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3个迹象,提示孩子进入“仇亲期”,用好这3招帮他安全度过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之前写文章的时候,我跟大家说过,10岁的大宝已经有了进入“青春期”的迹象。


爱唱反调、爱发脾气、易燃易爆炸……面对这样的娃,我一边告诉自己要学会闭嘴,一边又忍不住心累。


和身边的人交流,好多都直接表示:别提了,同款娃。


还有同学留言:青春期的战斗,不分男娃女娃


尤其是比大宝再大一到两岁的娃,都是“青春期躁动重灾区”。


我的一个朋友,儿子12岁,小时候出了名的又乖又懂事,现在却每天都像个炮仗,一点就着,父母说几句话,他就要甩脸色。


关键是,无论是对同龄人,还是稍微陌生的叔叔阿姨,这娃跟谁都有好脸色,就是跟父母不行!


一次,朋友一家外出游玩,朋友觉得儿子穿的衣服有些厚,就提醒他把外套脱掉,谁知儿子转头说了句:“少烦我”,还骂了句脏话。


她又生气,又伤心,不知道儿子的戾气从何而来,最后只能绝望地质问:


“为什么要骂妈妈?我是你的仇人吗?”


为了让自己过几年少一些类似的绝望瞬间,最近我看了很多关于青春期的书和资料。


其中,有个“仇亲期”的概念,让我对这个阶段的娃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为人父母“应知应会”那些事,有了更深的感悟。


什么是“仇亲期”?


仇亲期,指青春期开始之后,孩子对父母等亲人产生“仇恨”情绪的阶段,只要稍不顺意,他们就和家长对着干。


精神分析理论学家认为,仇亲期一般会持续2-3年,一般出现在青春期的早期,即12岁到14岁。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情感教育专家伊莎贝拉·费利奥莎在《我不想再担惊受怕!理解12至17岁孩子》一书中,很精确地描述出这一阶段孩子在父母眼中的形象:


“……家长们暗自害怕,怕摔门声,怕满屋子炸耳朵的音乐……11岁养成的好习惯,到14岁又全部还给了父母。”


这个阶段,如果孩子出现以下3个迹象,大概率是进入“仇亲期”了:


孩子会和父母唱反调,轻则顶嘴,重则骂人,甚至动手打人:



他们会嫌弃父母,用最“扎心”的语言挑战父母的权威:


某网友:“现在的小孩要买什么就是要买,不给买,说妈妈不爱她,不舍得花钱,小气,自私。


还要嫌弃父母不会赚钱,没本事没能力,叫着谁让你生我的,我又没让你生!


他们还会突然拒绝听父母的话——


哪怕是“上学”这种他们本该完成的任务,有些孩子也会为了与父母“互别苗头”,走上逃学的不归路……



这里,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不要把仇亲期和青春期当成同一个概念


青春期,指孩子从儿童阶段发展到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要比仇亲期更持久,8年起步(女孩10 18岁,男孩12 20岁,都有提前的趋势)。


仇亲期和叛逆期并不完全相同


仇亲期,强调孩子对父母亲人的愤怒憎恨情绪,一般发生在青春期早期;叛逆则指孩子追求独立自由、打破传统权威的种种行为,一般发生青春期的中后期


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一个孩子仇亲,他更偏向于直怼父母;如果一个孩子叛逆,他是怼天怼地怼全世界,父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当然,仇亲期和叛逆期不是孤立存在的。


仇亲期的孩子,如果对家庭关系极其不满,他们更会质疑“权威”和“传统”;而叛逆期期间,虽然孩子觉得自己只是在“be real”,但父母的干涉会让他们的仇亲情绪更加高涨。



写到这,看着正在一起读书的大宝二宝,我突然很庆幸他们一个10岁,一个4岁,而不是加起来14岁。


然而孩子总要长大。


“他们再长大一点,不会也变成那样吧?”我忍不住这样想。


想到曾经黏人讨喜、彬彬有礼的娃会变成可怕的刺头,父母很难不焦虑。


但我知道,焦虑毫无用处。


找到原因,弄清楚“仇亲期”是否可防可控可缓解,才是正经事。


父母的爱为什么会让孩子“恨”?


我愿意相信,这世界上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既然是“爱”,为什么会勾出孩子的“恨”?


错其实不在孩子,也不在家长,而在于“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


孩子的需求


从人体科学的角度讲,仇亲期所处的青少年前期是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而大脑虽然也在成长,速度却比身体要慢。


尤其是前额叶皮质,这个主管人类决策、行为,以及抑制冲动的区域,居然是最后才发育的。

图源:《加油吧,大脑!》


研究显示,女性的这部分大脑要到25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男性则更晚,要到28到30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就像走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路上,初中生的控制力最差,高中生稍微好些,直到大学结束,大脑和身体才算是刚刚“匹配上”。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就不会知道,整个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螺旋式的,他的大脑在重整河山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无序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仇亲期的孩子其实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大的力气抑制自己的冲动。


这个阶段是孩子构建神经网络的关键时期,他们脑子里考虑的事情很深刻:


“我是谁?我在家里、在社会(学校和朋友之中)的位置在哪里?”


这是一个人自我意识逐步清晰的标志,当然啦,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原来自己的想法这么深刻……



自我意识,让他们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出门,希望能被父母平等对待;


社会属性,让他们更喜欢跟朋友玩耍,不喜欢父母跟着唠唠叨叨。


这个阶段他们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付出的爱,作为他们独自前行的养料和补给。


父母的供给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又提供了什么样的“爱”呢?(尤其是“仇亲”情况严重的家庭)


有天在某乎上看到一个提问,内容有点长,大家可以戳开大图看内容:


从这位提问者的描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


1.时刻看管孩子


虽然我们自己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孩子当“犯人”一样看着,全天候、无死角。


孩子赖床,我们不停地催;孩子写作业磨叽,我们一直在旁边念叨……


可是我们越催,孩子越不做,就像故意跟我们对着干一样。


表面上看,催促孩子是一种必要的提醒,但这是我们的视角。


如果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就是,父母一直在干涉我。


这样的无死角监控,其实是对边界感的破坏。


孩子年纪小时,大多想反抗,却不知怎么反抗;孩子进入仇亲期,可不就是“一点就着”嘛!


2.事事包办、代办


除了看管,我们做得最多的,还有包办孩子的一切。


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拐杖,潜意识里觉得没有我们,孩子什么也做不了、做不好。


所以,我们为孩子选择兴趣班,为他们搞定一天的计划,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


但这样的“帮助”和“周到”,在孩子眼中却是“被支配”,他们并不舒服。


3.不给孩子调整情绪的时间


很多父母认为“小惩大诫”,抓到孩子的“错误”就采取惩罚措施,希望他们能长记性。


问题是,惩罚不但起不到警醒的作用,反倒更容易破坏内驱力。


仇亲期的孩子,本来就不容易控制情绪,如果家长将他们的情绪当做“错误”,丝毫不给他们调整的时间,他们的情绪就会更加负面,直至爆发。



以上,都是父母自以为的“爱”,实际上呢?


孩子慢慢发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们爱的只是成绩好/听话的我!”


孩子刚刚萌芽的自我意识开始剧烈反击,亲子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仇亲期”,千万别做这些事


海瑞在《治黎策》中写道 :“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


同样的道理,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都是最适合陪伴孩子长大的人,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不得其法”,就导致了“事不能行”。


仇亲期,父母的“法”是什么?


在写其他问题时,我习惯将做法整理出来,告诉大家“我们应该这样做,第一第二……”


但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不要做”。


不要时时刻刻“紧迫盯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多会出现锁房门、拒绝聊天等行为,这说明他们正在与父母划分你我的边界线了。


孩子不再时时刻刻依赖父母,开始背对父母经营自己的人生,有些父母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不应该”,甚至认为孩子是“白眼狼”,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但是,这其实不是孩子想要伤害父母,而是他们无法在不断拓宽独立自主边界的同时,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


因此,父母绝对不该时刻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强行打开他们关上的门,闯入他们划定的私人世界。


孩子从不是不需要父母,而是更希望我们像一艘航空母舰,在他们开着战斗机飞向蓝天时,永远给他们留好停驻的位置。


作为航空母舰,父母需要用心打造家庭的氛围,滋养亲子关系,让家成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区”。


《我不想再担惊受怕!理解12至17岁孩子》中的建议是:固定时间的户外运动、全家一起桌游、一起准备食物共进大餐……


这些能让孩子感到轻松且与父母平等的活动,更能滋养亲密关系,传递父母的爱意。


不要事事安排、处处管教


很多父母自以为能为孩子设计出最完美的人生,但是他们忘记了,孩子的人生属于他们自己。


6岁的孩子,就会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吃鸡蛋,不要喂我啦!我又不是3岁小孩!”


更大孩子面对父母的安排和管教,只会更加反感。


要上什么样的兴趣班,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9点之前写完作业,9点半准备入眠,一天背完200个单词,半个月通过xxx考试……


这些安排事无巨细,还都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如果孩子拒绝受控,父母就会又生气又委屈。


但我们忘了,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自己都戒不掉烟酒,每天和孩子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真的有用吗?


自己都忍不住玩手机,怎么让孩子不刷短视频、不玩游戏?


所以,不是孩子失控了,而是我们的控制并不合理。


当然,孩子必定会在成长中犯下错误(尤其是仇亲期)。他们刚刚长大,就急于奔向外面的世界,面对复杂的信息,总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还会伤害到自己。


举个例子:孩子独自外出和朋友玩,一条信息都不发给家长,然后很晚到家,让家长白白担惊受怕了数个小时。


孩子这样做对吗?当然不对。

我们不该管吗?当然该管。


但是,如果家长强势地表示:“下次必须发消息!9点之前必须到家!”孩子一定会立刻愤怒起来:“你这样说,根本不信任我!”


很显然,作为父母,我们是害怕孩子遇到危险而焦虑;但在孩子眼里,一切都和父母是否信任(他自己的力量)有关。


所以,父母与其这时候进行管教,不如先让自己的大脑平静下来。


还记得“催产素”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拥抱,可以缓解长时间焦虑带来的压力,也可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接纳和理解。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平静下来之后,再对孩子表达:我们信任你能处理好和朋友出去玩的事情,只是担心突发状况。


在孩子能听得进父母说话时,再提出希望:下次出去玩时,尽量回复消息、早点回家……如果气氛很好,还可以顺势定下双方都认可的“外出守则”。


不要“以暴制暴”


这一部分,是孩子仇亲期家长最不该做的。


以暴制暴,即父母对孩子进行贬低、辱骂、冷暴力,甚至动手家暴。


做个小调查,有多少同学认为,自己的“暴力”是被娃招惹的?


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讲,父母是否因孩子而生气,和孩子无关,与父母自身承受压力的大小和能力相关。


压力的累积会唤醒一个人的痛苦回忆,无力感和失控感也会激活人大脑的压力回路,让父母采取“战”或“逃”来应对。


面对尚未长大的孩子,父母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所以大脑会选择“战”,即暴力。


所以才会有人这样质问那些打骂孩子的父母:


“你正和孩子生着气,大吼大叫。这时候领导打电话,你是不是会立刻接起来,调整情绪,笑脸相迎?”


因此,父母暴跳如雷,更需要自己去调节压力水平,控制情绪。


至于控制情绪的方法,我简单列几个方向:


深呼吸,调整说话的姿势和语气;

问自己,愤怒之外,对孩子是否有其他情绪(担忧、恐惧等);

多回忆,自己小时候父母是怎么做的,年幼的我们又期待什么样的父母?

换角度,或拉长时间维度,重新看待孩子的“问题”;

……



当然,上述所有的“不要”,并不代表父母应该对仇亲期的孩子听之任之,撒手不管。


这个阶段,父母在战战兢兢和怒不可遏两种状态下反复横跳,殊不知孩子也只是色厉内荏。


一切正在成长的事物,都是脆弱的,孩子的内心也是一样,他们只是在尝试用攻击掩盖脆弱。


仇亲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需要面对的第一场剧变。


如果我们能一直保持着和孩子的有效沟通,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信任,孩子必定可以安然度过:


父母的爱和信任,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温暖;


父母恰当地展现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会让孩子在独自探索的路上,理解父母的担忧,也更加独立;


父母将个人自由和社会规则的关系阐释清楚,孩子就不会将规则误会为束缚,反而会愿意遵守规则,享受规则回馈的自由……



就像伊莎贝拉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孩子没办法娴熟地飞行,这很正常。父母要包容理解,也不忘保持警惕。他们正在努力打开翅膀,准备翱翔。”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伊莎贝拉·费利奥莎《我不想再担惊受怕!理解十二至十七岁孩子》

2.迈克尔·古里安《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

3.黄翔《加油吧,大脑!》

4.丹尼尔·西尔格《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川妈说说


看着大宝脾气见涨,我妈很不理解,你青春期的时候,也没像他这样叛逆啊,现在小孩都是惯得。我其实很想跟她说,我不是不叛逆,而是我硬藏起来了我的叛逆。当时,家里太多问题和困难了,看着心力交瘁的父母,我实在不忍心再给他们添麻烦了,强迫自己懂事和听话。心里的拧巴和难受,只有自己知道。


虽然大宝的叛逆很折磨我,但我希望他以自然的方式完成成长,不用强迫自己成长、假装成熟。我会努力理解他的“需求”,提供匹配的“供给”。


当然底线还是要有的,胆敢骂我、打我,小心我打断他的狗腿!


拓展阅读

全世界“男孩危机”:养废一个男孩也太容易了吧……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贝拉   孩子   担惊受怕   青春期   叛逆   迹象   大脑   情绪   家长   父母   阶段   提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