“早就该炸掉”?让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黄河水情复杂,自古水患不断,人们为了抵御洪水,在黄河上建造了不少大坝,其中就包括争议颇多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

有人觉得这座大坝意义非凡,也有人觉得它“早就该炸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座大坝的修建,究竟是壮举还是败笔?又为何至今没拆呢?

一 、万里黄河第一坝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减少洪涝灾害,决定在黄河中上游选一个地方建水库大坝,而再三斟酌后,专家们认为建在三门峡最合适。

于是,在1955年人大会议上,“三门峡水利工程”被作为重要议题提出并通过,两年后该工程正式开工。

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社评呼吁道:

“大家都来支持建设三门峡啊!”

为了尽快完成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大量水利精英和土木工人来到三门峡集合,全国500多家工厂更是日夜不停的赶工,向三门峡提供物资。

最终,我们“一年截流,三年拦洪,四年竣工”,等到1961年天气刚刚放暖,三门峡大坝的主体工程就建设完毕了,不久后将正式投入使用。

和人们事先设想的一样,三门峡水利工程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利用水库调节,削减了历史上六次“上大洪水”洪峰,保证了黄河下游安全。

同时,三门峡水库还承担了15亿立方米的防凌库容,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保证了下游引黄灌区“中国粮仓”稳定增产。

三门峡水库每年光是给沿黄地区提供供应和生活用水,就能创造200亿元价值。

更别说还能水力发电、提供大量清洁能源了,每年都能节约2000多万吨煤。

作为我国第一个使用大跨度缆索起重机的大坝,第一个采用机械化施工的大坝,第一个使用蓄清排浑水库运用方式的大坝,三门峡水利工程有着非凡的意义。

然而,后人们提起这座大坝,很少会去夸赞它建设技术高超,或是产生了多么大的防洪发电效益,反而大多将它作为“水坝影响生态环境”的例子来批评。

原因很简单,三门峡水利工程完成后仅仅一年多时间,上游河段和库区的泥沙淤积就已经威胁到了周边城市安全,不得不通过多轮改造来消弭风险。

第一轮改造发生于1962年,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泄水孔较高、泥沙淤积的问题。

于是专家们在商讨后决定在左岸建两条泄流排沙隧道,把这座高坝改成中坝。

第一轮改造后,三门峡工程泄流规模扩大了一倍,但仍旧有1/5泥沙淤积库内,对关中平原存在巨大威胁。

于是,1970年前后我们又对三门峡大坝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二轮改造。

这次,我们开创性的使用了“蓄清排洪”,终于让三门峡大坝有了“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风采。

可是部分陕西人民却依旧无法接受它,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 、拆还是不拆

陕西人民之所以对三门峡大坝有意见,主要是因为三方面原因。

第一,大规模迁徙,劳民伤财。

当时有超过45万陕西民众搬到了甘肃和渭北高原,有部分人不适应那里的环境,在三门峡水库水位降低后选择了回迁。

然而,他们很难重新再在陕西定居。

因为不少土地都因为盐碱化无法耕种,再加上土地归属问题,这些人该如何安置成为了一大难题,有不少人成了流民。

当时,有不少专家因此站出来道歉,认为是他们思虑不周,给当地民众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

这项工程原本的预算只有13亿元,可是为了把这个项目建设好,前后至少花费了40亿元,而且还没有算上后来两轮改造的费用。

诚然,三门峡工程在供水和发电方面能够创造一定收益,可是因为水位降低和泥沙磨蚀,三门峡工程所能带来的效益大减,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准。

第二,大量珍贵文化古迹被拆除。

考虑到三门峡大坝建立后,可能会威胁到周边的陕西古城,所以当时才会有民众迁徙,而大量珍贵的文化古迹也被拆除。

如果洪水真的淹到了这些地方,那么陕西人民固然心痛,但也不会去多说什么。

可实际上几公里外的陕州古城并没有被波及,更别说蒲州、朝邑和蒲津渡了。

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物古迹,因为不便的原因被拆除,这属实令人感到心痛。

再加上那里泥沙淤积,所以有人才说:

“不如将三门峡大坝拆掉算了!”

第三,洪水来袭,风险转移。

陕西华县人民,至今都忘不了2003年的洪灾。

当时渭河流域连续经历了三百多个小时的降雨,以至于渭水倒灌进支流,华县周边多处洪水决堤。

十多万华县群众,为了避险紧急向城南转移,最终这场危机持续了九天九夜。

等洪水过去,华县满目疮痍,近万间房屋倒塌,十余万亩良田被淹……

从数据分析,这场洪水原本不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所以很多陕西人民都认为,是三门峡大坝泥沙淤积导致灾害扩大了。

三门峡水库虽然建在河南地区,给河南、山东等地带来了不小的好处,但是洪水漫出之后,大部分都淹在了陕西地区,这自然令陕西人民心痛不已。

当然,经过多轮改建之后,三门峡水库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

目前是不大可能拆除的,不然不仅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还可能会造成更多灾害。

近些年,陕西人民对三门峡大坝、水库的态度有所改观,不像当初那么抵制了。

不过在水利工程领域,“三门峡工程”还是时常被当作负面例子拿来警醒大家。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三门峡工程的“功过是非”?这项工程的修建到底是壮举,还是败笔呢?

三 、教训与意义

有人说,三门峡工程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败笔。

其实倒也不必如此苛责,毕竟这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本身就是在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在三门峡工程落实前,我国水利部曾召集70多名学者和工程师到北京饭店开会,会议有周总理亲自主持,还有苏联专家来给我们提建议。

苏联专家言之凿凿地表示,三门峡是建水库的好地方,还给我国专家、学者们描绘了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的美好愿景。

国人当时毕竟缺乏经验,慢慢被说服了。

当然,当时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质疑,包括黄万里、温善章在内的十余人,都表示苏联专家的建议脱离实际,不同意360米高坝方案。

其中,黄万里更是明确指出:

“三门峡一旦建坝,泥沙将淤积在潼关地区,并不断向上游蔓延!”

不仅是泥沙淤积问题,后来三门峡大坝出现的所有问题,会议上几乎都有提及,包括民众迁徙和回迁安置问题。

只不过,上述种种问题都只是可能性,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和翔实的数据能够作为验证,也正因如此,三门峡工程当时还是通过了。

最终结果我们也知道,虽然通过后续改造,弥补了三门峡大坝的部分缺陷,但是这项工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项目是不大成功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次建坝只有弊端,没有好处呢?

倒也不是,起码三门峡工程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警示。

其一,要注意决策管理的科学性,脱离了实践的“权威”不足为信。

前苏联在水利方面的成绩还是非常亮眼的,那么为什么到了中国就不行了呢?

原因很简单,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也没有在黄河这样的多沙河流上建水利工程的经验。

同时又没有实地考察,缺乏严谨科学论证,这才给出了错误建议。

我国当时毕竟缺乏经验,这才听信了苏联专家的“权威”建议,这是个教训。

其二,要不断总结教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三门峡工程方面,是黄万里等人率先提出了泥沙淤积的问题。

虽然当时三门峡工程还是落实了,但多少算是提了个醒,让人们后来迅速察觉到了危机。

有问题不可怕,只要能及时解决,保持不断进步就行了。

就像三门峡工程,从一开始的蓄水拦沙,到后来的拦洪排沙,再到最后蓄清排浑,这就是进步。

中国在调水调沙方面的控制运用,令许多国外专家都感到惊叹,同时也为国内许多工程积攒了重要的经验——

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坝乃至于三峡水利工程,都是在三门峡工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基固然不起眼,但没有地基又何来高楼大厦?

因此,三门峡工程或许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也有可取之处,称不上是败笔。

起码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也为新中国治理黄河开了个头。

四 、三门峡的去留

在1964年的治黄会议上,周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万一没有办法,只好把三门峡大坝炸掉了。”

由此可见,在针对三门峡大坝的问题上,我们曾经也是做好了最坏打算的,好在后来三门峡经过几轮改造解决了一些问题,这才顺利保留了下来。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小浪底等水库投入使用,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部分人认为,小浪底水库完全能够取代三门峡水库的作用。

既然三门峡水库“没用”了,那么停运、废除乃至于炸坝,自然该提上日程了,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就算不提三门峡水库过去四十年做出的诸多贡献以及当下的收益,光是它控制下游洪水的能力,就注定了它目前不可缺失。

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的作用的确有一定重合,但目前也只是“联合调控”,远没有到一方能取代另一方的地步,炸坝更是无稽之谈。

我们要做的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而不是粗暴的迎新弃旧,用新库代替老库,要知道经过几轮改造之后,三门峡水库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了。

要真说“败笔”,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溃坝,最终带来严重灾害的国外水利工程用这个词来形容,或许更加恰当。

比如说,美国的提顿大坝,因为设计和施工缺陷、填充材料不合格,直接溃堤,最终不仅造成了不小人员伤亡,还给美国带来了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还有美国的邓拉普湖大坝、圣弗朗西斯大坝,前者因为泄洪闸损毁溃堤,后者则是因为安全隐患被隐瞒,最终酿成悲剧。

尤其是后者,就在大坝溃堤前几个小时,总水利工程师威廉还对大坝进行过一次安全检查,他给出的结果是“没有问题”

结果就因为这短短一句话,导致四百多人丧生……

除了美国外,苏联也产生过类似事情,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涡轮机爆炸后,直接撕裂了上方的金属托梁,从而导致危险来袭。

事故发生前,苏联专家信誓旦旦的说,“我们的涡轮机最低有30年使用寿命”,可爆炸的涡轮机当时才用了20多年。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重视事件、善于发现问题之外,更应该重视工程质量,切不能因为一时疏忽酿成悲剧。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水利工程要比国外的靠谱得多,我们更应该锐意进取,让中国基建在国际上的名声更加响亮。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华县   大坝   苏联   黄河   泥沙   败笔   陕西   西安   壮举   水利工程   洪水   水库   居民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