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秋天不吃脚会抽筋的美食,为啥连苏轼、刘罗锅都赞不绝口?


前阵热播剧《偷偷藏不住》带火了一道菜,剧里讲桑延经常排半小时队为桑稚买来她最爱的——芋泥香酥鸭。

据说原著小说里并没有这道菜,只因为桑稚的扮演者赵露思实在太爱芋泥香酥鸭,将这道闽台名肴带火出了圈。

在《麦兜故事》里,山东口音的校长报菜名时,也有这么一道“荔芋火鸭扎”。

它是一款有些冷门的广东老式点心,用芋头和腊鸭、猪肉一起蒸,芋头吸收了猪鸭的油脂和味道,更醇和饱满,鲜香四溢。

这些菜当中的灵魂角色就是今天的主角——芋头。

在美食界,芋头始终是一位独特的家伙。

它是各种肉类的绝佳伴侣,它是各种糖水的热门选手,它是众多省份争抢的当家花旦,它统一了甜党和咸党的味觉审美。

中国地大物博,钟情芋头的地方自然不在少数,广西荔浦芋、广东张溪芋、福鼎槟榔芋、湖南江永芋、宁波奉化芋、江苏靖江芋、山东莱阳芋……

众多产地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广西桂林的荔浦芋头,它的走红跟“芋泥香酥鸭”有些相似,也是得益于一部电视剧。

在1996年的热播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当时刘墉将任广西巡抚,和珅为了邀宠,同时让刘墉加倍上贡,特意在乾隆面前吹风广西荔浦芋头何等美味。

由于运输成本太高,刘墉担心劳民伤财、给当地增负太重。

他心生一计,让人找来修仁薯莨(染衣物用、粗糙难咽),假冒成荔浦芋头让乾隆品尝。

由于实在太难吃,乾隆当下免了广西的上贡,回宫还将和珅臭骂一顿。

和珅察觉到这其中必有蹊跷,想办法让乾隆吃到了真正的荔浦芋头。

平时任何食物再美味不超过三筷子的乾隆,也吃到”芋“罢不能。

就是这段故事,让朝廷贡品、芋中极品的荔浦芋头,瞬间在全国家喻户晓。

大家记住了刘罗锅抱着芋头狼吞虎咽、大嚼特啃的模样,也暗暗在心底记住了乾隆皇帝箸不能停的同款吃法——蒸熟、切片、沾白糖。

其实,芋头在广西本地更出圈的吃法是荔浦扣肉,号称“一家蒸扣、四邻皆香”。

陈晓卿说它是搭配最地道的广西菜品,挑选肥四瘦六的野生猪肉,白水煮到八分熟,再跟芋头一起上锅蒸,肉里有芋头香,芋头里充满”动物性“。

汪曾祺也曾在《五味》中写道: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的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有人会有些疑问,是不是他老人家错将四川的甜烧白记成了芋头扣肉。

因为广西这道菜的大多做法是不会用芋泥,而是用整片芋头蒸,且芋片的厚度需与肉相当,方才称得上体面好看。

在《肉食者不鄙》中,汪曾祺细说过这道“芋泥肉”,说做法与四川的“夹沙肉”相似,称“芋泥较豆沙尤为细腻,且有芋香,味较夹沙肉更胜一筹”。

貌似这也是道广西菜,或许是芋头扣肉的什么冷门亲戚。

无论如何,芋头扣肉和它的各种变形早已深入人心,流传大江南北,各式化了很多同款佳肴。

除了经典的芋头扣肉外,芋头糯米饭、芋头炖排骨、芋头蒸肉饼也是常见的桂系芋头做法。

假如你以为桂式芋头都是这般的肥甘厚腻那就错了,他们也有像芋头煨白菜这样清简爽利的菜式。

不要以为芋头在广西已经登峰造极,在广东也有它的一番天地。蔡澜曾评论潮汕人”把芋头做得出神入化“。

潮汕人被称为芋头的狂热粉丝不无道理,芋头之于潮汕人,是一种近乎精神领袖的意象。

芋头在潮汕,不仅中秋节要拿来祭谢土地爷,还是祭祖、烧塔、拜月娘必不可少的贡品。

潮汕多地都有自己的芋头节,每每挑选出形貌最美的芋头,让最精于此道的厨师带领众人共享芋头的盛筵。

在潮汕,芋头和猪油的相遇绝对是珠联璧合的化学效应。

失去猪油倚伴的芋头,在诸如蔡澜这样的老饕眼中,简直就是索然寡味的代名词。

潮式芋蓉虾球里,猪油的身影不可或缺。

潮汕芋泥金瓜里,用猪油、砂糖将芋泥翻炒到绵柔光亮,入口即化,化不开的浓香。

倘若说小小芋头不费吹灰之力就统一了甜党和咸党的味觉审美,南北差异在神奇的芋头这里也化为乌有。

反沙芋头以及它的各种堂哥表弟挂霜芋头、拔丝芋头,都是同宗同源、横贯南北的芋头界经典甜品,在这道菜上全国的食客们似乎都能坐在一起笑靥盈盈。

将上好的芋头切成条热油下锅,油脂为芋头勾勒出灿灿金边。

白糖充分熬煮后,加入芋头和葱花。让芋头均匀沾满糖浆,关火,持续翻炒。这个动作就是著名的“炒反沙”。

记录片《风味人间》细致入微地还原了反沙芋头的诞生过程:“在糖浆冷却的过程中,结晶过程不断被外力破坏,最终形成轻盈如霜的粉状。

糖霜的质地与芋头的粉感,两者难分彼此,堪称天作之合。”这就是那道总在潮汕大小宴席安然坐镇的当家甜品。

有趣的是,反沙芋头行走江湖之时,总是会被人错认成自己家孩子。

比如隔壁,号称地表最会吃芋头的福建人,就常会说,那不就是我们家的挂霜芋头么?

顶着“最会吃芋头”的名头,在这么卷的芋头界,福建想必也不是浪得虚名,闽南闽北闽东闽西闽中都各有其招。

福州的芋泥、芋粿,闽南的挂霜芋、芋头饭,厦门的芋泥鸭,泉州永春的芋面线,闽西永定的芋子包,闽东屏南的芋头面……将普普通通的芋头吃出千奇百样。

《偷偷藏不住》里的芋泥香酥鸭就是地道的福建做法。

鸭肉去骨,鸭皮包裹着嵌满芋泥的鸭肉,一起炸到金黄酥香,一口下去,外酥里糯,复合的口感和香气萦绕唇齿,幸福又满足。

除此之外,芋头的七十二变还有:成都的芋儿烧鸡,南京的桂花糖芋苗,奉化的咸齑汁烤毛芋艿,宁波的猪油渣芋艿羹,乐昌的腊味芋头糕。

以及时下最流行的啵啵芋泥酱奶茶、香芋千层、紫薯芋泥燕麦奶各式糯唧唧的新派甜品。

看来,究竟到底谁是最爱芋头的省份,可能真的没法定论。

到现在,广东茂名还流传着秋天不吃芋头脚会抽筋的传说。

广西平乐还会将年夜饭的C位留给芋头;

福州还流传着林则徐请英国佬义律吃芋泥让他烫嘴出洋相的故事;

江西八月初一还流传着各家尝新芋的习俗,江苏高邮还说九月初九要焖芋头。

当得了贡品,上得了殿堂,佐得了菜肉,伴得了蜜糖,香得了唇齿,抚得了胃肠。

芋头以其可冷可热、可盐可甜、可烤可炖,可酥可黏的绝佳配合度,成为众多食客心目中最软糯馨沁的甜蜜,最丰盈百变的回忆。

除了电视剧里的闪耀身影,历史上,芋头名声最盛的时候,莫过于和文学界美食界的流量一哥苏东坡发生的关联。

相传,玉糁羹原本跟芋头并无大关系。

林洪在《山家轻供》里讲到,一日苏轼和弟弟苏辙喝酒正酣,将萝卜拍碎煮烂,不放任何调料,只加米粉调成羹来吃,苏轼尝后大加赞赏。

后来,苏轼和儿子苏过在儋州居住时,那里“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

所幸当地盛产芋头,儿子苏过就将这道羹作以创新,芋头版本的玉糁羹至此上位。

为了这碗粥,苏轼想来也是深受感动,写下了一段匪夷所思之长的标题——《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

这标题古人看起来奇怪,今人稀松见惯,很新媒体风有没有?

标题都这么拉风了,诗里更是把这粥夸到“此粥只应天上有”的地步。

他说:“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连这道隋炀帝钟爱的千古名菜金齑玉脍(鲈鱼刺身),在苏轼的眼中,也没法和他这碗玉糁羹相媲美。

一哥都如此盛赞了,后面源源不断的东坡粉和玉糁羹粉,更是对这碗羹情之所钟。

陆游有”酿成西蜀鹅雏酒,煮就东坡玉糁羹。”湛若水有”琉璃滴沥珍珠清,琼浆交迭玉糁羹。

“种种迹象,都可以看得出非遗美食玉糁羹绝对是流行了千年的网红小吃。

至于大家争议了很多年的,玉糁羹里到底是山药还是芋头,其实不难判别。

一是芋头本身原产南洋,易种植、产量大,当时常作儋州主食充饥。

二是当时海南山药不易种,产量低,属珍品难以做主食。三是,山药难煮成粉状的糁,而芋头可以。

陆游还有一句“西游携得蹲鸱种,且共山家玉糁羹。”也可以作为东坡吃的真的是芋头的佐证,因为前半句里的“蹲鸱”,正是芋头的别称。

用“蹲鸱”形容芋头,有点像小朋友们互相起的“猴子河马大熊”的绰号,听着有点略不正经,但“蹲鸱”确实是风雅的称谓。

《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写到:“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说的是四川汶山下是肥沃的田野,地里长着大芋头,形状像蹲伏的猫头鹰,人们到死都不会挨饿。

芋头的别称还有芋魁、芋根、香芋、毛芋等。

最常见的芋艿,意为是芋头的妈妈,很多地方都认为这是多子多孙、合家团圆的象征,中秋团圆吃芋头就取这个好兆头。

想来芋头被偏爱,和它的名字不无关系,它也是被古人谐音梗玩得最到位的食物之一。

芋可以通遇、玉、余、鱼、运等,有好运、如玉的意思。

台湾高山族雅美人在新船下水的时候,也要用一筐芋头放到船上去压舱,因为芋与“鱼”“余”同音,多打鱼、吉庆有余的意味。

还有方言的谐音,芋字在闽南话里叫“桑”,上海话里叫“粉”,粤语里叫“护”。比如有名谣说“芋子芋孙,护子护孙”。

在有些方言里,芋和禄也是同音的。

相传唐朝名相李泌20多岁时,吃了懒残和尚半边煨芋而得十年宰相,这就是著名的“食芋得相”的故事。

拥炉煨芋至此火了,众人艳羡。

郑板桥说:“清风来扫,扫落叶尽归炉灶。好闭门煨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

文天祥也道“钓鱼船上听吹笛,煨芋炉头看下棋。”都曾静享过闲适煨芋的惬意人生。

爱芋头的文人雅士又何止他们?

杜甫说:“我恋岷下芋,思君千里莼”。写出“会拣最幽处,煨芋听雪声“的陆游堪称芋头的代言人,据说他的芋头诗至少百余首。

钟爱芋头的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写遍了烧芋头、蒸芋头、煨芋头、烤芋头、烩芋头、芋头汤、芋头饼,《红楼梦》也快成了芋头食谱大赏。

真的有些说不清,芋头究竟是在美食界更火,还是在文学界更火一点?

几千年来,芋头因其美味与美名一直被厚爱。

其实人们钟爱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芋头非常好种,适应力超强,在哪儿都能生存得很好,带给人类极大的安全感。

汪曾祺在《生机》中写道:

“不知道是谁把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

样的生机时时给人以力量。就像汪老说:”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

不仅自己生机盎然,芋头还将以无限生机给予世间的众人。

因其好种易生,所以芋头关键时刻充饥防灾的作用强悍,史记里不也说了“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苏轼如此珍视玉糁羹,也是由于当时海南“饮食百物艰难”。

从古至今,芋头防饥救命故事不绝于耳。

比如戚继光抗倭时、又如黄巢攻入岭南时,都曾在艰困时与芋头相遇。

类似的情节,在战斗中被围困,粮草断绝,后来挖到了不少芋头,挽救了很多将士的性命。

笔记体小说《玉堂闲话》里也有这样的故事,“阁皂山一寺僧甚专力种芋,岁收极多,杵之如泥,造堑为墙。后遇大饥,独此寺四十馀僧食芋堑,以度凶岁。”

一座寺庙四十多位僧人,就是靠芋头墙度过灾荒的凶年。

实其腹,慰其心,芋头在饥馑时给人生机,丰年时伴人欢愉,守护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它默默陪伴了人类走过了上万年的暮去朝来、珠流璧转,亲历了人类文明的物换星移、兴衰往复,也见证了华夏文化因赓续初心而将继续绵延长盛。

-END-

作者:怀文希

编辑:一乙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荔浦   刘墉   潮汕   东坡   乾隆   猪油   扣肉   芋头   广西   赞不绝口   秋天   美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