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策划推出特别报道《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推动陇原高质量发展》

甘南:向绿向新向未来

美丽的甘南草原。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玛曲县委宣传部提供

秋日清晨,站在海拔3900米的尕玛梁远眺,逶迤的黄河就像一条银白色的哈达在草原上飘舞,尽显秀美之色。

源自巴颜喀拉山的黄河,在此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蜿蜒流淌的黄河,在玛曲宽阔的草原获得了充分的滋养补给,玛曲因此被称为“黄河之肾”。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境内有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多条干支流,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黄河玛曲段干流总长433公里,约占黄河甘肃段干流的一半,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

近年来,甘南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2023年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持续推进。玛曲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黄河首曲,阿万仓湿地,绿毯似的草地一望无际,支流如飘带般蜿蜒其间。

贡曲河全长23公里,从玛曲县阿万仓境内汇入黄河,是黄河支流之一。身为贡曲河河长,阿万仓镇党委副书记杨尼布每周都要巡河。

“黄河阿万仓段的主要支流有9条,每一条都有一名干部担当河长。作为河长,我的责任就是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黄河,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杨尼布说。

在甘南,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守护着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

2003年,欧拉镇牧民卓玛加布决定通过捡拾垃圾净化草原环境、保护母亲河。从那时起,一手提编织袋、一手握铁钳的他,开始了“草原愚公”生涯。

“我们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黄河养育了我们,我真心希望它每一天都是清澈干净的。”卓玛加布说。

如今,卓玛加布的追随者越来越多,“90后”的三木知,就是其中之一。

召集举办中国玛曲首届黄河首曲湿地调查交流会、邀请专家开展黑土滩治理的培训、带领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进校园”等主题宣讲活动……从2017年开始,三木知始终坚守在生态环境保护一线。现在,他已是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会长。“这些年很忙,但是也很充实,能为黄河生态保护出一点力,感到很骄傲。”卓玛加布说。

卓玛加布、三木知只是甘南州在保护黄河行动中党员干部带头干、牧民群众自觉干的一个缩影。甘南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甘南74万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秋日的阿万仓湿地。

重点治理成效显著

入秋以来,玛曲县自然资源局的马春林,每天和同事们奔走在草原上,跟踪“2023年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

“我们的工作就是及时调整组织计划,加强跟踪督导检查,做好各项服务,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马春林说。

站在玛曲黄河大桥极目远眺,曾经的沿黄沙化带如今绿意盎然。

2021年,玛曲县全面启动了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为期3年的项目,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达13.39万公顷。

“2022年至2023年,我们实施了玛曲县黄河沿岸阻沙林带建设试点项目,在黄河干流段河岸沙化带,建设河岸阻固沙林草带2.11万亩,在尼玛镇、欧拉镇、河曲马场等黄河沿线重点区域因地制宜进行连片治理。”马春林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自然条件严酷等原因,可借鉴的沙化治理技术措施少,导致沙化治理难度大。”玛曲县草原工作站站长杨林平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总结,玛曲县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目前对已形成的沙化土地和黑土滩退化草地等进行重点治理,成效显著。

一度猖獗的鼠害,也是草场退化的原因之一。为了治理草原鼠患,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方法也由过去单一的化学灭治,发展成为生物防治、生态治理和人工捕捉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退牧还草、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治理、草原鼠害防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甘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以遏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累计营造林93.44万亩,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792万亩。森林蓄积量较2010年增加2412万立方米、达到1.06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十二五’末提升5个百分点、达到97%。”甘南州林业和草原局造林绿化科科长彭新军介绍说。

每年有近万只候鸟在玛曲湿地栖息繁衍。

生态效益不断凸显

秋日的尕海湿地,阔水连天、水草丰美、飞鹤凌波……看着眼前美自天成的景观,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陈有顺感慨道:“谁能想到,作为黄河上游支流洮河的水源涵养地以及重要水源补给区,尕海湖曾一度干涸。”

自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原因,尕海湖曾3次干涸,周边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湿地禁牧补偿、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项目,目前尕海湖水域面积达到了2700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日趋完善。

“随着生态持续向好,我们连续5年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活动踪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此外我们还发现了鸳鸯、大天鹅、中华斑羚等珍稀动物。”尕海保护站站长香毛吉告诉记者,如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成效逐步显现,湿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解有害物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原来部分退化的湿地已经得以恢复,生态效益明显凸显。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建设的源头和战略要地之一。尕海湿地及其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涵水、养水、储水、供水特别是储存碳汇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甘南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体现甘南担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临夏:大河滔滔起欢歌

永靖县太极岛黄河湿地。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临夏州融媒体中心提供

滔滔黄河,滋养着这片黄土地。

临夏全域属黄河流域,西南部位于甘南黄河上游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东北部位于陇中陇东黄河高原丘陵沟壑区,承担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重任。

近年来,临夏州坚决扛起构筑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培育、文化传承,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生态和谐。

多措并举,生态环境持续改变

初秋,永靖县黄河边的太极岛,碧水荡漾、芦苇簇簇,鱼塘边三五人在垂钓,仿佛江南。

“太极岛树青水绿,生态环境好,在这儿栖息的鸟儿越来越多了。”在太极岛散步的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村民程秀文说。

植树造林、管网改造、“厕所革命”、水污染防治……经过多年治理和修复,太极岛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宝地”。

随着生态环境变好,大川村充分利用黄河沿岸、鱼塘水池、田园风光等优势资源,发展以休闲观光和农趣体验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村民端起了“产业碗”,吃起了“生态饭”。

太极岛的嬗变,是临夏州保护母亲河的生动实践。

临夏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建立临夏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从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补短板、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四个领域谋划储备中长期重点项目182项,推进实施了临夏州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工程、东乡县布楞沟山旱地林果产业示范园供水、黄河干流刘盐段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项目。截至目前,182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2.52亿元,已完工项目9项、正在建设73项。

——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在永靖县、东乡县等干旱山区,实施植树造林、山洪沟治理、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生态地灾搬迁等项目。同时,在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县等水源涵养区,增容水源涵养空间、封育封禁、补植补造、限制开发,增强水源涵养功能。2019年以来,完成国土绿化面积91.5万亩。2019年至2022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1.9平方公里。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界线明确、范围清晰、权属明晰、责任落实的河流管理保护体系。编制完成广通河、牛津河、红水河、巴谢河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河湖岸线功能分区,促进河湖岸线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持续推进河湖“四乱”问题整治工作,2018年以来各级督查发现的400多个“四乱”问题均整改到位。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8年的80.4%提高到2022年的85%。

——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网格化管理,整治“散乱污”企业34家,关停砖瓦窑厂133家,淘汰燃煤锅炉1027台。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8县市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5个省列园区、10个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临夏市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成运行。

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流域综合治理能力增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临夏州在生态建设上持续耕耘,换来了如今的绿水青山常在。

刘家峡库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志强

绿色发展,壮大特色生态产业

刘家峡水库西南角的莲花古渡,历史上曾是黄河上重要的渡口。

临夏县莲花镇依靠临近古渡口和库区的地理优势,打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牌,形成了集美食、娱乐、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

“莲花镇为了保护好黄河,先后建设了柳堤、护岸、环湖路等三重生态保护屏障,同时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莲花镇党委书记马学军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来库区周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搞起了农家乐和设施农业。

黄河流经临夏的区域环境多样,临夏州各地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持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生态产业发展路子。

临夏州统筹发展文化旅游、循环农业、商贸物流、中医中药、健康养生、数据信息等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构建起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63.16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101.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8%提高到24.9%。

今年,临夏州计划实施重点文旅项目39个、总投资83.2亿元。“我们谋划推动健康绿色旅游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健康文化,力求把临夏打造成国内外游客心中新的健康文旅休闲目的地。”临夏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马得祥说。

临夏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围绕打造千万千瓦级光水储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建成并网总装机20万千瓦的“十四五”第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建设4个县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和“十四五”第二批光伏发电项目。

推进全社会节水行动和节能减排,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引导群众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创建节约型机关和绿色社区。在临夏,环保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蔚然成风。

永靖县水景公园。

文旅融通,打造“黄河文化”名片

近年来,临夏州深入挖掘保护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传承和创新中,擦亮了一张张“文化名片”。

举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创建黄河文化遗址公园……一系列旨在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举措,让临夏州绽放出新的魅力。

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抓好彩陶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拓宽具有时代特征和临夏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加强文化保护传承载体建设,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和政古动物化石研究和展示中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州牡丹公园、临夏州美术馆室内展陈设计项目等重点文旅项目顺利建设实施;加大黄河文化保护研究力度,成立临夏州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夏研究基地,推进遗址考古勘探保护工作,林家、边家林、齐家坪、半山4个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有力推进……

临夏州倾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力打造文旅“吸睛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如今被赋予新内涵,焕发新活力,绽放出更绚烂的光芒。

花儿展演、花儿主题展览、文旅产业招商引资、专家学者田野考察、花儿学术研讨交流……今年在和政县举办的2023中国花儿大会系列活动“火出圈”。

临夏州与同为黄河沿岸的济南市建立协作关系,两地文旅部门在挖掘黄河文化、游客互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合作。

前不久,“万人游临夏·金秋首发团”欢迎仪式在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举行,济南市与临夏州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携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互推优质文旅资源,吸引更多游客两地互游。

在多姿多彩的文旅活动带动下,今年上半年,临夏州接待游客964.6万人次、同比增长5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80.9%。(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兰州:碧水蓝天入画卷

兰州市地标建筑黄河楼。七里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兰州152公里,其中市区段长47.5公里。兰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

近年来,兰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责任,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工作思路,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切实维护黄河水体健康,推进黄河兰州段高质量发展,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游客乘坐羊皮筏子欣赏黄河美景。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供图

延续历史文脉 讲好“黄河故事”

秋日,天高气爽,滔滔黄河从中山桥下奔腾而过,雄浑壮美,气势磅礴。兰州,展开一幅绚烂、灵动、瑰丽的山河画卷。全国各地的游客拥入兰州,近距离感受黄河之美、黄河之韵。

文化是城市之魂。

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古遗存文化,以羊皮筏子为代表的水运文化,以黄河大水车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以太平鼓舞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兰州牛肉面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为代表的桥梁文化……多元文化的交织交融,把兰州铸造成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著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这座桥是5464公里的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永久固定性桥梁。”近日,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陈国丽站在中山桥前为游客讲解。

“没想到还可以体验手推、手摇和脚踏水车,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创制水车的智慧。”来自山东东营市的游客邢原在兰州水车博览园游玩时说。

近年来,兰州市全面做好“黄河文章”,讲好“黄河故事”。打造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核心区20公里健身步道循环圈,成为集健身、游览、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慢生活休闲廊道;按照“一桥一景、一点一景”的思路,对黄河桥梁、山体建筑轮廓线、绿化景观带等进行亮化,全面呈现黄河之滨一点一景观、一段一特色的独特风情。建成运营黄河楼、兰州老街、水墨丹霞等一批体现黄河文化符号的景点景区。近期,兰州市还延长白塔山、水墨丹霞等景区景点及“夜游黄河”游览项目运营时间,开展第五季黄河之滨百日音乐展演等活动,持续打造“夜游黄河”品牌。

兰州市加快构建“一河三镇六区十态一环”文旅布局,以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为主线,打造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沿黄文化旅游示范区。围绕河口古镇、青城古镇、什川古镇打造独具特色的西部黄河古镇历史文化游,以白塔山5A级景区创建为突破口,牵引带动兴隆山景区、兰山景区、石佛沟景区、吐鲁沟景区、水墨丹霞景区等提质扩容,力求把兰州打造为西部研学旅游、红色旅游、避暑旅游、乡村旅游等中心城市,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金色名片,不断扩大兰州黄河之都国际文旅品牌影响力。

黄河兰州段。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供图

强化综合治理 护佑黄河安澜

黄河岁岁安澜,须久久为功。

在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上海石村,黄河两大支流湟水河与大通河合二为一。为保一河净水送下游,兰州市大力实施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生态基底修复,用生态护岸的提升和边坡治理来保障黄河行洪安全。红古区实施了以煤厂关停、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项目,同时利用大通河沿河的湿地资源打造魅力滨水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近年来,兰州市花大力气强化水源地环境保护,陆续实施了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绵延数十里的水源涵养林郁郁葱葱,飞鸟嬉戏,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2019年以来,我们累计争取中央和省里资金11.42亿元,建设了一大批治理保护项目,持续强化河湖管护、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黄河治理保护基础得到不断夯实,河湖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兰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冯治良介绍说。

2020年11月底,兰州市全面完成了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河道54.1公里,新建堤防12.3公里,新建护坡及护岸28.5公里,维修加固堤防40.4公里。工程的实施使得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能力得以提升,防洪功能得到极大改善。

兰州市对黄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河洪沟道进行了分层次系统治理,梳理出涉及榆中县宛川河、七里河区雷坛河、皋兰县蔡家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1个,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治理河长75公里。今年,兰州市还启动了永登县咸水河防洪治理工程、红古区大沙沟(仁和大沟)防洪治理等5项工程。

兰州市对黄河的精细化、高质量管理也迈入新阶段。

“目前,兰州市的智慧黄河项目已基本完成初步设计和防洪评价,待审批后开工。项目计划在黄河干支流重要节点新建1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套250余套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水质网格化实时监控和精准追因溯源。”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牛炜介绍说。

握指成拳,兰州市还坚持上下游联动,与兰西城市群域内的海东、西宁、武威、白银、临夏等城市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形成流域联防联治合力。加快实施呢嘛沙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打造兰州至兰州新区的生态廊道和水脉经济带。

“十三五”期间,兰州市地表水5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十四五”以来,兰州市地表水5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从“达标率”迈向“优良率”,兰州市干支流水环境质量实现了全面提升。

黄河岸边的兰州奥体中心。七里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坚持绿色低碳 夯实高质量发展底色

近年来,兰州不断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走进位于兰州新区的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纤尘不染的车间内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位工人站在智能数控包带机前操作,数台“机械手臂”工业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忙活”……在这里,电机制造关键工序都已实现智能化。

兰州电机厂创建于1958年,是原国家机械部布点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电机制造骨干企业。兰州电机厂近年来以“出城入园搬迁项目”及“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构建绿色工厂为目标,通过绿色低碳设计工艺提升、能效管理系统建立、厂房光伏屋顶绿色一体化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等一系列提升改造计划,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兰州市加快推动传统工业体系绿色化转型,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兰州石化“减油增化”、窑煤能化共轨、连铝源网荷储等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算力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构建彰显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综合交通网络,兰州市积极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达航线,完善“双机场”布局、“井字形”铁路网、“米字形”国高网,构建“三廊五轴”城市路网,推进黄河兰州城区段通航,推进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通畅的多方式、立体化、大容量的综合交通枢纽。

围绕黄河福道建设,兰州市突出黄河生态轴、发展轴、景观轴作用,全方位改造提升百里黄河风情线,推进生态修复,突出加强地下管网改造提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应急救援能力融合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精致兰州“十五分钟生活圈”,系统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心、更加幸福。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兰州答卷”正在徐徐展开,兰州市将持续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白银:河润两岸绘新景

白银城区景色秀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白银市委宣传部提供

大河奔腾,水润铜城。九曲黄河在白银大地奔流绵延258公里,滋养着白银1.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留下了厚重灿烂的黄河文化。

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的引领下,白银市立足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重点区域的功能定位,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聚焦绿色赋能、打造绿色黄河、夯实绿色根基、壮大绿色经济,厚植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白银黄河水川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景色宜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治水兴水 生态向好

白露刚过,来到位于白银市白银区的黄河水川湿地公园,湖面波光粼粼,无数挺立在荷叶之间的莲蓬随风摇曳,荷塘盛景令人难忘。

白银黄河水川湿地公园原始地貌为黄河多年冲击形成的杂草滩和碱水坑,属于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环境较差。为改善水川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动植物栖息地,防止黄河湿地退化,白银市规划实施了约3000亩的水川湿地生态治理。

“我们在湿地公园的人工湖种植了荷花、鸢尾、香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投放了鲤鱼、鲢鱼、虾苗等水生动物,实现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的目的。经过多年努力,这里的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每年夏冬两季都能吸引数十种鸟类栖息繁衍。”黄河假日城管委会主任郝杰说。

白银黄河水川湿地公园是白银市积极保护和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持之以恒打造绿色黄河的一个缩影。

“白银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通过开展‘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清河行动’、河湖联合执法、河湖水域岸线利用项目整治等专项行动,着力改善黄河生态环境,逐步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护要求。”白银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明旺告诉记者。

白银在共同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协同推进黄河流域大治理上,守好“责任田”、打好“组合拳”、做好“水文章”,全力守护母亲河成效显著,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今年1至6月,黄河白银段靖远桥、五佛寺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Ⅱ类,平堡新桥、茨滩渡口2个地表水省控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Ⅱ类考核目标要求,水质达标比例和水质优良比例均为100%。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下降到734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65.36%。

“我们将坚定担好治水兴水职责使命,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综合施策、靶向发力,着力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李明旺表示。

白银区黄河湾景区今年新打造的云客小镇。

文旅融合 绿富同行

作为白银沿黄“大景区”景点之一,在持续保护与合理规划下,白银黄河水川湿地公园生态圈自然和谐,四时风光无限。园区游客服务中心、南北主题广场、十里樱花大道、荷花池等多处景点及设施日渐完善,游客可以体验春季踏青、夏季亲水娱乐、秋季采摘等旅游休闲项目。

“我们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康养积淀,积极探索湿地环境治理与有机产业、生态康养等业态的结合,发展湿地生态惠民产业,进一步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2020年底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兰白知名康养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郝杰说。

从黄河水川湿地公园出发,沿黄河而下,就进入了沿黄“大景区”的另一热门打卡地——黄河湾景区。该景区以黄河文化为导引,以乡村风光为本底,以“十里白银、精致烟火气”为定位,聚力打造一个集特色旅居、场景化餐饮美食、艺术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度假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一处处掩映在山林间的民宿营地,设施齐全、风格各异,前有滩涂、后有村庄,树木葱茏、野趣十足。

“黄河湾景区总投资4600万元,总占地面积约79亩,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盘活现有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景区建设运营,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郝杰告诉记者。

今年1至5月,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2.53 万元,村集体收入 92.53万元,183户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立足黄河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农促旅、以旅惠农,白银将黄河水川湿地公园、黄河湾等景点串珠成线,打造了沿黄258公里旅游生态长廊,着力推动农旅、红旅、体旅、工旅等多业态融合,大力培育黄河风情游。”白银市文广旅局节会与宣传推广科科长陈拓拓说。

陈拓拓告诉记者,白银目前编制完成了《黄河上游白银段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等规划,培育打造黄河相约之旅等8大主题22条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推出“黄河水绕古城墙”黄河研学之旅等19个主题29条研学旅行线路,还会同兰州、临夏、甘南等市州组建了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联盟,参与共建“甘南—临夏—兰州—白银”千公里黄河风情旅游带。

保护与开发统筹兼顾,文旅与风光相得益彰。如今,从靖远水岸三合到瓜园村,从“六朵金花”到云客小镇,从黄河大峡谷到黄河湾大景区,黄河白银段涌现出了一个个网红打卡点、一条条特色旅游线路和一张张靓丽名片。

景美客自来。截至今年8月底,白银市累计接待游客1800.76万人次,同比增长213.08%,占到2019年的142.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8.77亿元,同比增长449.51%,占到2019年的108.85%。

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彩色隐形眼镜生产车间。

绿色转型 发展更优

工业是白银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白银市深入贯彻强工业行动,实施主力产业倍增工程、优势产业提升工程、优质企业培育工程、现代园区赋能工程,围绕12条主产业链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产业园区,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走进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隐形眼镜表面检查车间,头戴防尘帽、身穿工作服的工人正在通过机器对生产出来的隐形眼镜进行逐一检查,严格把控出厂产品品质。

该公司位于白银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一家专业从事隐形眼镜及其护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科技型企业。目前拥有多条国际领先的模具生产线、全自动化隐形眼镜生产线及质量检测设备,能够满足年产1.2亿片彩色隐形眼镜及3000万瓶隐形眼镜护理液的生产需求。其生产的隐形眼镜、多功能隐形眼镜护理液、洗眼液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市场。

“今年以来,白银市注重打造‘新引擎’、开辟‘新赛道’、做强‘新基地’,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有色金属冶炼、复合型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创新转化应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现代化产业基地。”白银市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马金栋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白银集团白银炉技术创新项目完成主体框架;东方钛业20万吨钛白粉、银光集团DNT、稀土公司1.2万吨稀土金属三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景泰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23.8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等项目加快推进。白银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03.5万千瓦,数字经济经营主体达到1.08万户,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86.8亿元。

目前,白银市建成白银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白银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1家,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62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2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3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之水奔腾不息,白银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追赶超越的脚步亦未曾停歇,在打造安澜之河、绿色之河、幸福之河的庄重承诺中,持续展现着白银担当、贡献着白银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黄河流域   白银市   临夏   甘南   兰州市   黄河   兰州   甘肃   特别报道   景区   湿地   生态   日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