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爆发高致死率疫情,专家揭示:我国或难逃大流行的命运

本文内容仅用于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抄袭。

印度爆发尼帕病毒疫情,已造成两人死亡。尼帕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人类、蝙蝠和猪的体液传播,致死率高达40%-70%。目前尚无特效药或疫苗。多位专家认为,这次疫情再次敲响了全球应对下一场传染病大流行的警钟。然而,全球范围内新病毒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果不做好充足准备,人类将难以应对未来的传染病大流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加强预防和应对措施呢?尽管尼帕病毒在当前监测和管理体系下不太可能引发新一轮大流行,但新的病毒出现频率更加频繁,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又一次传染病大流行。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不久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就曾表示未来会有“COVID-29”、“COVID-39”。如何预防和抵御可能出现的“下一次大流行”?目前,尼帕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已得到多家机构的资助,但全球仍没有针对亨尼帕病毒的疫苗或特效药上市。因此,应加强重点疾病的药物及疫苗研发,完善监测和管理体系,提高公众的健康防护意识,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新冠疫情的爆发再次提醒我们,未来的疾病爆发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医药企业、政府和研发机构应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共同致力于前瞻性药物研发和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监测系统。医药企业不能只追求商业利润,还应该关注社会需求,拿出一部分利润进行前瞻性研发投入。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资金、政策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医药企业进行前瞻性药物研究,同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日常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能力提升。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监测系统也是未雨绸缪的重要一环,应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真正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我国疾控机构评估工作存在问题 最近,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调查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疾控机构在评估工作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信息来源较为局限 疾控机构风险评估的信息来源主要为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而对其他渠道信息的利用程度较低。这可能导致某些风险没有得到充分评估和预测,增加了公众的健康风险。 评估人员专业性有限 疾控机构风险评估专业人员往往局限在卫生健康部门,评估结果在其他部门的应用比例尚待提高。这也可能导致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不够及时、不够有效,影响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需要提高评估结果应用 疾控机构风险评估结果被采纳及应用的比例尚待提高。这意味着评估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而且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可能存在应急反应不够及时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疾控机构在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在信息来源、评估人员专业性和结果应用方面加强改进,以提高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水平。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疫情   我国   印度   公共卫生   疫苗   传染病   公众   命运   病毒   未来   机构   专家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