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欧美人都不炒菜,只有中国有?美国教授:中国活在原始时代!

文 | 编辑:栗子

前言: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饪技艺发达多变,其中以“炒”菜最为普遍但奇怪的是,欧美人对“炒菜”的概念却似乎非常陌生。

曾有美国教授在品尝过中国各类炒菜后感慨道:“看着中国人熟练炒菜的样子,让我觉得我们欧美人就像还活在原始时代。”

为何欧美人不会炒菜?为何他们对中国人的这一烹饪技艺如此不解?

存在已久的误区

第一代中国移民来到美国时,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里也有大米和蔬菜,可以用他们熟悉的中式烹饪方法来烹饪美味的家乡味道。

然而,当他们尝试向本地人介绍这种神奇的“炒”法时,却常常遭遇不解与排斥。

起初,中国移民们认为这是因为语言障碍,欧美人不懂“炒”字的含义。后来随着中餐逐渐传入欧美,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即使吃到了地道的中餐,也没能领悟“炒”的精髓。

于是中国人误以为,欧美人天生就不喜欢这样的烹调用法。

然而,当一位叫扶霞的英国姑娘偶然尝到川菜后,她彻底被征服了。她迷恋上了中餐独特的香辣味道,甚至出版了介绍中国美食的书籍,其中最常用的词就是“炒”。

扶霞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众多欧美人打开了一扇认识中餐的窗口。

欧美人对“炒”并不排斥,他们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样的烹调方式,因为欧美的饮食文化中一直缺少“炒”这一环节。

欧美人更习惯将食材放入烤箱、平底锅煎炸,或放入汤汁中煮炖。这与中国人喜欢“炒”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其实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对于外来事物总是保守和不信任。中国的丝绸、瓷器在欧洲曾一度被视为奢侈品和异端,所以“炒”这种烹饪法在进入欧美后也遭遇了类似的排斥。

众所周知,欧美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奉行“白人至上”思想,对异域文化存在天然的偏见。

然而今天,丝绸已成为普通衣料,瓷器也进入了每个家庭。

同样,“炒”也终将走入普通人的厨房,成为欧美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因为食物能消除隔阂,拉近距离。“炒”不仅可以锁住食材的鲜美,也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孤岛。

另一方面,中国美食也在逐步本土化,越来越多中餐馆开启了外卖服务,中式快餐也兴起,这为越来越多的欧美人提供了体验中餐的机会。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炒”将不再仅属于东方,它也会成为西方厨房中一个熟悉的词汇。

欧美人为什么不喜欢炒菜?

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以蔬菜为主要食材。中国南方稻米种植发达,民以食为天,米饭在日常三餐中必不可少,中国北方小麦产量较大,因此面食也十分普及。

无论南方北方,菜系以时令蔬菜为主要原料。一般情况下,中餐一顿里都会有荤素搭配。

与之相比,欧美人以面包为主食,也更习惯小羊腿、牛排等的肉块,日常吃蔬菜较少。

在古代,欧洲主要食物就是黑面包搭配豆类,偶尔加些奶酪、火腿。美洲的印第安人主食是玉米,欧洲殖民者带去的小麦无法很快推广开来。

进入工业革命后,面包才真正取代玉米成为美国人的主食。由于食材的不同,决定了烹饪方法的不同。

中国人更擅长各种蔬菜的烹调,发明了许多炒、煮、煲、烩等烹饪方法。欧美人没有那么多蔬菜,也就无需那么多技巧。大块的肉只要简单烤煎就可以,反而更讲究肉的本味。

另外,中国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能够铸造实用的铁锅。

《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专门用于翻炒的铁锅,宋代大众就已经接受了。而当时的欧洲直到18世纪才开始使用焦炭冶铁。

在中国人已经用铁锅炒出各种佳肴的时候,欧洲人还在用陶器做炊具。

铁锅成为中国厨房中的重要工具,这为中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欧洲直到工业革命之后,铁器才开始普及到每一个家庭。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烹饪发展出对火候控制的精细技巧,而欧洲更习惯简单的烤、煎、煮这类原始的烹饪方式。

中国自古就注重饮食文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追求色香味美。调料的使用也日益丰富,形式多样的烹饪方法不断发展。

中国人看重饮食文化,愿意花时间下厨,发掘食材的潜力。一种普通蔬菜,也能炒出十数道不同的菜式。

相比之下,欧美的饮食文化中,最初只是简单地满足温饱需求。牛排、香肠搭配面包和奶酪,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丰盛。直到近代,欧美才逐渐产生类似中餐的烹饪文化。

但由于历史积淀不同,中西方在烹饪理念上仍有差异。欧美人更看重食物的营养搭配,而不像中国人那样注重烹饪技巧。

中国人浪漫地看待食物和烹饪,愿意花时间下厨,体会烹饪的乐趣。中国菜讲究把普通食材变成美味佳肴的技巧。

而欧美生活节奏更快,人们更看重烹饪的便捷性和效率。简单的烤、煎,能更快满足饥饿感。

欧美人不喜欢炒菜,并非单纯的口味问题,而是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文化导致的结果。但仅从个人喜好来说,经过培养,他们也同样可以欣赏中餐所含的巧妙烹饪技巧。

在世界烹饪方法中,“炒”并非只有中国使用

“炒”这一烹饪手法在中国可能起源最早,但并非只有中国使用。事实上,许多亚洲国家都有“炒”的做法,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

中国不仅可能是最早使用“炒”的国家,也是将其发扬光大作为日常主要烹饪手法的国家。

根据北魏时期农书《齐民要术》的记载,中国在1500年前就已经有了“炒鸭子”这一菜肴。

在宋代,炒菜的制作达到鼎盛时期。

对中国人来说,烹饪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对味蕾的满足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的东亚诸国,如日本、越南、泰国等,其烹饪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影响,采用了“炒”的做法。

这些国家中,历史上属于中国藩属的国家,其菜式与中国菜式最为相似。越南有特色的越南炒米粉,泰国有加入当地特色的泰国炒菠萝饭等。

甚至遥远的欧美国家,也存在一种类似中国“炒”的烹饪手法,被称为“Sautéing”,意思相当于中文的“煎炸”。西餐中的炒面、炒饭等也是受到了中国菜的影响而产生的。

当今世界,中国菜正在以“中餐”的形式走向世界,许多外国人在品尝中国菜后赞不绝口。一些外国餐饮企业还将中国菜与当地口味相结合,产生了“欧美式中餐”。

中国对“炒”文化的研究最为透彻,但并非只有中国在使用这种烹饪手法。各国对“炒”的应用都带有自身的特色,使“炒”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多样性,丰富了世界烹饪文化。

油锅火爆,炒出中华美食千年文化

北魏出现,炒菜始于此处。贾思勰著作所记,新颖炒鸭菜法,炒技由此萌芽。然三要素备不足,油、火与锅,难使万千炒菜绽放光彩。

北魏贾思勰笔下炒鸭,只是打开奇妙炒菜大门一角。

起初,人类远古祖先对火的运用,解决了食物生吃问题,煮饭烹食有了基础。但仅靠火种还不足以催生出炒菜这一高超烹饪技艺。

必须有锅器的出现,人类才可将食材置入其中翻滚。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到唐宋精致的铁锅,锅具的发展演变奠定了炒菜的器具基础。

食用油的提取运用也是炒菜的要素。早期动物油非常人可享用,后来出现的植物油如芝麻油,使油的大众化成为可能。

食材方面,古人不善去腥,后世才懂得腌制和阉割,猪肉进入百姓厨房,更添了炒菜的趣味。

各要素日臻成熟,加之中国人巧思变化、不断创新,炒菜技艺日益精湛,逐渐形成独特的中华炒菜文化。这一文化瑰宝也因中外交流交融而不断丰富、儿承发展、彰显世界魅力。

中国人热爱炒菜,西方人偏爱面包,亦是风土人情所致。不论东西,料理出来的美食都令人津津乐道,这就是生活的乐趣所在。

笔者认为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餐各有特色,不应片面评判。

我们应该包容不同饮食文化,开放心态欣赏世界美食盛宴。食不言,寝不语,人生之道,还待你我慢慢体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炒菜   中国   欧美   铁锅   欧洲   美国   中餐   饮食文化   蔬菜   原始   教授   中国人   时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