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游记」徒步革屯抗日军腹地

作者:石瑞超

花垣自古以来就是出英雄的地方。花垣人尚武、侠义、豪爽、忠诚、爱国。花垣人被逼得不行了,一个人也敢造反。花垣人在民族大义面前,可以放下一切恩怨,以国事为重,义无反顾。

近代以来,花垣就有排料的石光玉被湘军水师统领杨载福登门请将解放台湾的往事。雅酉黄瓜寨石三保掀起乾嘉苗民起义大旗的旧闻。还有,麻栗场金牛寨石宗四率众反清,排料芷茸寨石老财修路搭桥为乾州古城增筑三道城墙,芷茸寨后代石启贵反对封闭的五族共和,力争西南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的壮举。还有,龙潭的板塘先生,茶园坪的老红军,猫儿的苗医大师,被蒋介石亲授一门忠烈的团结瓦水吴家英烈等等。

一个地方人的习性延续久了,渐渐就会演化成为这个地方人的一种人文精神,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花垣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人文,孕育了一代代花垣人敢为人先、乐于奉献。

顶着酷热,凭吊乾嘉苗民起义的古战场后,一行人决定“徒步革屯抗日军腹地”,对英雄满怀敬意的人们一下子争先恐后报名。临近伟大的卫国战争纪念日就要到了,以一种运动健身的方式重走英雄走过的地方,沐浴着和平的阳光雨露,也算是对先烈们的一种缅怀和敬意。

英雄之事虽然久远,英雄之地从不落寞。当我们从雅桥油麻苗寨下车时。一下子就被独特的苗寨吸引了。青石板筑起的寨门雄居在寨前的河岸上,似个哨台。苗寨以一口水塘为中心环绕而建,全寨都是青瓦木屋。各个房屋的左、右、后全是由青色的石板垒起两三米高作为房屋的墙,屋前的街沿是石板,围墙也是石板。有的楼门除了少部分是石条外,也全是由小石板垒起。那石屋、石墙、石门,一层一层地垒起,不用水泥,不用泥土,垒得很有个性和韵味。叠着叠着,就变成了一堵堵岩墙、一个个石屋。一家家一户户,连着连着,也就形成了一座独具特色的古城堡。所以,油麻又有古城堡苗寨之称。

寨中央的山塘是个狭长的地块,形似长条形的南瓜。出口就在那南瓜的顶部上,位于寨中心不远的山野边。塘水流出,汇入从上游流下来经过村旁的小溪再汇入花垣古苗河的上游。出口处是一个如河坝的台地,非常幽静。几棵老古树茂盛地生长着,洗尽岁月的铅华而不朽。一旁粗壮的古藤攀树而上,与树枝共生,枝叶茂繁,勾勒着老树枯藤的幻境。几位美女抓起古藤荡漾着,留恋不舍。在这块风水之地上,村民们修有石桌石凳,真是个休闲议事的好地方。

我正徜徉在这片土地想象着人们是怎样一种悠闲场景的时候。那边,有人大声地念起了寨子的路标,“贡米基地” “天梯遗址”。还有人也嚷嚷着快去看“石家大院”,并要我这姓石的快去打开大门迎接客人。雅桥油麻一带的大米古时就属于贡米,米质饱满、柔软香酥,花垣本地人都知道这里的米好吃。这就是“贡米基地”的由来。“天梯遗址”确实故事非凡,大概是讲有人用石头修一条通天之路,修了很久很长,因为某个缘由最终垮塌了,剩下了现在的一堆乱石块和那登天的故事一代代流传至今。可惜我孤陋寡闻,不曾细心去打听过这个有趣而充满励志与邪恶斗争的传奇故事。

“永绥县政府旧址”有人又念了起来。曾任职县人大副主任的迷途老虎马上就当起了解说员。他说,花垣县于解放前叫永绥县。花垣有位苗族人叫龙矫,与共和国元帅林彪同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军长。在济南战役被俘释放回花垣后又被众乡亲公推为永绥县长。不久,花垣发生“城乡战争”,龙矫领导的永绥县政府因避战乱,县政府曾迁于油麻办公。

话说清朝时,石三保起义失败。为镇压和防御苗民反抗。清政府将花垣授名为永绥,意为永远安康之意。并在永绥、凤凰、保靖、麻阳、沅陵、古丈等地三百余里苗疆大地上修起了边墙并驻军,设碉堡、哨台、关卡一千一百余座。这道边墙就是史学界所称的“南方长城”。如今,已是盛名的风景名胜了。

清朝在湘西的驻军称为屯军。军人主要是从当地人中招募。屯军由大片的屯田供养。当时,湘西屯田有十五万余亩。主要由朝廷收刮当地起义苗民所谓的“叛产”等构成。仅永绥屯田就有八万余亩,凤凰有四万余亩,可见清朝政府对两地起义苗民的压榨和痛恨。苗民因失去土地不得不租田耕种,被迫接受剥削。为了抗争这种非人的屯田制度,苗族人民不断抗争,不断起义。虽历经清朝和民国,二百余年间,反抗与镇压一直没有间断过,

1933年至1935年,永绥连年灾害,颗粒无收。然官府租金分文不少,强力收租,弄得民不聊生。苗民实在无钱无粮可交,官府不仅不开仓救济,反以抗租名义抓人打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官逼民反。龙潭马王塘的苗民石维珍等人忍无可忍,于是揭竿而起。杀屯官,开屯粮,济百姓。曾经跟随贺龙当过红军的长乐人梁明元闻讯率先响应。烽火四起,凤凰等县苗民也纷纷举起武装抗争的大旗。抗屯成为燎原之势。经麻栗场一战,义军大胜,名噪一时。于是,各地义军结盟共组抗屯自卫军,与政府军作战自卫,遥相呼应。

花垣苗族的上层人物吴恒良、隆子雍为民请命,勇敢地站在风口浪尖之上,组成了请愿团向上陈词,呼吁废除屯田,还苗民田土。一时四方响应,声势浩大,国府震惊,遂撤了何健的湖南省主席职务。改派张治中将军主湘。张将军入湘后,通过湘西籍国民党将领龙矫等人接洽,使谈判走上正规。最终,国民政府顺应民意,废除了压榨在苗民头上二百余年的屯田制度。

时逄日寇侵犯,全国处于抗战救亡之中。抗屯自卫军深明大义,在与国民政府抗争时,自改为革屯抗日军。革屯胜利后,又主动向政府请缨,奔赴前线杀敌卫国。这就是湘西革屯抗日军的由来。

后来,这支部队东下抗日。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成为国军128师。最著名的战役为淞沪会战时的嘉善保卫战。在装备低劣和弹药缺乏的情况下,唯一战法就是等敌人炮火炸完后,放敌进入百米之内,然后,突然用刺刀、大刀冲入敌阵与之肉博。用湘西男儿血色本性和慷慨赴死的卫国精神与日寇决斗。部队坚守几昼夜,死伤无数。后,该部编入国军“荣誉师”。另一支则编入以湘西子弟为主的国军第73军。两支部队先后参加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小战役。他们告别家乡后,九死一生,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群友燕儿的外公就是国军少将吴恒良先生的独子。吴将军把独子送上战场,保家卫国。其子不负期望,几经征战,升为国军炮兵连长,最后在长沙第三次会战中壮烈牺牲在阵地上以身殉国。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感于吴氏忠勇,亲授“一门忠烈”以示敬意。

我曾经接触过几个抗战的军人。他们生于苦难之中,长于民族危亡之际,献身于卫国大业之中。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人也受到过非人道的磨难。

历史应该记住英雄,民族应该崇拜英雄。当我在滕冲国殇园、衡山忠烈祠看到有许多游人瞻仰的时候,我深深地知道,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是崇尚英雄的,民族大义高于一切。如今的花垣安康祥和,我真希望自己的家乡是否也能记住自己的儿女英雄,建个三保公园、恒良广场、维珍亭、明元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家要有精神,民族要有精神,一个地方,更应有其独特的地方精神激励着子民前赴后继。

从油麻走到排吾的龙门,一路沿着小溪而上。山边的水田已插满了秧苗,充满着丰收的期望。那酥软的田坎、满目的苍翠让人赏心悦目。偶尔遇见几个乡亲正在田边捉黄鳝、抓泥鳅,那份悠然让人羡慕其自足的幸福。这条路,也是一条旧官道,当年的革屯军攻打石栏乡的时候是否也从这里经过?我扪心自问,却只有山风微微吹过,无人能给我解说。历史渐行渐远,山河总归会平静,曾经的激烈永远只在历史的书卷里、后人的追忆中。带着一份虔诚,我用心地扎了一顶草帽,既为遮阳,也为行军的体验。算是对八十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的一种思忆。而一起的群友都说那顶草帽很拉风。

晚餐,我们就在龙潭的群友青山龙艺的雕刻店外进行。龙潭,革屯首义之地,天气和我们对英雄的敬仰一样炽热。回望走过的路,真不敢相信,那一个个平凡的山泽就是英雄出生的地方。

晚饭后,一行人又赶到了紫霞湖看日落。走到湖边,只见红霞映着天空,水中倒映着晚霞。这一片江山,真的美丽极了。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石屋   龙潭   湘西   苗族   花垣   苗寨   国军   腹地   游记   民族   英雄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