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之旅启动!搬旧如旧的张飞庙前传来啧啧称赞声

“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如同一双巨目,注视着大江东去;张桓侯庙里忠勇好义的传说,早已流芳千古……位于重庆云阳的张飞庙,一直有着“巴蜀胜境,文藻胜地”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关注的目光。

今天,这里再迎贵客。9月11日上午,作为2023长江文明论坛的重要子活动“长江文明 千年文脉”主题探寻走进云阳开启了探访长江历史文化根脉之旅。

手里的相机放下了又再举起,“太震撼了!”的感叹声不断传来……在现场,来自长江沿线各省、区、市媒体的记者们热议不断,点赞不断。

千年张飞庙再度焕发生机

张飞庙的来历其实已经无需多言。1700多年前,它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张飞而建。

但其之所以能吸引全球关注的目光,还是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张飞庙于2003年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被迁移至距离原址32公里的云阳新城对岸。这也让它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级别最高、单项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

也正因如此,本次“长江文明 千年文脉”主题探寻的第一站就选在了这里。

刚一走进如今的张飞庙景区,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陈昀就迎上来告诉记者大家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张飞庙刚结束了近期最为重要的一次修缮。

依山而建的朱楼碧瓦,气势恢宏,这样的外观其实只是张飞庙亮眼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文藻胜地”同样吸睛。陈昀透露,最近的这次保护性修复就将这两方面都涵盖了进去。

在陈昀和讲解员的指引下,各位媒体记者沿着古人刻意修建的“歪门邪道”进入庙内。当听说搬迁时是将原庙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木梁都逐一编号,再运到如今的新址还原的,赞叹声很快就从记者群中发了出来。

“大家现在看到庙里的大柱,我们刚刚完成了漆面修复。紧接着,我们马上就会着手的就是对庙里的石刻等石质文物进行修复。木质文物的保护也已经提上日程。”陈昀告诉记者,如今张飞庙里保存有历代名家碑刻、楹联等书画作品600余件。

“其中像木刻颜真卿书《争座位帖》,石刻苏轼前、后《赤壁赋》,石刻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等,紧接着我们都会逐一实施保护性修复。”

陈昀表示,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像庙里最负盛名的碑刻,历经岁月洗礼后,有的风化比较严重。接下来专家们将会综合考量周边的空气湿度、日常雨水的酸度等指标后,确定详细的方案。”

在这里文物“活”起来了

如果说张飞庙本次媒体探访团主要是透过千年古风直击到了重庆在长江文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那走进云阳博物馆,大家惊叹的则变成了,千年前的文物一旦“活”了过来,原来这么好玩。

作为重庆市县级博物馆中的第一个数字博物馆,走进云阳博物馆,云阳从古至今如何一路走来,它又在长江文明中占据了怎样的重要地位等均得到了解答。

云阳是长江上游唯一完整发现战国到两汉至唐城池遗址谱系的地区。其可以追溯的产盐史就有5000年,享有“千年盐都”之称,是中国井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秦汉时期,云阳就建成了第一口卤井“白兔井”。白兔也成了记者在云阳博物馆里看到的诸多文创产品的原始素材。

“这些元素都是我们云阳的标志,对吧?”站在云阳博物馆的文创专区里,《贵州日报》的记者陆青剑拿起一个手办跟馆员咨询道。

他坦言,自己对这些如今更能吸引孩子的文创产品特别感兴趣,“因为我一直觉得博物馆不仅仅要承载历史,更要和现代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物、它所代表的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

让记者们同样兴趣盎然的还有博物馆里的《趣味彩绘》。透过现场的平板电脑,大家不仅可以给三峡地区出土的文物上色,画上纹饰;虎钮錞于上的老虎等等在被着色后,还会被投影到展墙上。记者走近,拍了拍墙上的老虎,它当即啸叫了起来,格外有趣。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云阳张飞庙,实地走了一圈后,我的感受是非常震撼!”张多钧是长江发源地青海的《青海日报》的记者,云阳一行他印象最深的无疑就是搬旧如旧的张飞庙。

在他看来,本次探访既让自己近距离看到了长江文明延续千年的文脉是如何一路走到今天的,同时更看到了重庆在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也看到了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重庆城乡发展的融合。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任君 钱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云阳   啧啧称赞   文脉   长江   庙里   石刻   重庆   文物   博物馆   千年   记者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