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湖看新疆丨在“火”与“水”中,探寻吐鲁番发展的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新疆报道

火与水的相遇,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又能诞生出怎样的故事?

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到这个气温高企、降雨稀少的地方,看一看“火”与“水”分别给这里带来了什么,看一看它们如何和谐共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近日,“四季看新疆·沿着河湖看新疆”大型采访团的记者们,在天山脚下的白杨河、托克逊县夏镇南湖村,在参观走访大河沿引水工程、可移动无源储冷冷库和中交火焰山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的过程中,一路走一路探寻着问题的答案。

8、9月份,地表温度仍然可达70多度的火焰山。

火:“热烦恼”变“热经济”

《西游记》“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最后,孙悟空对着火焰山扇了三下,便扇得“满天云漠漠,细雨落霏霏”,不仅灭了火焰山的火,更让万物得到了滋养。

火焰山的所在地,正是吐鲁番。

火,意味着热,“热”是“火洲”吐鲁番市的标签之一,这里的夏季气温常常在40 以上,地表温度可达70 以上。

面对热,孙悟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灭火”,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吐鲁番市,却创新思维,将几千年来的“热烦恼”变成了推动发展的“热经济”。

比如,气温高、空气湿度低、极端干燥,这样的天气会让户外活动的人感到不适,却让吐鲁番成了各类机械车辆进行地表干热测试的理想之地。

吐鲁番市中交火焰山汽车检测中心正在进行车辆耐热测试。

2019年投资建设、位于火焰山西侧的中交火焰山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就是一个专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干热测试服务的地方,目前可开展检测项目20多个。“后期,这里还将建设各种类型道路、新能源车辆及智能网联国检中心、酒店、汽车营地、专业赛道等,将检测中心试验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规范化、标准化、全功能热区试验场。”检测中心负责人于胜利信心满满。

除了车辆,飞机也可在吐鲁番市进行高温干热测试。2020年,中国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就曾到这里开展高温干热试验。此外,疆内外多地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纷纷在吐鲁番开展农作物高温试验。

10年来,吐鲁番市充分利用独特光热资源优势,打造“全国干热自然环境试验基准点”和“中国吐鲁番热区试车基地”,并推动了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

工作人员在吐鲁番市高昌区光热装配式能源岛示范工程巡检。

今年4月,由长沙理工大学主导研发和设计的光热装配式能源岛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一个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模块、太阳能集热模块、储能(电、热、冷)系统、集控中心于一体的离网式冷热电综合储能与供能的新型能源装备,实现了源侧集能、储侧存能、用户侧供能的闭环作业,能为无电网覆盖的区域、应急场景等提供稳定热、冷、电能供应。

能源岛项目是吐鲁番市投入1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引进的科技援疆项目,是吐鲁番湘吐热经济产业园落地的首个示范引导项目,具有100%绿色能源利用、100%零碳排放、100%离网运行的特点。

“热能”正在迅速转化为推动吐鲁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水:滋养万物助力发展

采访团到来时,已过处暑节气。但此时的吐鲁番市区酷热依旧,最高温达41摄氏度。

一个每年有100多天气温都在35摄氏度以上的地方,生活着近70万人口,种植着占全疆过半、占全国五分之一的葡萄,生产生活用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要想有水,当然不能靠降雨,因为,这里年降雨量仅16毫米——这里的水,来自天山脚下。

吐鲁番盆地四面高山环绕,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资源阻隔在中高山区地段,难以补给山口以下平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

2015年,当地启动大河沿引水工程,在吐鲁番山区上游处建造一座水利枢纽,将发源于博格达山的大河沿河引入下游,以解决吐鲁番市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在天山脚下的荒漠中建设一座水库,加之地质结构复杂,施工时常遇寒冷、大风,其难度之大、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工程总计投资6.87亿元,由湖南省参与投资援建,由湖南省水电设计院承担勘测设计任务,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混凝土防渗墙。”说起这个工程,曾参与建设的高昌区农村安全饮水服务中心主任依沙克·胡吉一脸的成就感。

工程于2020年12月15日下闸蓄水,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下游地区,滋养着一片片绿洲,每年可向下游供水6981万立方米,提高了城镇供水保证率,满足了10万亩农业用水需求。

8月31日,“四季看新疆·沿着河湖看新疆”大型采访团队,从吐鲁番市的绿洲向西北出发,驱车2个小时穿越荒漠戈壁,来到天山脚下的这座水库。

水库大坝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饮水思源的石碑,大坝斜坡上的“大河沿水库·湖南援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天山脚下这份“湘疆情”,让越来越多的利民富民工程得以接力建设。这些工程在增强当地民众走向富裕信心的同时,也夯实了民族团结之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努力奋斗,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依沙克·胡吉说。

在吐鲁番,有人工引水,也有自然来水。

托克逊镇居民马俊财高兴地告诉记者,身后的白杨河越来越美了。

站在托克逊县的白杨河畔,面对一幅徐徐展开的人、水、鸟、画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一定也会改变你对吐鲁番固有的印象。

白杨河城区段的河岸两边绿植葱茏,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一批批野生候鸟正沐浴着阳光,或振翅翱翔,或驻足水间,灵动美丽的身影让这片水域充满了诗意。

白杨河发源于新疆天山博格达峰南麓,穿越天山支脉进入托克逊县境内,哺育着托克逊县各族人民,灌溉着两岸的万亩良田,造就了托克逊的绿色生态走廊。

近年来,当地落实河湖长制,在完善河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河湖巡查力度,开展涉河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执法,实现入河排污口清零,构筑起防洪安全体系和生态保护体系。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名单中,白杨河连续多次名列前茅。

“白杨河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托克逊镇居民马俊财高兴地告诉记者们。如今,白杨河沿岸已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绿色走廊。

绿意盎然的葡萄园。

乡村:因“火”与水而改变

“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最后的两句诗颇有意味:一句是“时借芭蕉施雨露”,一句是“水火相联性自平”。两句诗饱含隐喻,芭蕉扇代表着人的力量和人积极主动的作为,而在人的努力下,水和火这样原本不相容的事物,在这里却实现了“相联性自平”。

被“降伏”的火与水,为吐鲁番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电网覆盖的田间地头,让能源供给变得异常困难,而这也就意味着新鲜采摘的葡萄、哈密瓜等优质蔬果无法保鲜,口感和品质都将在运输中大打折扣。也正是由于距离远、损耗大、成本高等原因,吐鲁番的瓜果虽闻名遐迩却难以原汁原味送达大江南北。

看着满园长势喜人的葡萄,果农一脸的喜悦。

一头是在疆果农的提质增收,一头关系着内地广大民众“舌尖上”的福祉,助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恰恰是吐鲁番的“火热”。

来自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李传常教授及其团队就地取材,研制了沙漠砂固体储热材料、高循环稳定性相变储冷材料等关键材料,攻克了在极端高温、干热的环境下长时储热-高效制冷-长时储冷的技术难题,在能源岛上,一座集装箱式可移动无源储冷冷库应运而生。

这种冷库冷藏效果可维持96个小时左右,利用相变储冷技术,储能冷链“黑科技”将打通“最先一公里”,全程“护航”吐鲁番的农业支柱产业新鲜瓜果,从田间地头的采摘到送达千家万户的餐桌。

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夏镇南湖村素有“新疆第一春”之称,是春天最早到达新疆的地方,名列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艾尼瓦尔·艾尔西在杏林边向媒体记者介绍如何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与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让南湖村闻名的,是这里的杏子。

“要让村民尽享‘杏’福红利,就要不断在杏子上下功夫。”托克逊县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艾尼瓦尔·艾尔西告诉记者,当初为了让村民“口袋鼓起来”,南湖村引进了一批市场上非常受消费者欢迎的杏树品种,不仅杏子的品质好、价格高,而且这几个杏树品种的花期也比较长,可以帮助村民有效增收。

因为缺水,在引进杏树品种的同时,当地还引入了滴灌技术,通过埋设低压管道,为杏树提供节水灌溉。此举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与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既起到了防风治沙的效果,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南湖村还引导村民对家里已过盛果期的杏树进行改良,并着力提升村里的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南湖村成为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杏花村。

今年3月,2023年吐鲁番杏花节在南湖村万亩杏园开幕。村民赛力曼古丽·吾加甫都力说:“以前村里还没发展杏花旅游的时候,来村里人比较少。随着旅游发展,现在每年到村里旅游的游客量不断增多,大家的生意好了,店铺也扩张了,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吐鲁番因“火”因水而催生的故事还有很多,乡亲们的“钱袋子”因这些故事而越来越鼓,村庄也因这些故事而越来越美,一幅乡村振兴的美景正在吐鲁番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而隐藏着吐鲁番发展密码的水与“火”,正在持续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吐鲁番   新疆   吐鲁番市   南湖   托克逊县   天山   河沿   杏树   火焰山   能源   密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