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建军:给创新多点时间和自由去发挥

“30年前,你要是问我中国能发展到现在这样吗?我可能毫无信心。应该认识到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各个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这是必须承认的。”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表示:“我们可以更耐心一些,不要卷得太厉害了,可以把各个方面的基础工作做好,给创新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去发挥,我相信会发挥得很好。”

2023浦江创新论坛创新文化论坛上,梅建军对“李约瑟之问”做了再思考,他表示中国正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定中华文化中的创新自信。“李约瑟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视角,揭示了东西文明演进的轨迹和差异,有助于我们反思现在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土壤,是否适合科学技术创新的繁荣。”

以史为鉴:

汲取中华文化中的创新力量

PART

01

在梅建军看来,李约瑟有三大学术贡献:一是揭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科技贡献,以及中华文明进程与世界的密切联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固有看法和成见;二是对“欧洲文明中心论”提出了挑战,肯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对现代科学在欧洲兴起的巨大贡献;三是揭示了东西方文明发展之间的种种联系、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差异,进而指出不同文明和文化的沟通和互鉴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李约瑟之问”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这跟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也是密切相关的。”梅建军表示,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流融合是举办文化论坛目的之一,“当今世界的东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社会、经济制度仍然存在着差别,应通过对话和交流,达成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欣赏、学习和交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我们需要更多的国际科学合作,而不是进行阻碍。”梅建军认为,“李约瑟之问”从一个侧面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国对世界有贡献,世界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梅建军表示,中华文化蕴含着科学和创新基因。中国正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比例有望持续上升,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加快培育创新文化和科学文化。

百川归海:

文明需要交流互鉴

PART

02

早在50年前,李约瑟就用“百川归海”比喻人类未来的发展将继续走向融合。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也曾发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感慨。

“李约瑟的这些观点,和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相通的。”梅建军说道,李约瑟当年提出问题的一个背景,是在承认中西方文明差异的前提下,倡导两种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我们要从文明互鉴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力求开放和包容,而不是搞‘脱钩’。”

“‘李约瑟之问’是一个反问,问为什么没发生,他说他可以再提一个问题,中国从1世纪到15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什么比别的文明更好?”

梅建军强调,“李约瑟之问”不是要将文明以高下优劣区分,而是为了强调世界上各民族都对近代科学的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科学并非欧洲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贡献。”

“人类未来的发展是要走向融合的。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跟世界各个国家的交流和融合。”梅建军说道。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拾

分享

点赞

在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百川归海   多点   欧洲   中华文化   中国   差异   贡献   人类   东西   时间   科学   自由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