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经验谈:即使你无法完赛,最好也别上收容车

“没有退赛过的马拉松人生是不完整的。”这是跑圈一句著名玩笑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的马拉松生涯实在是“太完整”了一点:

迄今全马参赛67次,退赛8次(10公里、半马和越野赛倒是没DNF过)——退赛率高达12%,想来相当汗颜!

最后一次,正是星期天的苏州太湖马拉松。

回顾此前七次退赛,有三次是因为伤痛。

第一次是2014/3/23重庆马拉松,由于右脚掌伤痛(关节腱鞘囊肿),只跑10公里,在折返回起点时退赛。

那是我的第13个全马,在跑马一年半后。

一周后的郑开,还是因为同一处伤,跑到半程放弃。

同年底的武夷山,首次尝试赤足跑。结果大部分路面异常粗糙硌脚,从29公里开始走路,勉强撑到36.5公里,眼看在关门时间内完赛无望,只得认输。

另两次退赛,是因为不堪忍受高温烈日,临时决定“全改半”——在分道处选择半程一边,并抵达半程终点。这种情况包括2019年宜兴和2021年海宁。

还有两次和“心”有关:

2016年婺源,跑到28公里,觉得赛道实在乏善可陈——风景一般且路糙坡多,突然产生厌跑情绪,决定直插终点,只完成29公里。

2019年贵阳,当地1100米的海拔导致心脏有些不适,也是只跑半程。

这次苏州太湖马之所以退赛,也属于第一类:伤痛。

先说说比赛。

苏州可能是中国全马最多的城市,今年共有三场:春季的苏州马,10月的苏州太湖马和11月的苏州环太湖一号公路马。

一年能办三场全马,说明当地既不缺赞助商、也不乏跑者,不愧是财政收入全国第五(2022年,仅次于上、北、深、杭)的富庶城市,让包括上海在内的周边跑友也沾了光。

对这三场全马,可以如此区分:苏马(苏州城区)、苏太马(从高新区到太湖边)和环太马(基本都在太湖边跑)。

前者笔者没报(那天跑横店),后两者均报名并中签。

10/22苏太马办得不错。

以苏州高新区的实力,参赛物品相当不少(漏拍一只能量胶;和天津马同品牌,味道也不敢恭维):

完赛包里东西也很丰富:

破3者还可以得到一枚漂亮的纯银戒指:

不过,苏太马的赛道却不大好跑:

和路线图显示的只有少数几个坡不同,前15公里起伏相当多;

7至10公里左右的何山路隧道相当闷热,很多人衣服都汗湿贴身。

另外,和天马相似,到起点也很费劲。虽然笔者住的酒店到起点明明只有一公里左右,却被工作人员要求坐一站地铁,出站后又不得不走很长的路。

好在天气比预报的大晴天好些,前两个多小时其实是多云,且25到30公里的太湖边赛段两边都有树荫。

回到大太阳下的太湖大道不久,接近32公里时,笔者左髋关节疼痛,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简直寸步难行。

这时恰好看见马路对面24公里牌旁边停着一辆收容大巴,于是没多想就坐了上去。

这是当天作出的最错误决定。奉劝大家日后即使万一无法完赛,也切不可轻易上收容车!

首先,上车容易“下车”难。

上车后,志愿者在笔者号码布上的“收容”处打钩,并递过来一袋完赛补给。

坐了一会儿,人感觉好点了——至少又可以走路,于是告诉志愿者:我想下去试着完赛。

志愿者手机请示过裁判,后者回答:不行!你跑完也没有成绩!

咦,这辆收容车一直停着不动,难道我通过所有计时点也不行么?

不行!因为你号码布上的“收容”一项已经打钩了。

裁判过来后,当面交涉也没用。笔者只好作罢,重新上车。

其次,收容车慢如蜗牛,太耽误事。

上车时司机说,24公里的关门时间(11点多)一到就发车。

没想到车子开动后,竟和其他好几辆收容车一样,都跟在几个关门兔后面,慢吞吞地行驶。

全马6:15完赛,配速为8:53/km。也就是说,它们的时速仅6.75公里!

下午两点还要赶火车的笔者,和车上两个已经收工的志愿者都追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前方仍在封路,又地处太湖边的偏远郊区,你想坐车或叫车都不可能,连个共享单车都没有。

是不是所有比赛的收容车都这样?笔者不太确定,因为上一次“坐车”(武夷山)已是9年前的事,记不清了。

郑开那次车倒是开得挺快,但它其实不是收容车,而是从半程终点前往全程终点的摆渡车。

很不耐烦地坐了一个多小时,收容车终于折回太湖大道上的32公里处。我们几个赶紧下车,改乘有轨电车前往终点。

到终点还得再搭摆渡车回起点,才能坐上前往苏州站的地铁。

经过这一番折腾,又错过回程火车!只得改签,但可选的只有绿皮车无座票,否则就要等到晚上9点多的车才有票。

上车后,车厢正好紧挨着餐车。笔者花52元点了一盆菜、一碗饭,才得以一路坐到上海。

最后给马拉松比赛的收容车制度提点建议。

苏太马的收容车做法貌似规范,其实还是存在漏洞,否则笔者就不可能拿到完赛奖牌。

坐电车抵达离终点最近的龙山路站后,到终点文体中心还要走好几百米。我一路打听领包处,被告知必须从终点区进去。

从拱门旁边进入终点区后,往前走就来到完赛物品发放处。

面对志愿者微笑递过来的奖牌,笔者没有拒绝(虽然心中愧疚),只是完赛包没有再拿——因为手里已经拎着一个。再往前走一阵,才领到寄存的包。

领到奖牌的退赛者绝不止笔者一个。

一个二十几公里上收容车、穿黄色官方参赛服的壮小伙,比笔者提前一站下电车,后来也出现在终点区,估计还冲线了。

但他应该没有成绩,因为没通过30公里后的计时点。

收容车流程如果要做得更加严密,笔者觉得可以这么做:

退赛选手一上车,就收走号码布,或者作明显标记,同时剪掉手环(如有),这样他们应该就进不了赛道。

然后通知终点将他们的存衣包集中送到某一地点,比如车站或地铁站,下车后直接遣散回家。

不过在笔者看来,退赛者承受的最大打击,其实倒不是没有完赛奖牌(那些多余最终可能落入各色人等手中),而是没有成绩——辛苦奔跑几个小时,最后却两手空空。

苏太成绩今天可以查询。笔者查到的结果是:啥都没有,“证书未生成”!

其实在这方面,中国马拉松不妨学习六大满贯等很多国际比赛的做法:显示退赛选手通过各5K分段的时间,直至退赛前的最后一个,以方便他们总结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马拉松   武夷山   太湖   苏州   赛道   经验谈   奖牌   终点   湖边   志愿者   笔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