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一夜无风雨

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开朗

当你看过凤凰的繁华,享过古城的喧嚣,切勿以为这就是凤凰的全貌了。

凤凰有她的另一面。

民宿下方是平静的河,河的对面是巍峨的山。 朱开朗 摄

从吉首出发,到凤凰收费站下高速,并不进城,而是沿右边国道反向而行。行不远处,便可往左驶上一条柏油路。路面宽敞、平顺,行驶其上,很是畅快。

车越行越远,路旁的民居由多而少。渐渐的,车窗外便尽是青山、绿竹、良田、密林。偶有一两座民居,也是鲜黄色土石结构的小房子,田园生活的气息渐渐染进车厢。这时,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到了。

近年来,竹山村充分利用自身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度假旅游。

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直接把窗外的风景送到眼前。 朱开朗 摄

穿过一座古朴的木质寨门,算是进村了。往右去,在清凉的和风中,穿过风雨桥,沿着起伏的石阶前行。石阶的右侧是石块垒就的古老石墙和石台,左边则是清澈的小溪、甘甜的古井和翠绿的稻田。

顺着台阶而上,进入山寨深处,一股苗寨特有的浓郁山乡气息扑面而来。寨中多是石头垒砌的院墙,黄泥砖筑起的房子。房与房之间距离很近,人穿行于院墙之间的狭长过道时,可闻见房间内的饭菜香气。

青瓦石墙,冬暖夏凉。 吴正凯 摄

寨中的一些房屋,如今已改造成非遗项目展览馆。作为地道的苗族山寨,竹山村的村民们生活起居、一举一动都透着非遗的气息,苗族鼓舞、苗族服饰、苗绣、苗族花带编织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歌、苗族手工织布、凤凰竹编、凤凰草编、蓝印花布、蜡染、扎染、朱砂工艺品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在竹山村里都有传承。

展览馆中的非遗项目展示者多为当地村民,织布的阿婆或许不懂湘西方言,也不懂普通话,但她无时无刻不向游人报以和蔼的微笑,那笑容,给人以久违的回到老家的亲切感。

赏完眼花缭乱的风景,看过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不觉天色已见晚。出了竹山苗寨,沿着柏油路继续前行,几分钟,便可看见临河的下坡处有三五排整整齐齐的民宿,这里是村里的“竹山乡居”民宿群。

民宿错落有致,构成一幅奇妙的画面。 朱开朗 摄

民宿采用与当地民居一致的建筑风格——亮黄色的泥塑墙面、排列整齐的青瓦、清新的竹篱笆、古拙的木院门,无不散发着“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气息。

竹山乡居的民宿,有套房,环境雅致,价格也十分亲民,适合结伴而游的旅客。民宿里的服务人员,几乎全是竹山村的村民。经过了专业技能培训和大批游客的“历练”,竹山的大嫂大姐们见到游客时,已不像从前那样羞涩,而是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用普通话为游客指路,还会教游客唱苗歌、打苗鼓,遇到外国游客,还偶尔蹦出一两句“Hello”“OK”。

竹山乡居既是一片建筑群落,又是一个小村寨。寨子里有食堂、小卖部、小酒馆、咖啡屋,还有一处无边泳池。此处虽然冠以“民宿”的称谓,但带给游客的绝不仅仅只是民宿的享受。

走进房间,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直接把窗外的风景送到眼前,你可以躺在椅子上,看看对面的山,看看天上的云,看看下方的河,看看河里的舟。置身这种通常只出现在催眠师描述的美景里,人不自觉地就陷入到忘我的怡静之中。

宿于其中,即使屋外风雨交加,内心仍然静如止水,就如窗外那静谧的河面,也如檐下那静悬的灯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青瓦   竹山   苗族   乡居   凤凰   民居   技艺   开朗   气息   风雨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