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包邮区,一百年前就有雏形?

电商的蓬勃极大地促进了快递行业的兴盛,苏浙沪地区由于距离商品产地比较近,在运费与运速上具备优势,多年来一直被称为“包邮区”。

这种优势的形成,可能与明清以来该区域内繁荣的民间寄递业务以及近代发达的国营邮政,有一定关系。

近代国营邮政出现之前,寄递业务官民分立,官方的信函传递由驿站系统来承担,民间则多依托信局。虽然国家的驿站系统源远流长,历代中央王朝都非常重视系统的运营维护,但驿站、铺递主要用于公文传递、官员接待,并不涉及民间业务。宋代景祐年间开始允许私人信件附驿递送,但这是官员才能享有的特权。民间的书信传递需要依靠游商、熟人、同乡等捎带。古人诗文中常常有反映通信困难的诗句,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杜牧的“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无不让读者感受到古代通信之难。

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民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长距离贸易增加,于是出现很多背井离乡的商人、工匠,他们渴望与家乡亲人沟通的需求日盛,同时商业的发达也需要有效的商情传递,于是催生出信局这种通过代人收发信件,收取信资的第三方寄送机构。

民信局,又称信局或民局,一般认为大约发端于明永乐朝之后的浙江宁波、绍兴一带,为旅居他乡的商帮人士寄送信件、银钱与包裹。根据宁波的地方志,民国《鄞县通志》:“吾郡素以商业著称,郡人足迹遍于全国,间且及于海外,故交通事业亦随商业而发展,当邮局未设施时,甬人首创信局。”

与之类似的是,1993申通快递的创始人聂腾飞也正是看到了杭州与上海之间商业往来密切但寄递业务时效性低,价格昂贵的弊端才萌生了从事快递业务的想法。也有观点认为,明代官员宦游各省,携带幕友帮办文书案牍,各州县衙门里的幕友们往往互为同乡,大多来自浙江绍兴,彼此互通声气,多有函件往来,因而促生了信局出现。

信局发端于明朝永乐年间的说法或许并不准确,今天已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根据国内存世的信局实寄封,宁波当地的文字资料,辅之以广东潮汕地区,西南地区贵州省的资料可以基本判断,民信局的诞生最迟应当在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民信局发展至顶峰,进而形成了广泛且成熟的寄递网络。信局除了寄送信件,还兼送银钱杂物,它的出现,逐渐结束了民间通信需要托付熟人或商帮转交的局面。

长三角区域商品经济的繁荣为信局的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区域内复杂的内河网络形成了天然的信路,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结账和邮寄方式灵活多样,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内河信局得以兴起。这些信局通常专门为杭州、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寄送邮件。这种情况与私营快递行业的早期发展极其相似。上世纪九十年代,私营快递公司最初只提供有限的地区性服务,通常在杭州与上海这样的一两个城市或地区内运营。

早期的信局以宁波为中心,但随着上海的开埠,上海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主要的贸易中心,因此信局也纷纷聚集在上海,很多上海的信局也是宁波人创办的。十九世纪末,除了内河信局外,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大型轮船信局总部几乎都设在上海。据统计,1902年上海有78家民信局,分布在南北两市。内河信局多位于南市的陆家宅桥和咸瓜街,而江海轮船信局多位于北市的二马路,即今天的九江路。这些信局在上海以外地区的分支网点通常采用代理模式经营,类似于今天的物流公司通过加盟店的方式扩展业务范围。当时信局在长三角区域分布广泛,根深蒂固,邮寄网络非常成熟,用户非常忠诚,甚至在某些地区已经达到了无法撼动的地步。

信局的优势明显,而劣势则在于它毕竟是商业机构,以追求盈利为唯一目的,因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信局林立而偏远地区则相反,这就导致信局无法组成一张统一的遍及全国的通信网络,于是普通用户在寄递长距离邮件时,邮件往往需要辗转各地信局之间,寄递效率受到影响。

长三角地区民间通信的繁荣也促生了信客这一职业,信客以宁波籍人士居多,他们不设店铺而只身往返于上海与浙江之间替人传送信件物品,并受到上海、绍兴、台州、宁波等地商民的信任。据调查,1907年沪甬之间往来的信客有320人之多,至1919年沪甬间信客仍有180人,沪绍之间50人,直到1958年信客这一职业才完全绝迹。上世纪九十年代申通的创始人聂腾飞早期就通过帮人带货,每天往返于杭州与上海之间,这种经营形态和信客何其相似。在长三角这个商业的沃土,只要具备了合适的环境,商业创新的种子总会萌发。

与长三角地区民信业的繁荣相呼应,这里的国营邮政也是最发达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政府开始将海关邮政改造为国营邮政。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邮政的中心,邮政业务量位居全国首位,浙江的邮政业务首先开办于温州、宁波与杭州,江苏国营邮政则首先开办于南京。与信局不同,国营邮政是国家的通信基础设施,因而需要建立一张全国性的寄递网络,不断拓展业务范围。而信局可以在通商大埠专营某些邮路继而做到垄断地位,故国营邮政早期面对来自民信局的竞争压力,芜湖邮局开办之初甚至一度陷入信局联合抵制的窘境。早期邮政为了拓展内地业务,与信局之间多有合作,邮政开办后规定了信局的登记制度,信局可以借助邮局运输往来各口岸的邮件,而邮局则利用信局的网点投递边远地区的邮件。随着内地邮政局所的不断增设尤其是1902年代办制度的出台,邮政开始逐渐压缩民信局的生存空间,其与信局的关系也从合作转变为限制,1933年交通部决定于次年年底取缔信局,邮政行业遂实现了国营化。

民国时期,长三角地区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国营邮政、民间信局以及信客,网点数量、邮路里程在全国位于前列,上海则是全国邮政行业的中心,这无疑为日后包邮国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条件。

(作者单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刘雅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内河   宁波   杭州   雏形   上海   信件   邮政   民间   业务   地区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