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为“公共卫生应急科普能力建设与提升”支招

原标题:中外专家为“公共卫生应急科普能力建设与提升”支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哲雯

9月20日,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公共卫生应急科普能力建设与提升”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协办。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加高效地传播科学知识,提供公众所需的应对指导。同时,还应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科普工具和设备,提高科普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齐让在致辞中如是说。

主旨报告环节设置了三个主题:理论探照、实践视野与特色专题,中外主讲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分享。

理论探照环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国际传播学会(ICA)会士何淑仪(Shirley S.Ho)通过视频分享了公众对于科学虚假信息的认知和评估过程,同时指出,科学界应该在预防虚假信息传播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信息疫情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社会现象,是信息病毒在各种条件激发下出现的大规模传播并产生的严重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表示,与公众沟通应该采取多元化、互动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策略,增进公众对科学信息的理解。

实践视野环节,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坦言,在近年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中,基层社区成为中外应急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场景,社区全科医生是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既懂医疗又懂公共卫生,是社区防控的关键力量。

国际经验方面,孟加拉国健康科学大学(BUHS)前副校长利亚卡特·阿里(Liaquat Ali)认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需要及时、准确地传达科学知识,寻找适当的受众并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基本医疗服务和社区参与是关键,需要在应急科普的场景中填补科普鸿沟,确保信息传播的一致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坦陈,科学共识向社会共识转化仍然困难重重,高质量的食品安全科普仍是稀缺品。围绕食品信息应急科普效果的提升,他分析了当前面临的科普效果困境,并介绍了国际科普发展的新趋势。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第二任主席,爱尔兰食品安全局(FSAI)首任执行官帕特里克·沃尔(Patrick Wall)强调,科学家需要采用可读性高的方法传达信息,利用媒体渠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呼吁与消费者更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公共卫生   中国科协   中外   爱尔兰   安全局   食品安全   公众   科学   专家   社区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