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隐藏的英雄壮举!

有一条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八大人工奇迹之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创造的奇迹。这个人工渠道被称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钢钎、铁锤苦战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的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林县人民在困境中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红旗渠背后的珍贵档案记载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国家档案局指导下,河南省档案馆、安阳市档案馆、林州市档案馆等多个单位共同策划,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制作的国家重点档案专题保护开发项目《红旗渠档案系列开发》,今晚21:07将为您详细讲述《档案里的中国——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从英雄渠到红旗渠,在林州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在明朝初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间,林州遭遇了30多次严重旱灾,其中5次造成了人相食的惨境。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州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记录这种人间悲惨景象的“荒旱碑”。

实际上,在红旗渠工程动工之前,林县人民已经开始大规模水利建设,修建了最重要的引水工程——英雄渠。而无论是英雄渠还是红旗渠,在林州的水利建设中都少不了一个关键人物——杨贵。在林州,谁都知道他的名字。

1954年5月,年仅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缺水是林县最大的问题。杨贵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里的缺水问题的?他的到来给这个小县城带来了什么巨大的变化?

“引漳入林”就像一个现实版的“愚公移山”。一条“人工天河”是如何修建而成的呢?沿着红旗渠总干渠,竖立着15座纪念碑。当年林县一共有15个公社,每个公社完成修建任务后,都会在竣工地点立起一座石碑。

这些碑文中有一个共同的词汇——引漳入林。1959年,全国遭遇建国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林县境内河水断流,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为了找到新的水源,杨贵和县委的党员干部组成了三个找水小组,一路步行,翻山越岭。

沿着浊漳河攀山而上,杨贵惊喜地发现,浊漳河每秒的流量约为25立方米,年径流量达到7.3亿立方米。如果能从平顺县引来浊漳河的水,就能让林县广袤的土地得到源源不断的水源。引漳入林的计划是否可行?

为什么杨贵的想法一开始遭到质疑呢?这样艰巨的工程该如何开展呢?盘阳村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堪称红旗渠工程的“遵义会议”。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在盘阳村召开。

这次会议对当前引漳入林工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杨贵做了一份长达十页的系统报告,并调整了施工的战略方向。红旗渠总干渠采取分段施工的方法,修一段渠道,通一段水源,以通水促进渠道修建,激发人民的热情。

在报告的最后,杨贵提议将引漳入林的渠道命名为“红旗渠”。这是因为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

在红旗渠工程中,“阎王鼻子”、“老虎嘴”、“小鬼脸”、“通天沟”等地名都是最危险的几个工段。在总干渠的一期工程中,有一个地段被称为“鸻鹉崖”。那么,什么是“鸻鹉”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红旗渠   林州   干渠   漳河   天河   档案馆   壮举   水源   渠道   英雄   档案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