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再也不会回来了……” - 允许悲伤,才是疗愈的开始


试着与悲伤共处

走进自己的内心

更好对待当下的生活和自己


作者:梅根·迪瓦恩

来源:心理学与阅读(ID:gh_2c85cd8205bd)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本文内容摘编自《伴你走过低谷:悲伤疗愈手册》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失去至亲至爱,会让你觉得痛苦不堪。


也许“悲伤”自此成了你生活的代名词。


你可能被混沌感、疲劳、健忘等问题困扰,可能因为生活不公而愤怒,也可能感觉悲伤挥之不去。你会发现,悲伤在消解并重构你的生活。


我们很清楚,面对悲伤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把自己完全推向情绪的另一边,让悲伤“终结”,这样就可以重获“快乐”;


要么“深陷”其中,把自己锁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终日不修边幅,在角落里哭泣颤抖。


对于我们的内心来说,这仿佛是一场要么通过要么就不及格的考试。


治疗悲伤的疗法很多,例如放下过去,借助积极思考的力量等。仿佛每个人都认为你的悲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将悲伤当作某种疾病来对待其实于事无补。


悲伤从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段需要背负的经历。


若想从悲伤中挺过来,你需要找到将之妥帖安放的方法——在“一切安好”和“无可救药”这两种极端情绪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你需要一些工具,在经历失去的同时,去搭建你的人生,而不是试图让那份“失去”消失不见。


尽管这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但你确实可以从悲伤中恢复过来。虽然这一过程并不总是充满阳光和玫瑰,也非轻而易举之事。


我在《伴你走过低谷:悲伤疗愈手册》这本书中提供的所有方法旨在帮助你与悲伤建立起一种联结,帮助你学习如何去承受和背负它,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你依然能够善待自己。



什么是“正常的”


鉴于我们通常不太会谈论什么是悲伤,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悲伤往往有许多种形式。即便你的“症状”可能略显怪异,但或许有相似经历的人不止你一个。通常来说,悲伤会覆盖很多方面。


即便你已经在人生的其他时刻经历过悲伤,但这样一个“特定的故事”对于你来说依旧是陌生的。悲伤的表现形式可能引人深思,也可能令人困惑。


参照下表,圈出或划出你曾经有过的“症状”。你也可以补充其他内容:




身体和大脑


悲伤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你感到疲惫是有原因的。你的体力或许大不如前,这也是有原因的。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就连最简单的事情都让你觉得头疼,其实这些都是有原因的。因为你的大脑在试图理清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你的身体想要保持某种不可能达成的状态;你的全部身体机能正想方设法确保你安全度过每一天。


找一个空白处,将悲伤情绪对你的影响写下来,无论是身体层面的还是心理层面的。你可以以“停驻在我身体里的悲伤……”开始。


或者,你也可以在空白处勾勒出躯体的大致轮廓。用词语、插图或者拼贴画的方式罗列出悲伤情绪对你的影响,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做标记。用词语或颜色描述不同的“症状”,用箭头标记出它们在你身体或大脑中停留的位置。


如果你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可以回到上文参考“症状”列表。


虽然人生没有那么简单,不大可能照着几个步骤去做,你就转悲为喜,但还是希望在悲伤如潮水般涌来时,这本书能伴你走过艰难时刻,更好应对当下的生活,找到忠于自己、尊重过去的方法。



作者简介:梅根·迪瓦恩(Megan Devine),咨询心理学硕士、作家,倡导在文化层面上改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转悲为喜   悲伤   低谷   心理学   症状   情绪   身体   原因   方法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