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或许正是成长路上的可靠基石

摘要: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有用”和“无用”并非泾渭分明,更不是矛盾对立的两面,家长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孩子喜爱的“无用之事“。

自宝宝诞生起,日日望着那张小脸的你,心中必然有过无数关于TA未来人生的设想——

从盼着TA早点开口喊“爸爸妈妈”到期望看TA一路走跑蹦跳;从畅想TA第一次背起书包到拍摄合影毕业照;甚至连TA结婚成家、迎来第三代的那天,也会在某些时刻飞掠的思绪里划过……

我们是如此地希望孩子能够度过美满且成功的一生,为此在陪伴TA成长的过程中,时而会不自觉地将事情划分成“有用的”和“无用的”——怎样的运动游戏更有助于长高?什么样的绘本能让TA在上学前掌握更多知识?学习哪种乐器或才艺,对未来升学会更有帮助……

一旦发现孩子不如我们所期,更愿意在远离这些既定目标的“无用”之事上花时间、下功夫,我们难免失望,甚至隐隐焦虑——“别人家的孩子都在长、都在学啊,我家娃‘进度’是不是落后了?”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有用”和“无用”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更不是矛盾对立的两面。今天的文章和往期皆不同,小编将不提供任何“有用”的方法或技巧,仅以“无用”之言来和爸爸妈妈们聊一聊、唠一唠,希望能为正漫步育儿路的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教育视角和启发。

“有用”与“无用”

不存在绝对判断标准

“勾广三,股备四,径隅五。”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几何规律,其最早的文字记述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成书的《周髀算经》,也是我们学生时代最早接触到的数学定理之一。

那么,它有什么“用”吗?

这个提问看似无稽——数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石,勾股定理当然有“用”!但在被发现之初,几乎所有人都想象不出它会跟大众的日常生活发生什么重要联系,更勿言它对于后世科研的影响了。

无独有偶——在西方,与《周髀算经》近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勾股定理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作为哲学家兼数学家的毕达哥拉斯用演绎法得到了同样的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然而,向来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的亚里士多德对此嗤之以鼻,贬称其为“缺乏实际用途的研究”。

勾股定理的故事并非个案——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有用”和“无用”的判断容易一叶障目、未必准确。这并非由于我们缺少做出判别的经验和智慧,而是因为我们无法跳脱现有存在的局限去看待事物。先哲如亚里士多德,也无法全面接收与深度处理所有信息,更无法确切预测未来,何况你我?

近在身边,“看走眼”“意想不到”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

儿时爱读闲书小说的“偏科娃”,竟成了如今的作家写手;

从前沉迷花草虫鸟总搞得一身泥巴的男孩,已然立身自然学者之列;

看似除了摆弄布娃娃对什么都不会的小姑娘,长大后一手打造出个人服装品牌……

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想不到,童年时父母任由他们所做的“无用之事”,会这样地影响他们、成就他们。而如果彼时父母都反对、禁止,以“做这些又什么用”来干预打压,他们未必不能以另一种方式成功,但可以想见——他们的童年一定不会如现在这般,回忆起来多是快乐、满足与自信。

被“无用”度过童年

或能发挥最大的“用处”

那么,换个角度探讨——如果童年的“无用之事”必然无法带来肉眼可见的成就,那应该被否定和制止吗?

小编给出的答案是“不”。

回溯历史,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大都对人生的“用处”或者说“意义”提出过质疑,并且往往都在最后不约而同地回归到对孩童“本真之心”的推崇以及对所谓“成人智慧”的诘问——迷信自己经验的大人,真的比孩子更享受思考的过程吗?又真的比“懵懂”的孩子过得更好吗?

对此,以悲观和虚无著称的叔本华给出了与他本人“画风”截然不同的观点——“应当遵循自然的求知途径来教育儿童”,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从自己的经验中形成观念,发现自己的可能性,而不应让“孩子过早地被限制在成人的世俗中”,即使广为人知一生近乎“功利”地追求人生意义的尼采也赞同他的结论。

当下的科研成果亦给予了这些古老哲学议题有力的佐证——人的大脑中存有“多巴胺D2受体”,幸福与满足的体验正是取决于受体接受多巴胺的多寡。而过度的欲望满足、生存压力加大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减少受体数量。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对世界固有的秩序与规则渐渐熟悉,我们的满足阙值会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被取悦。

可对于阙值尚且保持在原点的孩子们来说,眼前的世界就像一个富藏宝藏的游乐园,一切都是那么神秘、精彩、丰美,等待他们去开掘、去玩耍、去尝试和体验。一片秋叶的坠落、一声鸣音的突响、一张被揉成团的彩纸、一只没电的遥控器……万物都值得他们感动和思索。而以“少走弯路”之名强行将他们抽离,剥夺他们自行感受的机会与乐趣,只为尽快塞进我们所熟知的“高阈值”框架,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童年如何度过?”很大程度上渲染了我们一生的底色,正是儿时那些探究着未知之物的新奇悸动、沉浸于热爱之事的专注快乐,在不断充盈着我们、鼓舞着我们,积蓄着我们“往前一步”“再试一试”的热忱及勇气——这正是成长之路上不该被动摇的基石,也是每个孩子童年最重要的“用处”和“意义”。

因此,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孩子喜爱的那些“无用之事”吧!谁也不能确言它们将来会不会“有用”,那何不如让孩子先尽情享受这“无用之用”呢?毕竟,当下的欢笑与快乐、乃至我们与之共度的经历与时光,都是实实在在、不会被辜负的美好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毕达哥拉斯   亚里士多德   勾股定理   多巴胺   受体   基石   用处   童年   可靠   有用   路上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