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怎么看待日本殖民者?这座忠烈祠给出了答案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2017年,我在台湾省桃园旅行时,偶然来到一座富有日本风格的建筑,一时间我误以为这是一座日本神社。然而,当地的友人却驳斥了我的看法,告诉我这并不是日本神社,而是桃园忠烈祠。这一争议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深入探究这个谜题,最终,我的调查揭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这既是一座日本神社,又是桃园忠烈祠。


忠烈祠建于1935年,那是“皇民化台湾”时期,这一时期台湾成为帝国臣民,日本对台湾进行文化、宗教和思想上的影响也愈加深刻。忠烈祠最初被命名为“大和魂神社”,旨在“团结”桃园人民并激发对日本的爱国情感。与桃园忠烈祠类似的日本神社遍布台湾各地,它们在台湾人的日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学习日文、接触日本文化的场所。而在这些神社中,桃园忠烈祠保存得最完好,几乎没有遭受到破坏。


大和魂神社供奉了明治天皇和能久亲王,后者自称“东武天皇”并试图推翻明治。尽管他最终兵败,但明治天皇选择软禁而非处死他,直到1870年才送他去德国留学。在德国学成归来后,他被封为“侵华大将”并率军进攻台湾。然而,在1895年,能久亲王在台湾被击中胸口牺牲,成为中日甲午战争中唯一被击毙的日本皇族。尽管如此,日军却谎称他死于疟疾,并追封他为“北白川之久”。台湾民众将他视为“台湾守护神”并供奉在“大和魂神社”中。


在日本投降后,蒋派军民登陆台湾岛,惊讶地发现大量台湾民众在日本神社中祭拜。因此,他们下令拆除台湾各地的神社,唯独桃园神社得以幸存,甚至在当地居民的保护下保存至今。这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桃园人要如此坚决地保护这座日本神社呢?

台北图书馆的一本珍贵藏书《台湾历史: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详细记录了日本为几代台湾人提供的日式教育,这些教育彻底改变了台湾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而桃园在日本统治时期不仅有数千名驻军,还是第一批接受“文化洗脑”的试点城市之一。至今,数十个日本地名如太武新村、龟山宪光二村、龟山陆光三村等依旧存在。


简而言之,桃园人被日本文化深深洗脑,尽管他们的祖籍多为马祖、闽东,但如今他们号称是一个融合了佛教和日本神道教的文化大熔炉。这里的“道”不再是中国的道教,而是日本的神道教。只需看一眼忠烈祠内依然保存完好的“手水舍”,就能体会到这一点。这是否意味着祭拜忠烈也需要按照日本风俗先漱口呢?


更深入探寻忠烈祠,我们来到了当地人献给神社的石雕绘马区域。在日本的习惯中,神社门前通常摆放两尊狐狸石雕或绘马,前者象征着农作丰收和生意兴隆,后者则代表了主人的安康和一切事事顺利。那么,桃园人将绘马献给神社,究竟代表着什么寓意呢?而这里的“主人”又是指谁呢?

整个忠烈祠都以日本神社的布局为基础,包括鸟居、参道、拜殿和本殿。然而,在1972年与日本决裂后,台湾决定拆除所有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建


筑。花莲等地的神社都被拆除,并改建为孔庙、寺庙或烈士陵园。唯独桃园人坚决反对拆除神社,他们维护着这座建筑的完整性。1985年,桃园县府计划拆除神社,将其改建为孔庙,但这一计划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最终,1987年,经过筹资25万美元的修复工程,神社得以保存下来。

修复工程完成后,桃园县府决定撤下所有殖民时代供奉的日本人物牌匾,让当地桃园民众自发领走,将神社的“大和魂”牌匾改为“国魂”,使其成为了一座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将士的战争纪念馆。这个改名的背后,是否蕴含着更深的寓意呢?有传言称,县府和当地居民在改名时产生分歧,最终他们选择了民国的“国”字和“大和魂”的“魂”字,合并为“国魂”,这一举措于1990年将神社列为三级保护建筑。


随着桃园撤销县立设市,忠烈祠和附近的孔庙被并入桃园虎头山景区,并正式命名为“忠烈祠”。这里对外免费开放,成为桃园市民喜爱的户外活动场所之一。尽管孔庙在2016年被拆除,但忠烈祠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存在。

在拜殿内,我看到了近百座牌位,它们都是为了抗日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英勇将士而设立的。然而,我得知几乎没有台湾人来祭拜这些英雄,因此供桌上积满了灰尘,走道上也布满了蛛网。为了向这些英灵表示敬意,我临时下山买了鲜花献给英烈,以免让这些将士的心寒。


拜殿的后面是本殿,供奉着郑成功、刘永福和丘逢甲这三位英雄。郑成功作为抗倭名将,是众所周知的。刘永福虽然声名不如郑成功那么响亮,但他却在抗法援越和抗日保台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台湾民众视为“三大英烈”之一。至于丘逢甲,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弃官赴台任教,写下了《离台诗》六首,其中表达了他坚守抗倭守土的决心。尽管他因寡不敌众而最终被围困,但他和他的同伴乘着木舟漂流在台湾海峡上数日,最终安全抵达泉州,因此也被尊称为“三英”之一。


在我离开忠烈祠时,我询问了一位桃园的朋友:台湾人对待日本殖民者的态度如何?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指向了入口处免费提供的导览册,让我自行寻找答案。原来,尽管外界称这座建筑为“忠烈祠”,但实际上台湾人仍然称其为“神社”。即使在导览册和官方旅游网站上,它也被称为“神社”。这个事实揭示了台湾人对待日本殖民时期的态度,这座忠烈祠早已给出了答案。或许是我一直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但这里的人们已经坦然接受了这段历史。


最后,我想以《离台诗》第六首表达我在离开忠烈祠时的心情:

乱世团圆骨肉难,弟兄离别正心酸。

奉亲且作渔樵隐,到处名山可挂单。

这段旅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台湾人对待历史的复杂情感,以及他们在忠烈祠这座建筑中传承的故事。这座神社兼忠烈祠,承载着台湾人与日本殖民历史的交织,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独特认同和对抗日抵抗的坚决态度。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日本   台湾人   明治   桃园   殖民者   孔庙   台湾   神社   本文   时期   答案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