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文化周末,转动东莞文化“万花筒”

钢铁是怎么练成的?是在烈火与骤冷中煅烧出来的,是历经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

在东莞,就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群人,18年来始终坚持着一件事:莞城文化周末。因为自律,它以文化为名、以周末为约,定期定点举办活动,且内容从不重复;因为坚持,它从无到有,持续18年、举办836期,惠及2000余万人;因为责任,它始终根植东莞城市原点莞城,以赏学结合、文化惠民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

“以文通心,育化身灵,千周精彩,始末同行。”东莞市委党校教授袁敦卫的一首藏字诗,或许是对文化周末最直白的肯定与祝福。

这是一个赏学并重的文艺节目

文化周末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看看表演,听听音乐?还是不过唱唱歌、跳跳舞?其实,歌、舞、剧它都有,但它却远不止这些。

2005年4月15日,文化周末拉开首场演出的序幕。彼时,莞城在文化广场报告厅,举办了一场《走进交响乐——交响乐鉴赏讲座》,并首创“表演+鉴赏+讲解+互动”形式,当晚现场座无虚席,获得空前成功,也由此拉开文化周末的赏学结合之路。

转眼18年,今年4月15日晚,当初的文化广场报告厅已更名为“文化周末剧场”,但现场盛况依旧,近900个观众席位满满当当,很多十几年的“老粉”们共赴“18周年·拾阶而上——莞城优秀艺术作品荟萃暨文化周末18周年晚会”的约定。

始于一场晚会的文化周末,历经18年探索,如今无论是形式还是功能上,早已不止于此。除了文化周末晚会外,它还拥有文化周末大讲坛、文化周末青少年管弦乐团、文化周末室内乐团、《文化周末》读物等系列品牌,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想看啥、想听啥应有尽有。

其中,莞城街道还曾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时为南方日报东莞记者站)合办过百余期的《南方日报·东莞观察·文化周末》,凭借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版面精美等特点,该报纸至今仍为许多读者津津乐道。

而通过文化周末,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作家、教授和业内著名的艺术家、艺术团队等,都被邀请来到莞城,登上文化周末的大舞台,让原本在象牙塔里、在赛事上、在演播室的精彩内容,在大众传播的层面上流传、兴盛。

无论是国家文化部前部长王蒙“解读《红楼梦》中的政治”,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文学照进人生》,又或者相声艺术家马季精彩绝伦的语言表演……

文化周末的每一场活动,都采取赏学结合的模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文学艺术,让“看热闹”的观众学会“看门道”。

在推进培养市民艺术兴趣和普及艺术知识方面,文化周末从来不遗余力。

这是一个文化惠民的服务工程

9月9日,“百变魔逗秀——爆笑互动亲子魔术喜剧秀”在文化周末剧场上演,除了精湛技法的手彩魔术、花样百出的气球游戏以及各种逃脱、消失表演,魔逗先生还不时邀请大小朋友上场参与演出,手把手带小朋友玩转奇趣魔术,爆笑连连、欢乐不断的互动气氛,让第835期的文化周末,成为一场见证魔法、分享快乐的学习探索之旅。

“最喜欢文化周末晚会和大讲坛,文化惠民的方式很直接很丰富。”今年88岁的萧景贤(萧伯)是文化周末的“铁粉”。自从2005年4月底第一次走进文化周末剧场,他就深深地为这个舞台着迷,只要人在东莞他就不会错过观看。目前已参与超过五百场的演出。

一组数字可以印证萧伯的话:自2005年首场演出至今(截至2023年8月31日),“文化周末”晚会成功演出900余场次,吸引约72万人次入场观赏;“文化周末”大讲坛举办120余期,直接受众10万余人;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展开培训近3000课时,获得国内外荣誉30余项,参加演出超过100场次。

“原来以为东莞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制造业中心,但通过文化周末,我看到东莞在文化上的国际视野和高远抱负。”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副理事长欧亚曾直言,参与文化周末,让他感受到莞城在公众文化服务领域的创新和精益求精。

“我们一直在文化末端接触群众、服务群众,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周末工程办负责人曾理表示,自创始至今,文化周末的初衷始终未变,那就是推进文化惠民工作。希望把文化周末变成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与文化共度周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习惯与常态。

2009年,文化周末(系列工程)作为基层文化项目获得国家“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这无疑是对文化惠民工作最好的肯定。

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的交流平台

2005年,9岁的陈家怡首次登上文化周末舞台演奏小提琴,那一年她学琴第4年,获得第十届广东省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金奖,并从此一路开挂,连续六届获得该项赛事所属组别的金奖第一名。

2023年9月16日晚,以陈家怡为第一小提琴协奏的“松”四重奏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德奥之声”,又一次在文化周末上演。

作为从文化周末舞台走出来,走向全国、全球的东莞本土小提琴新星,陈家怡对文化周末有着特别的情节,曾多次登台表演(专场或乐团)。她直言:文化周末的舞台给予了她极大的勇气,也是她不断往大舞台前进的力量。

不论是2007年成立的文化周末大讲坛,还是2014年引入的“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多年来,文化周末一直致力于搭建平台、沟通交流,并有意识地把一些高雅文化变成亲民的、易于接受和传播的。

“文化周末的活动定位一直非常准确,那就是要面对东莞的所有市民。”曾理介绍,东莞外来人口众多,公众组成很多元化。而文化周末的多样性刚好营造了一种积极融洽的文化氛围,让各类人群、各种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对话的舞台。

同时,文化周末也积极为普通人撑起文艺梦想,一直致力于挖掘东莞本土优秀文艺人才、文化团队,为本土文化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

比如,由知名音乐人方奕老师担任艺术总监的东莞本土知名男声重唱组合太阳之子,多次走进文化周末,带来声情并茂的专场演唱; 东莞本土的微电影,街舞团队,原创音乐团队也曾在这里生动演绎东莞音乐的潮流与时尚。

18年来,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女指挥家郑小瑛,相声艺术家马季,男高音戴玉强等700余个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团体或个人,都曾在文化周末晚会登台献艺;莫言、贾平凹、王蒙、苏童、余光中、王鲁湘、单霁翔、靳尚谊等上百位文化名家,通过文化周末大讲坛与东莞市民见面,普通观众与名人名家近距离对话的形式备受各界欢迎,惠及超过2000万人。

这是一个乡愁记忆的传承载体

莞城被称为东莞的城市原点,是东莞千年文明的根脉所在,很好地保留了这座城市的文脉,且始终将传承、培育及传播东莞文化作为重要使命。而文化周末,就好像这个原点上长的一颗树苗,历经18年风雨洗礼,日渐成长茁壮。

树苗成长,开枝散叶。莞城文化周末历经18年坚持,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6月19日,莞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文化周末,结合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全新推出“东莞故事会”之“我们的东莞记忆”系列活动,通过 “展览+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在记忆中找回乡愁。

这其实就是文化周末的另一种传承与创新,希望在培养文艺兴趣、普及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凝聚对乡愁记忆的文化情怀。

其中,文化周末青少年管弦乐团就显得尤为特别。该乐团创办于2022年7月,成员主要是东莞各镇街的孩子们,通过联动文化周末室内乐团的师资力量,帮助更多孩子登上艺术舞台、奏响青春强音。这不仅仅是对文化周末室内乐团的肯定与传承,更是做强做优本土音乐队伍的一种创新探索。

莞城宣教文体旅办主任汪泓表示,作为东莞历史文化的发源地、集聚地,莞城有责任、也有能力讲好东莞故事,塑造文化品牌,让更多人了解东莞、融入东莞、爱上东莞。接下来将进一步丰富文化周末的演出形式,继续把晚会带出剧场,来到更多人民群众的身边,变得更为接地气。

“未来,文化周末将致力于挖掘聚合更多的本土人才 ,为人才搭建文化交流舞台。”莞城街道党工委委员祝志超坦言,文化周末工程多年来积累了很多优质资源,未来将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通过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释放文化的创造力,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文化周末”从无到有,也在走一条“无章可循”的路,而且通过各式各样、不带重复的创新策划,持续了18年并仍将继续坚持下去。

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的话来说:这难能可贵的持续,本身就是成功。

南方+记者 刘远忠

【作者】 刘远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东莞   惠民   周末   文化   万花筒   讲坛   本土   乐团   晚会   舞台   演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