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路的历史文化守望者

多宝路上的历史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气息。 资料图片

麻石板街巷、传统老字号商铺……沿着多宝路漫步,这些传统风貌建筑形成的城市肌理,在广州西关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领略西关风情。

一条历史文化街区,成了一座城市的“网红”地标,在这背后,102个名城守护官正成为街区守望者。

2021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广泛吸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保护爱好者、高校学生、社区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基础上,经全民募选、专家评选等确定了102名广州名城守护官,组建广州市第一支面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志愿者队伍。

随着各方共同参与名城保护的热情高涨,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公众参与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声音,有关于历史建筑整修意见的声音,有关于历史街区老故事的声音,也有群众对于街区保护利用看法的声音等。

名城守护官通过开展“街区再声”活动,助力历史街区“发声”。历史文化街区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其间会有怎样的故事?102个名城守护官以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为切口,开展历史史料收集、社区营造、风貌记录等活动,共同守护多宝路的乡愁记忆。

南方日报记者 刘珊 通讯员 穗规资宣

探寻老城故事

名城守护官的名城故事组不断挖掘、收集和整理历史文化街区的老故事、老风情。

在“街区再声”计划中,名城故事组收集了多宝路街区和建筑的历史档案、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地名资料、非遗记忆等史料,将建筑的门牌号进行古今对比转译,发掘历史变迁路径。

将街区的老照片与现在时形成对比,了解多宝路的前世今生,见证老城区的新变化,将历史地图与现在地图对比,展示多宝路街区空间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在历史资料整理过程中,名城故事组发现,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十三行富商为解决当时居住用地不足而开辟建设的商住型街区,是西关居住片区西扩发展的重要通道。

多宝路的旧名为多宝大街,东连宝华片区,北邻宝源片区,为清末巨商邓华熙命名的“三宝”之一。多宝街是西关地区典型的老街巷,这里曾经诞生了历史上驰名的气派豪宅西关大屋、不同时期的竹筒屋,是广州传统建筑形式演变历程的重要见证,也曾聚集众多名门望族、官僚巨贾,同时也是西关传统老字号和美食的聚集地。

多宝路的街区格局自清末开始生长,成形于民国,从田野阡陌到市井人居,展现自主规划居住社区的雏形,并留存至当代。

多宝路还是传统粤剧的传承地及其转向影视化传播的桥头堡。这里有林超群旧居、何非凡故居、19世纪30年代的广州第二家电影制片公司钻石影片公司,还有清朝时期成立的八和会馆,这是粤剧艺人所建立粤剧仝人的行会组织,加强了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近年仍会举办粤剧演出等活动,保护、传承粤剧文化。粤剧行会迁入形成名伶社群生活圈,技术进步带动粤剧影视化发展,扩大了文化传播影响。

多宝路也是近代医学教育发展与新女性思想解放的沃土,民国时期的何香凝旧居遗址、谢爱琼妇孺产科医、柔济女医院夏葛医学院等代表着西方近代医学教育的传入,推动女性思想解放和女性力量觉醒。

名城守护官通过广泛搜集史料,为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规划的发展定位、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更准确更全面阐释多宝路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基础上进行阐释和宣传,也是名城守护官的一项重要任务。

名城故事组和社区营造组联动举办的“走读沙面”导赏活动,通过对沙面老建筑老街区背后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故事进行整理提炼,向社会公众讲解导赏。

沙面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从繁华租界到风貌街区,其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更保留了大量优秀的近代历史建筑与清晰完整的城市格局,是广州重要的文化名片与城市空间。

公众一路聆听专家详细的讲述,体味沙面的历史风貌,了解城市变迁和空间演绎、领略沙面建筑群的建筑特色,感受城市历史的文化脉络。

倾听老城声音

日前,10多名实习期守护官与街道工作人员,以“再叙多宝街”为主题,走进多宝社区实地访谈,倾听多宝路的老城声音。

守护官们深入社区、走街串巷,探索了社区中的不同空间,用心倾听着街头巷尾属于每一个人不同的社区故事,记载多宝路中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光辉岁月,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需求和对未来展望。

“本地老居民啦,感觉西关文化的精髓,平时陪老人家去荔湾公园散散步,感受下西关建筑的气息,只是垃圾分类有些困扰。”一位阿婆说道。

“在这里衣食住行都比较方便,去公园活动也都很方便,人与人之间相处也非常和睦,比较习惯西关的风土人情,只是有些设施比较陈旧。”居民阿婆回答。

“较为钟意西关的文化氛围,岭南文化代表了悠久的历史,和我们平时接触的历史文化有所差别,有很多故事可以继续挖掘!生活中饱受停车问题困扰,希望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让西关更有活力。”新迁居民阿叔回答。

无论是新来的街坊,还是土生土长的老居民,都表达着对社区的喜爱。新来的街坊被社区里良好的邻里关系、热闹的生活氛围所吸引;而老居民则表示虽然随着商业开发社区里的人情味变淡了,但依然愿意一直居住在社区里。

“生活便利”“绿化良好”是居民们对社区的印象关键词。但是在居民的视角里,社区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以儿童活动空间问题、排水设施以及垃圾处理问题为主。为了更好总结居民故事,传承社区记忆,守护官们绘制了《多宝路·街坊故事汇》故事地图。

通过社区营造活动充分认识了多宝路街区的社群基底、文化传播、城市记忆等特点,有助于多宝路街区的价值挖掘与阐释。访谈中居民的诉求反映出了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位,为改造提升工作补齐短板,促进规划实施提供需求参考。

记录老城风貌

在多宝路街区,经常能看到一群守护官们前来拍照,他们通过摄影和文字,记录街区风貌的点滴变化。

守护官通过前期理论培训和现场记录培训达到较为全面专业的掌握风貌记录工作方法,熟知建筑赏析要点和进一步拓展传统建筑材料、工艺技法知识储备。

在现场,守护官采用文字和影像对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保护建筑和其他保护遗产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对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现状问题进行了专项登记和相关信息采集。守护官还与居民交流了解保护建筑的现状,让建筑物更完整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也为广州寻求保护建筑的方式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走进多宝路,可以看到街区内部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时期的街巷肌理和建筑形态,很多居民楼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有非常多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诸如宝庆大押、泰华楼旧址等。

建于民国年的宝庆大押,坐落于宝庆新中约街口,是昔日前铺后仓押店。如今矗立在宝庆新中约43号的宝庆大押,依然保留着完整的结构:约20米高的建筑,前座整齐划一的铺面、后座高耸的库楼,细致的山花、女儿墙都清晰可见,可以窥见当时西关的繁华鼎盛。

如今,在多宝路上已经难觅过去商业巨户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浓郁的市井气息,经济条件各异的人都能在此生活。

“面对大量的建筑遗产,我们无法进行全面整体的保护,而许多建筑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细节,却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慢慢风化。”一名名城守护官说,通过定期对建筑遗产的记录,可以及时、有效地关注建筑保存状况的变化,能为日后的保护评估、保护规划编制、修缮方案设计等提供参考,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的有力补充。

“名城守护官”早已不仅是一个称号、一份志愿,更是一种见证。这102人,成为广州历史文化的守望者,他们不仅宣传名城保护的广州故事,也深入参与到名城保护的广州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宝庆   历史文化   粤剧   广州   街区   名城   建筑   故事   历史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