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古城张家场 流沙凝固2000年

  在秦汉古城回望2000多年前西北边塞小城的繁荣,沿着隋明长城循迹号角争鸣的岁月,在窨子梁唐代墓葬触摸唐代胡旋舞的脉动……这里就是宁夏版图最东端,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缘鄂尔多斯台地上的盐池县。

  从银川驱车出发向东南方向行进130余公里,穿梭在古城遗址、长城烽燧、盐湖草原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之门,金戈铁马扬起的黄沙,烽烟四起的战火,止于被风沙掩埋的古城,止于深沟高垒的残垣断壁。曾经的辉煌,都在等待后人的揭示。

兴盛于汉代,这座古城面积不小

  时间回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在今宁夏盐池县城西北17公里的花马池镇张家场村西,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张家场古城屹然矗立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这里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融合聚居,畜牧业发达,商品交易频繁,成为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阵地,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关贸易的“关市”。

张家场古城遗址。

  踏上古城的那一刻,时间仿佛一瞬间凝固。虽已历经两千余年的风沙侵蚀和掩埋,但城址轮廓明显,城内些许建筑基址依然尚存。正在挖掘的东城门两侧,墩台基址依稀可见,一条汉朝时期铺就的石头路从东门出口向城外延伸,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历史。可能因为环境的原因,东汉以后这里被废弃,后来逐渐被风沙掩埋,所以基本保存了当时的结构布局。

  “从张家场古城址的规模和出土的遗物推断,该城兴盛于汉代,至少应属于县一级城市建制,但是否为昫衍县或更高一级郡的建制机构,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云河老师说。从2021年开始,他带领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在这里持续开展发掘工作,清理出大量汉代的建筑遗迹和建筑材料(板瓦、筒瓦、瓦当),以及陶器、铁器、铜钱等遗物。

公众考古。

  从无人机的镜头俯瞰整个遗址区,这座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800米的边城遗址,总面积约96万平方米,相当于12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因为被流沙掩埋,地上部分只有城址区内的城墙依稀可辨。城中部的大型建筑基址,从2021年的发掘情况看不小于2000平方米。据当地村民反映,城址区出土过上万公斤汉代钱币和数十吨牲畜骨骼,印证这里曾经畜牧业发达、经济繁荣。古城的西面、西南面分布着大量汉代墓葬。在1984年和2009年的两次发掘中,共清理墓葬13座,发现的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铁器、骨器、钱币等,出土文物与张家场古城采集和征集的文物有一定的一致性。

出土遗物(筒瓦)修复。

  “根据以往的考古调查和墓葬发掘,有学者结合文献记载大致推测张家场古城为秦末北地郡所属的昫衍县城,西汉沿用,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马晓玲表示,从目前来看,张家场城址是宁夏乃至鄂尔多斯台地保存状况比较好的一座汉代城址,其考古工作的开展为研究秦汉时期北方边地城址布局、农牧文化交流、古代国家资源管理乃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学实物资料。

因盐而盛,这里曾经人丁兴旺商贸繁荣

  张家场城址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以及采集和征集的遗物主要是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等,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封泥。从已经发掘出土(或采集)的“龟兹丞印”“上郡丞印”“神郡丞印”以及数百枚封泥、钱范等文物来看,在西汉到新莽时期,古城与其他地区的来往相当频繁,商品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张家场古城东门出土的西汉至东汉的铜钱。

  如今,红褐色质地坚硬的“承烈令印”封泥,方形的“膚施丞印”与“龟兹丞印”,圆形的“龟兹令印”,都静静地躺在位于盐池县的宁夏长城博物馆内,这些互通信函使用的封泥,说明当时与张家场古城有贸易往来的主要是龟兹、神郡、上郡等郡县。在张家场古城发现的西汉至新莽时期铸造钱币使用的钱范,铸造兵器、箭镞时遗留的渣滓,遍地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农耕使用的铁犁都与关中、中原地区相同。这也进一步说明,从汉武帝北伐匈奴到王莽执政时期是该城址最兴盛的时期,人丁兴旺、商贸繁荣。

  张家场城址还出土了游牧民族风格的陶制扁壶、狼首铜像,这些文物既保留了汉族文化的传统,又表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出土的西汉和新莽时期古钱币“五铢”“货布”“货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千”“一刀平五千”及铜印章、铜镜、箭镞、盖弓帽、人字形铜齿轮等遗物,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已经非常高超。

建筑材料倒塌堆积。

  这个时期,西汉的移民屯田给边塞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张家场城址出土的文物和丧葬习俗、墓葬形制、随葬陶器来看,既有本地区的特点,也显示出与中原地区的趋同性。这里的繁荣与距离古城约6公里的北大池盐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这里是“因盐而兴,因盐而盛”。如今廉价的食盐在古代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有着2000多年产盐史的盐池县也因盐得名,因军事防御和盐池之利,曾一度被称为“盐马古道”。

聚落区、墓葬区、手工业区,城址有不同的功能区划

  “我的工作就是顺着现在地面的位置向下发掘,了解城墙的结构和建筑方式。”刚刚进入遗址区工作两个月的买涛拿着手铲,在已经挖掘了1.5米深的探方里一点一点地向下剐。“这里是我们打的探孔,根据探孔分析,这个城墙还得挖掘50厘米左右。”

  在不到4平方米的探方里,挖出了用于埋葬小孩子的瓮棺以及板瓦、陶片、动物骨骼、铜箭镞等,让这个刚刚入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大男孩不免有些激动,“今年正好赶上在这里有一个建筑考古研修班,我们跟随老师和有经验的考古队员们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发掘,这也是对书本知识的最好实践。”

  挖掘现场,来自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考古人员与师生们,以探方法逐层下挖,详细测绘、记录,采集出土遗物,并取土样、炭样以备进一步科技检测。

2021年发掘开工照。

  202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工作站与北京大学盐池考古基地在张家场遗址所在地建成,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考古发掘、测绘与勘探项目并且得到批准。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县博物馆首次对张家场城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并且将古城作为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2021年9月开始,联合考古队对盐池张家场遗址开展连续性考古发掘,以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研究秦汉时期西北边地(县)级城市的结构功能布局、规划设计理念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和管理体制文化交流等课题。通过对以张家场城址为中心向外辐射3公里范围的考古调查,发现了道路、水井、建筑、窑址、墓葬等多种文化遗存,证明发掘地有遗址群的存在。

  2022年7月至今,联合考古队对城址东门进行发掘。东门存在早晚两次使用阶段,门道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4.8—5.0米,残高2.1—2.4米。早期城门倒塌后进行了二次维修,其门道内路面建在早期城门倒塌堆积之上,比早期路面的高度抬升了约1米。门道南北两侧墙体根部发现有柱础,北侧约7米处依靠东墙东立面修建有夯土墩,初步推测是马面。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发掘。新消息报记者 张雪梅 摄

  作为张家场城址2023年考古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师李云河表示,该城址分布范围大,有不同的功能区划、文化内涵丰富,需要开展长期而系统的考古工作。“我们的计划是在这里发掘10—15年,通过考古工作确定张家场古城址的平面布局,了解聚落区、墓葬区、手工业区等各功能区的面貌,城市供水排水系统,道路、街道的特点,进而为研究张家场古城的性质提供考古学支撑,同时为该古城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今年我们已经编制了张家场古城文物保护规划,目前准备做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正在做相关的基础工作。”盐池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生岩表示。

宁夏出土文物 最为丰富的秦汉遗址

  张家场古城址是宁夏乃至河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一处秦汉时期的古城遗址。

  众多遗物无不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城镇。而文物部门从民间还采集和征集到不少遗物,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等。

灰陶扁壶。新消息报记者 张雪梅 摄

  遗址发现的陶器以建筑材料为主。建筑材料种类有砖、瓦(板瓦、筒瓦)、瓦当等,部分砖上有文字。地表多见瓦片,纹饰有绳纹、压印菱形方格纹、压印圈点纹、粗绳纹及抹光带纹、压印方格纹及布纹和刻划纹等。

  铜器种类较多,器形均较小。

  铁器主要有生活用具、工具和兵器等。

  骨器多为生活用具,此外还有印章、仿制币等特殊用器。其中“王何”印1枚。方形,龟形钮,印面阴刻篆文“王何”二字。印面边长1厘米、通高1.2厘米;“宜子孙”印1件。近椭圆形,印面阴刻篆文“宜子孙”3个字,长3.5厘米、宽1.4厘米;仿制币4枚。“半两”“五铢”“货泉”和“货布”各一枚,除货布外均为圆形方穿。

  除此之外,还有钱范1件,为“契刀五百”母范,己残,存6钱,残长11厘米、宽15.5厘米、厚1.8厘米;串珠30余枚,材质有绿松石、骨、玛瑙等,形状不一。(新消息报记者 张雪梅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古城   盐池县   盐池   墓葬   陶器   宁夏   秦汉   流沙   遗物   遗址   文物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