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情商,是不动声色地安慰

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见这样的情况:


心情低落想和朋友倾诉,寻求一点慰藉,可对方好像不太能理解你。


只是说:多大点的事啊,不值得你这么伤心,振作点乐观点,过几天就没事了。我呀其实比你惨多了,一直都没跟你说.....


结果,你的低落痛苦尚未解决,又要反过来安慰对方,真有点“无可奈何”。


或者,别人来找你倾诉烦恼,你特别想安慰她,给她支持,可结果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让对方觉得你很敷衍。


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里,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


想要提升关系,从学会安慰开始。


好的安慰,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




当一个人悲伤或痛苦时,找人倾诉,需要的就是被看见、被理解。


20年多前表弟意外去世,姨妈一直无法接受,时常伤感。


前段时间,她突然住院了,在病床上总是念叨着不在的儿子,回忆着过往的幸福。


妈妈和其他亲戚就劝慰姨妈,说:


“事情过去那么久了,难过也没有用,生活总得继续呀。”


“你难受孩子在那边不更难受啊,你总想想多了就病了。”......


结果,他们说多了,姨妈还更伤心了,甚至开始生气,干脆把他们都赶走了。


这种不愉快,其实就是犯了安慰的大戒:爱讲道理。



生活在关系中,我们都需要陪伴。

当我们感到不快时,如果囚禁自己,不与人交流,就会成为恐惧的俘虏。


如果有人陪伴,我们就会感到被看见、被支持、被理解。


因为陪伴,悲伤等情绪得以流动,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和亲密。


安慰的本质,在于支持对方的情感流露,允许他表达自己,而你,就在身边。


而不是告诉对方“这样不好”、“这种想法不对”。


当对方需要陪伴时,你只需给他一个拥抱,安静地听他说,不打断,用心去感受着他的感受。


当对方需要陪伴时,你只需站在他身边,专注地听他说,不讲道理,不试图弱化悲伤,此时无声胜有声。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有时候我们和身边的人越是亲近,就越是感到孤独。


因为对方根本没有走入我们的内心世界,两人似乎总隔着一层隐形的鸿沟。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和男朋友吵架了,心情很低落,就找自己的发小倾诉,希望能得到一份安慰。


结果刚说两句,对方的一句“至少你还有男朋友啊!”,瞬间掐灭了她想说下去的欲望。


你看,不经意地“比惨”,看似在努力安慰对方,实则是忽视对方的一种表现。


有时候,还会让关系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那么,到底怎样做,我们才不会感到孤独,才会体会到被支持和理解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中,有一个精神病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蘑菇。


不管天气如何,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着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不喝,就那么蹲着。


很多医生都来看过,折腾几天之后毫无效果。


于是大家都放弃了,认为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


一天一个心理专家去了,他也不问什么,只是打着伞跟病人蹲在一起。


病人很好奇,他悄悄往专家身边凑凑,低声问:你是谁?


心理医生回答:我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蹲了一阵之后,心理医生站起来走了一会。


病人不解:你是蘑菇怎么能动呢?心理医生说:蘑菇也可以动啊!


病人说:哦,原来做蘑菇也可以动。所以也跟着走动。


然后心理医生开始吃饭。病人又问:你怎么可以吃饭呢?


心理医生回答:不吃饭蘑菇怎么能长大呢?


病人觉得说的对啊,于是也开始吃饭。


这就是共情。


共情需要我们不带任何偏见,不带个人主观感情的“感同身受”,先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一个懂得共情他人的人,常常是一个懂爱的人。


他不会觉得别人有很多缺点,自己高高在上,拿自己的“惨”试图宽慰对方。


他知道,过去的经历虽然可以帮我们共情,但不要将重点转移到自己身上,要专注于对方当下的事情与感受。


因为一个人内心所受到的痛苦,并不会因为知道别人有同样严重的问题,就得到缓解或治愈。


唯有充满共情的爱与理解,才能真正地连接彼此。





如果去问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他们最需要什么?


他们一定会说,不加评判地倾听。


当家人或朋友遇到困难,找我们聊天时,我们只需要倾听和见证,做他们情绪的垃圾桶。


我们无法做到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认可,允许他们表达当下的感受。


1. 保持专注,准确理解对方


抛开杂念,才不会错过对方要表达的内容;保持专注,才能准确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有时,比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


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去倾听,无论说什么,在对方眼中我们就是在敷衍了事。


认真去听,让对方尽情发泄,让情绪得以流动,他才能愿意说出所有的感受。



2. 去除偏见,保持客观理性


印度哲学家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越是熟悉的人,我们越是带着旧有的偏见和认知去评判一件事。


吵架的时候,我们会惯性地脱出而出:你总是这样......你从来都不改......你就是这样一个人......等等。


结果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关系还会变得僵化。


摘掉妨碍倾听的“过滤器”,不执着于自我认知,认真倾听。


我们才能走入对方的世界,给出真实的反馈。


3.简单回应,让故事充分展开


对方要讲的故事是什么?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故事能否完美收尾?


我们唯有认真倾听,对方才会愿意说。


不急于打断,只偶尔给予简单中立的回应,对方才会继续说。


故事真实呈现,我们才能看故事的全貌,从而提供精准的帮助。


阿德勒曾提出:良好的沟通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


你在说,我在听在简单回应;你懂我的“适可而止”,我懂你的“弦外之音‘’。


学会倾听,是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给予别人最好的安慰。





如何安慰一个人?倾听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曾说:倾听的要诀,是要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放下我们头脑里的“预设”,不要觉得对方应该如何如何,不要轻易去下结论评判对方。


放下“对方一定要快点好起来”的想法,陪对方在情绪里呆一会儿。


不要把需要安慰的人,看成是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


每个人的烦恼或忧伤,都需要时间来消化。


一个人最需要的慰藉,往往是在被允许后自然而然就变好了。


安慰是一门学问,但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我们只需要:尊重,倾听,陪伴和共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心理医生   姨妈   不动声色   蘑菇   偏见   情商   专注   病人   情绪   身边   关系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