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杏坊里觅古韵

望杏坊牌坊。赖俊权 摄

朱红娜

千年嘉应古城,城东城西一城两坊,城东攀桂坊,城西望杏坊。攀桂坊因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黄遵宪而被人广泛认识,更因中国客家博物馆所在,成为梅州文化地标。而望杏坊为古嘉应州经济、文化中心,虽历经岁月侵蚀,但更加丰满凝重,是老梅城不可湮灭的风景。

周末,骑一辆单车,从江南到江北,穿过油罗街,拐进萝卜坪,骑到月影塘,走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望杏坊,仿佛穿越到了数百年前的旧时光,在千年古城里品味光阴的故事。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载体,而人文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300年前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程乡知县王仕云在今西郊大觉寺前,立起一座壮观的坊表“望杏坊”,后因一场大火,坊表倒塌、湮灭。“望杏坊”作为地名保存下来,望杏坊得名于王仕云的《望杏坊记》:“左则桂乎是攀,右则杏焉在望”,寓意着孕育读书人之意。望杏坊人奋发进取,崇文重教,在科举考试中孕育了进士举人17人,贡生秀才无数。

漫步望杏坊,但见一座座名人故居如珍珠般镶嵌在翠绿塘堤边,杨柳依依旁,古巷老街里。走进鹤和楼、都察院、醉经居、醉经楼、太史第、贻谷楼、节操楼、如意堂、秋官第、联科第……几十座名人故居建筑因地制宜、匠心独运,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

一个个古民居的背后,就是一部部生动传奇的客家人文历史。一个个古民居里面,就是一个个先贤名人,“一里同科三进士”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兄弟进士”颜鸣皋、颜鸣汉;“兄弟联科”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最后一批秀才梁伯聪及其堂姐——民国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梁伯强等,还有许许多多从红杏坊走出来的社会各界精英,他们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故事,在望杏坊俯拾皆是。

梅州人都知道,太平天国梦断嘉应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太平天国康王指挥部旧址,就在望杏坊里的仁风楼。前门位于黄泥墩短街口88号的仁风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从外面看上去毫不起眼,与普通客家民居不一样的是,它的大门开在侧旁,进得大门,方见仁风楼门楼,门楼里面还有方形门和拱形门两道门,穿过两道门才见“庐山真面目”:为一堂八厅四横走马楼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254平方米,有100多间房间,仁风楼后门通十甲尾,十甲尾巷道四通八达。

正是由于仁风楼前后两门的便利,清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率领余部从闽西进入广东嘉应州,将总指挥部设于仁风楼,在这里历时一年有余的与清廷抵抗的日子。仁风楼历经170多年风雨,副楼也已破败不堪。

细数望杏坊的历史遗迹,有比潮州开元寺还早200多年、具有1498多年历史的大觉寺;有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构筑防御工事西来庵炮楼、伯公巷南北炮楼;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建,会址设在西郊中华街17号的梅县商会旧址;有700余年历史的“六朝黄屋”;有1987年公布为梅县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重新公布为梅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朱云卿故居百福堂等等。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刀光剑影也在岁月中沉息。而这些历史遗迹,向人们昭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平的重要。

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中华街、辅庭路、油罗街,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城地名,就是望杏坊的所在地。这些被岁月打磨得面目模糊的老街古巷,宛如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静静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静静地等待着日出日落的更迭。

独自一人,或者一家大小,抑或三五好友,在望杏坊,逛老街古巷,观老旧行当、品传统美食。如果你是一个爱美的女子,穿一袭古典的旗袍,在古巷款款而行,想象你就是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偶遇才子的佳话也许会在不经意间上演。如果你有一个怀旧的情结,缓缓行走在老街古巷,旧时光会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掏尽你记忆深处的喜怒哀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嘉应   梅县   太平天国   老街   梅州   炮楼   古韵   进士   客家   故居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