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闲记 - 跨越33年 杭州的她对北京的她说

新华社杭州10月2日电(记者杨帆)1990年,对于周玲来说,是个遥远又特殊的年份。那一年,大学四年级的她参与了北京亚运会语言服务相关的志愿者工作。

2023年,在浙江工商大学阿拉伯语专业任教的她,来到杭州亚运会参与相关工作,写下一段跨越33年的亚运故事。

周玲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的工作证件。受访人供图。

“我是浙江舟山人,考大学到北京,那是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乡。”周玲说。1986年,她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大学生活似乎没有太多波澜,直到北京亚运会的到来。

“当时国家没有如今这样的繁荣、发达,举办一届亚运会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周玲说,“国内开设阿拉伯语的高校不多,我们专业的同学几乎都被选去给阿拉伯语国家的代表团做翻译服务。”

对那时的周玲来说,亚运会对国家和民族有怎样的意义,她不甚明晰。但在北京亚运会工作中所经历的诸多细节,足以改变周玲和很多学生志愿者的一生。

周玲告诉记者:“最开始选派我担任科威特代表团的翻译,后来因为他们没能来参赛,就选我去给中国台北举重队服务。我第一次听到了《爱拼才会赢》,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周玲(左)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和中国台北运动员的合影。受访人供图。

因为工作需要,周玲得到了一套配发的蓝色西服,她带着教练员和运动员去爬长城、逛北海,让她愈发感受到“两岸一家亲”其中凝聚的那份真诚。分别的时候,很多教练员、运动员哭了,还送给她一块毛毯……关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点滴,她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把工作做好。虽然我没有服务讲阿拉伯语的代表团,但能参与亚运会就特别有荣誉感。”周玲觉得,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大学毕业后,周玲在国家相关单位从事外文翻译工作,后在阿曼、阿联酋从事翻译和企业管理工作,多年来积极参与中国与阿拉伯语国家的文化交流。

2015年,在了解到浙江工商大学希望引进人才开设阿拉伯语专业后,周玲回到了家乡。杭州亚运会上,她赛时在杭州市临平区参与空手道、排球等项目的语言服务工作。

“能再上亚运会确实有太多巧合了。我年纪大了,但场馆方面希望我能给学生志愿者更多指导和支持。年轻人去做翻译服务肯定更好,但我也担心(他们在)新闻发布会等一些场合会有不足。”周玲说。

这一次,周玲终于能“学以致用”。

“赛场上,我祝贺赢球的卡塔尔运动员,他们见到我能说阿拉伯语很激动。赛场外,巴林运动员想去亚运村周边逛街购物,我和志愿者帮助他们如愿以偿。很多阿拉伯语国家的教练员、运动员想对中国有更多认识,我希望能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去做更多。”她说。

周玲在杭州亚运会上的工作留影。受访人供图。

两度结缘亚运会,周玲是幸运的。当记者问道“经历两次亚运,有什么想对‘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说的?”周玲说:“很开心成为现在的自己,也很羡慕当年的自己。”

“北京亚运会时,场馆内很多显示牌都是手写的,现在到处都是智能设备。当时我和同学们对外界知之甚少,现在的孩子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知识储备。”周玲说,“希望经历过杭州亚运会的志愿者们,也能像我当年一样,去迎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去创造人生更多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杭州   亚运会   阿拉伯语   北京   教练员   亚运   志愿者   运动员   国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