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壹度丨不放过任何“隐秘角落”,为智慧城市装上“免疫系统”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黑客入侵系统后,随意控制一座城市的电力系统,顷刻之间四处一片黑暗——这类电影中常见的场景,随着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蓬勃兴起,或许将成为现实威胁。

9月11日至17日是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载体,智慧城市里“漂浮”着海量数据信息。单系统的网络防护已有基础,以“城市”为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要如何保障?

由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免疫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给出了一个答案。项目在人体免疫机制启发下,提出“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免疫体系”,为网络安全建立起“三道防线”。

这套“免疫体系”如何构成?目前又有哪些成果和应用?

智慧城市也有“免疫系统”

打下“预防针” 为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细菌、支原体、病毒……当它们“进攻”人体,就可能会引起各种疾病。此时,免疫系统就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防御部队”,奋起防御“外敌”。那么,智慧城市遭遇“网络攻击”时,是否有一套相似的机制保护自身呢?

“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免疫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在国内首创提出“人体免疫机制启发下的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免疫体系”。“我们给智慧城市也搭建了一套‘免疫体系’。”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免疫方式、免疫功能、免疫组件角度,都有与人体免疫体系相互映射的关系。”

比如,免疫组件上,人体具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三道防线”协同合作,为外界威胁布下“天罗地网”。

项目同样提出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的“三道防线”:环境感知和安全隔离——针对一般的网络攻击,比如嗅探、发包;异常检测、审计和确权——利用区块链技术,抵御来自于网络内部的攻击,包括对政务数据、隐私数据进行窃取和篡改;学习建模——利用人工智能训练模型对攻击进行识别,以对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进行应对。

正如免疫细胞在人体内“站岗”,“三道防线”上,还按照不同的功能分别部署应用着项目研发的19款公共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护设备。

“相当于在智慧城市外围扎了几层坚固的‘篱笆’,而且‘一山更比一山高’。” 项目相关负责人解释,伴随着万物互联而生的风险互联,对网络信息安全乃至公共安全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三道防线”能够使智慧城市运行得更加可靠、放心。

类似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防控方式上,项目通过行为学习和预防接种,为智慧城市“打下预防针”,事先预警一部分攻击路线,以更快速调配资源。

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如人体免疫系统的动态调控机制在应对病原体的过程中, 为了避免过度损伤和对自身的攻击,会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以达到最佳的防御效果,“攻防博弈不是静态的,智慧城市的网络信息安全控制策略也需要动态调整。”

他举例,系统会根据攻击强度动态调整防护的力度,比如需要使用密码还是杀毒软件,“动态调整能够防止安全资源过度配置,最大限度减少对系统功能的影响,不造成资源浪费,不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为智慧城市打造“安全大脑”

未来还有更大范围应用

“之前的研究没有大项目的引领,大多停留在散发状的研究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项目相关负责人回忆,2019年,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为构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平台,智慧城市应用系统高效运营与安全可靠运行、新业务快速高效部署、安全监管与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项目的另一个亮点,则是实现了公共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协同融合性防御。“两个领域之前不怎么‘打交道’,缺乏结合的途径和技术手段。” 项目相关负责人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强化网络安全公共安全属性,借鉴公共安全治理经验,渐进推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服务机制。而现在,通过攻克关键技术,研发关键设备,项目已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实现更全面、更超前的防护。

“目前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在成都、深圳等城市的重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示范应用。”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深圳市内的某一处,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平台就像人的“大脑”一样,通过“眼”观全局、判断与察知风险,指导“免疫系统”快速响应实施安全行为。

“平台可接入11个单位以上,可防控的信息系统超过55个。” 项目相关负责人说,不久前,项目成果还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应用创新大赛提供技术保障,为参赛选手搭建了“攻防擂台”。

在四川,项目在智慧交通等领域也进行了大规模应用示范——有了“免疫系统”的加持,导航、信号灯等信息在“更有智慧”的同时“更加安全”,保障道路上的“平安”。

目前,在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城市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人群身份链接能力超过1000万,智慧城市网络异常检测系统的未知攻击威胁检测能力超过95%,基于视频监控的公共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达到40PB,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威胁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的安全威胁预警时间不超过20秒。

项目在公共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协同融合方面还有拓展的空间,“未来,我们还要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项目团队也希望通过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产生更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智慧城市的“免疫系统”守护每一个“隐秘角落”。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智慧   城市   网络安全   隐秘   防线   免疫   角落   负责人   人体   体系   项目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