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由来和历史

梅州市,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土地面积1.58万平方千米。隋唐属潮州,南汉乾和三年(945年),程乡升为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为嘉应州,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原惠州府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1988年,设立地级梅州市。截至2022年,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22年末,梅州户籍人口539.35万人,常住人口385.8万人。

梅州市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港澳台同胞重要祖籍地,祖籍梅州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00多万。201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落成。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著名革命老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

梅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将军之乡、长寿之乡、金柚之乡、温泉之乡、客家菜之乡、平安之乡。梅州市是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区和文化旅游特色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之一。2022年,梅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0.5%。

梅州市美食小吃

珍珠粄

珍珠粄原名老鼠粄,著名作家杜埃认为此名不雅,故改名为“珍珠粄”。是一种广东梅州著名的地方小吃,客家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美食,主要在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丰顺、大埔等地,在惠州的惠东、博罗等地也有人做。现在吃老鼠粄也是一种怀旧,在以前,老鼠粄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能吃到。现在人民生活改善,经常能在一些美食街吃到老鼠粄。

仙人粄

仙人粄又名草粄,是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著名的传统小吃,是一种清凉饮料,还可以临时充饥。它是用仙人草熬成的。是客家凉茶的另一种形式。由仙人草制成膏状,形状、色泽、口感似龟苓膏。农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习俗,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仙人粄有降温解暑之功,且无受冷患寒之弊,在“仙人粄”中调入蜂蜜,再洒上点香蕉露,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梅县区南口镇车陂村的仙人粄制作技艺,被列为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丁粄

人丁粄是广东梅州的地方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主要以粘米与糯米混合粉,加上过滤后的红糖水或开水搅拌,洒上少许食用红色素,揉搓至软韧粘结后,捏成小团,用手掌滚成圆柱条,长约15公分左右,放在蒸笼中猛火蒸透即可。大埔农村老百姓在年节或迎神会期间,大都做此人丁粄作为供品,其谐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

碗粄

碗粄(碗子粄,发粄)是一种客家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在丰顺等客家地区是一种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因它是甜质,且水分较少,送人的碗粄一般一份以四、六、八、十、十二的偶数为吉祥数字。碗粄由米浆盛入小碗中蒸制而成。蒸制良好的碗子粄外形精致,底部光滑完整,顶部膨胀开裂像一朵盛开的花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也是最希望的“笑”了,“笑”是碗子粄的核心精髓内容,一锅 “笑”裂几瓣的碗子粄让人看了心情愉悦,吃了心里更是甜丝丝的,最重要的是它的“笑”预兆着来年合家过上平安顺利、生意大发、笑口常开的美好日子,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历来倍受人们的喜爱。

民俗文化

竹板歌

竹板歌,又称五句板,属客家民间曲艺,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竹板歌由两句体、四句体“古文”竹板歌嬗变而来,清朝时期自赣南地区传入梅州,后逐渐向五句体过渡,并吸收融合客家山歌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的竹板歌。主要流行于梅州市及河源、韶关等客语市县,还辐射到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客籍华侨、华人聚居区。竹板歌说唱,包括唱词、曲调、表演道具、表演形式等四个方面。竹板歌唱词工整,曲体结构相对固定,是五句一首,每句七字,五句中一、二、四、五句押韵,习惯运用尾驳尾合韵,多用于演唱故事传本。有其独特的曲调,并在流传中逐步形成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吊腔等基本唱腔,或快或慢或高或低,整体音乐风格低沉、压抑、平缓,略带沧桑、悲凉。表演道具是四块竹板(每块竹板约宽1寸长6寸,其中有一块竹板一边缘呈锯状),表演者敲击竹板作为伴奏节拍。表演形式由单人表演,发展至双人多人表演,由独唱发展至对唱、小组唱、表演唱、弹唱等形式。2021年5月24日,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申报的竹板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V-138。

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于广东省梅州市境内(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1。

平远船灯

平远船灯是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的传统民俗文化。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广东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平远船灯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帝乔装出巡江南,至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投宿于一渔船,船家祖父和孙女与其言谈之中,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甚为恻隐。翌晨临别时,特赠夜明珠一颗,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渔翁顿觉福从天降,惊喜交集,叩头跪接。尔后,渔民们再不受渔霸欺凌,且有夜明珠之光,风雨黑夜,均可出海捕鱼。后人便根据这一传说排演船灯。平远素有“船灯之乡”的美誉,每逢传统节日或者丰收之际、家族喜庆之时,在田间、庭院门坪等地方,当地的大家族、村寨便会自发排演船灯舞表演,船灯舞受到当地人的喜爱。2006年平远船灯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平远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船灯舞之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梅州   平远   梅县   梅州市   竹板   广东省   山歌   广东   客家   仙人   由来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