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寻迹|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原是荷花池


乌鲁木齐人民广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纪念碑


文图:张万振


算起来,乌鲁木齐建城已是260年。

五年前,我迁居于老城东门居住。

1954年前,乌鲁木齐叫迪化。

最初的迪化“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像许多的老城一样,这四座城门的名字也一直延用至今。

在镇守城市的四座城门里,东门似乎是存在感最低。

现在人们能说的上东门具体位置的估计也没几个,知道它的故事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我是1982年11月10日乘军列来到乌鲁木齐的。最初部队在西郊三坪农场,进入市区的机会不多。那个时候进城,不是乘军车,就是乘由三坪场部发往市区红山下河滩路终点站12路公交车。

现在想起来,新兵时间,一部纪录片曾经激起我时不时想进城的愿望。

那是一部由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天山铁壁》,展示1981年建军54周年之时,自治区与乌鲁木齐军区在乌鲁木齐市中心人民广场举行大阅兵的盛况。

进城去“去人民广场”看看。这个想法,那个时候不断从脑海里面出来。


新兵训练结束后,终于有机会进城了。

从红山下了12路车,穿过河滩路边和平渠上水泥板,过西大桥,坐1路公交车到解放北路大十字,沿着中山路东行走天山商场,人民广场就展现在眼前。

广场基本上是一个方形,东、西、南三面被林荫花圃所环抱,东西与南北长宽差不多两三百米。这个人们散步休息的公共场地地面全为沥青铺筑。广场正门朝南,迎门正北面是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大楼。

我慢步广场,想象着《天山铁壁》纪录片中的一个个场景的位置所在地。

着实没有想到,十多年后,我从部队转业进入自治区 人民政府机关报---新疆经济报社工作。报社办公的地方就在自治区政府大门口一栋苏式建筑里面,距离人民广场不过两百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意外的得知人民广场过去曾经是一片荷花池。

现在,我居住在这个叫东门的地方。闲暇的时候,总是从东门去广场走一走。

在乌鲁木齐市工作与生活四十载,作为新闻工作者,对于这座城市过去与现在自然比较了解了。

站在广场上,回望居住地,想着老城的今与昔。

曾经的老东门位于现在的天山百货大楼背面,乌鲁木齐市第一幼儿园附近,而另一处位于自治区党校路口的东门在当时又被称为“小东门”。标注在乌鲁木齐城区地图上的东门指的就是老东门的大概位置。

老东门的城墙高达十米,由青砖砌成,门上建有城楼和凉亭,在当时的四座城门里,只有北门与它一样“气派”。

老城曾经的见证者说,东门最后的残留,还是因为青砖建造的城墙坚固耐用,而被两家单位作为“分隔墙”使用,才保留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来这座城墙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笔直延伸的建国路,东门就这样彻底消失在这座城市里。

不过,现在这个东门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好在,关于东门这个名字依然还在,诸如东门街道,东门派出所,东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这个夏天,我从江城武汉省亲回到乌鲁木齐,再一次来到人民广场的时候,就想象着“如果当年那片荷花池今天还在这个地方”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荷花开了!

亭桥栈道荷韵飘香

从空中俯瞰

无穷无尽的荷叶

连成一片碧绿的画屏

美丽嫣然的粉荷点缀其中

朵朵青莲次第盛开,掩映动人

荷花在塘畔栈道亭台清新绽放

游客三五而坐

在树荫下聊天赏荷


曾经在江城东湖,这胜景让我流连忘返。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里对荷花的描述,炎炎夏日里,荷花是必不可少的,一片片宽大的荷叶里,托起一朵朵或粉或白或黄的出水芙蓉,微风四起,荷香四溢,清凉感随之而来。

此刻,眼前就仿佛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景象。



一边走,一边想。
乌鲁木齐市,始建于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于1766年,清朝政府把这座新建小城命名“迪化”,意思是“启迪蒙化”,于1954年,由当时的迪化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乌鲁木齐市”。迪化初建成时,有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因为面向京城,命名“惠孚”;西门因为直对农田垦区,命名“丰庆”;南门与南疆相望,命名“肇阜”;北门因为面对准葛尔盆地,命名为“景惠”。
最早的迪化城区大致位于现在和平路、人民路、红旗路、民主路所围成的区域,当时北门(景惠门)位于今天小十字(民主路和解放北路交汇)的位置。道光五年(1825年)又在现在建国路一带修建满营城(俗称新满城)。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置行省,迪化为省会,光绪十二年(1886年)将迪化城和新满城合为一城,北门也移到了现在的北门环岛位置,改名为“建新门”。
迪化城东门倚山(博格达山),西门居水(乌鲁木齐河)。南门,北门是南北疆通关大道。所以都建有瓮城。解放后迪化的城墙门逐渐拆掉,而当时的瓮城就是今天南门、北门的环岛的所在的位置。
迪化的老东门在今天的天山百货大楼后面,建国路市第一幼儿园附近,新东门在东风路与东后街、五星路交汇处。据记载,那时候东门城墙高达十米,主城墙厚八米左右,偏门城墙厚达三米,都是青砖建成,门洞长八米左右,夏日的过堂风吹来,异常凉快,这也是附近孩子们夏日玩耍的好地方。出了东门,向东北方向的六道湾煤矿飞驰而去,城门外是荒滩戈壁,没有路,只有一条条车辙留下的痕迹,当时人们管它叫车马大道(现五星路)。”在清人游记中,有关荷花池的轶闻很多。

原来的泉湖面积很大,为加工整形,四周用煤炭围填,经过几年时间的运煤填方,才把湖面填砌成秀丽雅观的椭圆形。在修筑荷花池的时候,从地下挖出"至德"时期 公元583年至586年 的残碑,碑上还有关于汉朝时期"金满"城的记载。

汉朝时期的"金满"城在现在的吉木萨尔境内,乌鲁木齐属当时的"金满"管辖。

1887年以后,驻新疆湘军陆续解甲复员,参加地方建设,当时有三千多人在乌鲁木齐复员,其中一部分转移到现在的米东区三道坝地区,开垦稻田。一部分留居城市,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生产者,围绕荷花池辟路建屋,开设作坊。广场南北正中因为直朝巡抚衙门,所以叫"抚正街"。

由于这条街上的居民,大都开设缝纫店,所以俗称"衣铺街";在广场东侧的一条街上,大都是小五金作坊,所以称作"铜铺街";广场南侧的一条小巷,因为紧靠荷花池,所以称作"荷池巷";广场西侧都是城市贫民居住,辛亥革命后,爬上新疆统治地位的杨增新,拆除了贫民住房,修建政府馆驿,命名为"留仕巷"。

围绕荷花池开辟了四条街道,这里原有的树木砍伐殆尽,所以曾经繁华一时的荷花池,变成了一潭死水。

1933年以后,又成了市内垃圾场,很快就被填平。荷花池虽然填没了,但是荷花池原址周围的工商业却日益发展。湖北人吴志修在"衣铺街"修起一座面积三十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开设"良友"相馆。一天,盛世才在他的住宅楼台上瞭望,发现对面修起了一座小楼,他马上产生了疑心,好象有人从那座小楼的窗孔里向他开枪射击,于是派出武装卫队查封了相馆,借口"防空需要",把小楼拆除了。盛世才拆除了小楼,还感到周围的居民会威胁他的安全,便在1944年采取断然措施,进行坚壁清野,很快就把荷花池周围四条街道上的房屋拆除干净。

从此,繁华了一百多年的"辕门"地区,变成了冷落空荡的旷场。盛世才在昼夜加固他所在公署围墙的同时,还在旷场周围修起了砖墙木栅,严禁群众进入。

1946年为庆祝新疆省政府同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政府和平谈判成功定名为“和平广场”。

1949年10月25日,乌鲁木齐的各族人民浩浩荡荡地进入广场禁区,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群众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新疆和平解放。此后,人民政府对这个禁区下令开放,并正式命名为人民广场。占地4万平方米,沥青地面,周围环形人行道用瓷砖铺筑。北侧的人大联合办公楼一二层为观礼台,东、南、西三面有树木和花卉,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1995年,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对人民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最大的变化是将原北门街心花园中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纪念碑重新设计迁址至人民广场。纪念碑位于人民广场南侧,呈正方形,占地面积900平方米。

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广场一直是乌鲁木齐政治、文化、娱乐的中心,是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两级政府举行重大集会和庆典的主要场所。

荷花,夏日盛开的标志。

仲夏之约,一池荷风,满院莲香,夏意满塘。

盛夏已至,荷花乘着浓郁的热浪款款而来,一池绿水,片片荷塘,伴着蝉鸣和鸟语,丝丝微风吹过,处处都是荷叶的清香和点点的荷花淡香,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慢步于人民广场,眼前仿佛展现: 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构成了一幅夏日最幽情逸趣的画面。 荷花成了老城夏日的使者,荷花一枝,夏意满堂。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来,与蓝天相连接,盛开的荷花,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娇艳鲜红,不放浪形骸,不随波逐流,一朵荷花,就绽放了整个夏天。

移步离开人民广场,我在想,这个夏天,去哪里赏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市   东门   迪化   天山   自治区   边城   新疆   北门   城门   广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