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何不再“香”?放开通关后,内地去香港的游客少了很多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赵金剑

编辑|t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在内地兴起了一股“香港热”,电影是香港的,音乐是香港的,造型是港风,吃喝也要靠向香港的“小资情调”,就连“脚臭”都离不开“香港”。

反观今日,香港的热度往日不再,为何香港再也不“香”,这问题出现在哪里?今天来说明白。

(香港街道)

一、现象级的香港热

上世纪末,几乎所有火爆的东西都和香港有关,港星更是走进千家万户。

邓丽君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我只在乎你》,是日本合作产出,最后从香港为大门,让中国声音重回内地。

“香港代购”成为有钱人的标配。很多“暴发户”的夫人,都喜欢花重金叫人从香港带回“高端产品”。香港,成为了有钱人的圣地,成为了普通人的憧憬——有朝一日,一定要去一趟香港。

(“港风”)

这就是那个年代现象级的“香港热”

面对内地的喜爱,香港自然是吃最多红利的地方,有不少人挤破头只为了一张港澳通行证。别管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都愿意从类似“代购”的生意里发大财。

根据相关统计,在曾经的香港,一个有头有脸的代购一年可以抽取200到300万人民币的中介利润。这并非映射谁,只是说当初的香港风的盛行,而这在那个“朦胧”的年代里也并非坏事。

(90年代的香港)

反而给人一种现在网红带货一样的感觉。

类似影片、音乐制品从香港传入内地,原理也和代购差不多。

为什么当时香港如此受欢迎?

多年来,作为港口城市的香港,经济领先,又很早地被注入资本,自然在各个方面领先那时候的内地。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香港虽同内地关系微妙,但并不影响来自国内外资本的注入和倾斜。

(80年代的香港)

这就注定香港一定会在某一天于内地崛起,而这种依托经济的崛起,也终将会消磨。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后文会提到。

还有一点,就是当初香港的“关税”非常低,深谙其道者直知道只要合理利用规则,就一定会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乐于看到“港风”刮向内地,也会促成“港风”刮向内地。

(香港)

二、香港真的不“香”了?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的香港只是旅游热度和引领度降低了。香港依然是香港,依然是那个寸土寸金的香港,依然是老一辈口中那个“小资情调”的香港。

在很多人的内心,香港确实不“香”了,他们更愿意去看名山大川,上个时代的“执拗”被淡化了。但是这并不影响内地人认为去香港是一次别样的体验。

(现在的香港)

根据2022年香港旅发局公布的数据,仅其上半年,就有1288万游客访港。

虽然和2018年之前的一年5000万人次的数据相差甚远,也和本世纪初、上世纪末没法比,但却不得不承认,香港还是“不容小觑”的。

这是自从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的香港的旅游业的巨大回暖。

(香港街景)

这说明香港只是热度和消费地位具以前有所下降,而并非“一落千丈”。

再说带货。在5G全民直播的推动下,香港专柜的红利也仍然是可观的。再加上珠江三角经济带的大力建设,说落下香港是不可能的。

资本牢牢把控着香港专柜,他们知道,有东西就是要抓在手里,否则5G带货对香港专柜的打击将会是毁灭性的。

(“香港专柜”)

这也证明着,香港依然是火热的,内地享受“奢侈品”和“别样待遇”还是离不开香港的。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现如今科技、运输、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香港的火热只是基础的程度,再高也不会高多少,低也不会低哪去。

曾经的“港风”,也永远不会吹响内地了,这也就是香港“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了,接下来就详谈一番。

(香港旅游人数在下降)

三、为何香港不“香”了?

前文所述,自从5G来临,全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大千世界,吃遍美食,享受购物。这对于港风北吹来说,就是巨大的打击,仿佛是一座山拦在了家门口。这座山,叫“电商”。

如果说以前的港风是一把大火,那现在的电商,就是燎原星火。

哪怕是一个人,都可以带起一定规模的电商销售,你甚至不用准备仓库。

(香港)

这个感觉,就特别像当初的香港代购,一个人,一部手机就可以了。

在这种背景下,香港不香并不是全是因为港风退步,而是因为内地崛起的速度太快了,甚至导致一股“内地风”吹向了香港。

为什么会有“内地风”?这就是香港消费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了——内地发展的速度太快了。

(经济发展)

你敢相信吗?上个世纪50年代刚建国的时候,我们还是“计划经济”,60年代还要吃大锅饭,80年代才开始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到了本世纪,2000年,中国还在从俄罗斯手里购买战斗机。

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井喷一样的爆发,迈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香港自然也做了它应做的贡献,但相比于内地的发展速度之快,经济崛起速度之快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经济发展)

曾经的港风,不过就是因为香港依托了港口城市和资本带来的红利。所以当内地发展稳步提高之后,香港不香,只能说是必然。

另外,香港现在在内地的口碑正在遭受“滑铁卢”。

内地人一直都在“诟病”香港人的“傲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香港人一直内地人都有一种“歧视”,觉得内地人是“土包子”“暴发户”。

(经济发展)

这可能是因为文化不同所导致的。就像是前几年的段子一样,吃“大蒜”的怎么能和“喝咖啡”的做朋友呢?

实际上,这就是来源于以前那个年代信息闭塞而衍生出来的误会。以至于让小部分香港人,觉得内地人“好像很俗”。

在偏远地区也有类似的认知误会。比如南方人都以为内蒙人“上学期骑马”,东北人都以为黄土高坡全是“窑洞”。

这种情况在2017年互联网大力普及显得尤为明显。好在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认知偏差已经减少了不少。

(“互联网”)

所以相信在网络继续发展之后,香港与内地的误会会逐渐消磨。

不过在此之前,香港的热度还是会一直受到冲击。这就和做生意一样。如果你不能给我想要的东西,尤其是我想要的服务,那我一定不会成为“回头客”。

且人心本身就更倾向去在意“不好的声音”,以至于香港的热度有所下降。

(香港)

有网友这样评论香港:“在那边问路,一旦是普通话,人家就不理你。”

必须要承认,这并非是一个集体的错误,也并非是一座城市的错误,或可能是只是“个人原因”。并不是要强调“香港很香”,而是在不想深化似有似无的“矛盾”,加深在地域文化上的误解。

(香港)

四、生意人让“香港不香”

开革开放之后,数不清的港商到内地做生意,其中不少暴发户。那时候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小道八卦里哪位“港商”的绯闻。

那时候,港商来内地做生意,成本来自香港,赚的是内地的钱,钱也要回到香港花。他们拼得就是信息差和观念差。

现在就不一样了。内地“狂飙”一样的发展速度,拉进了香港和内地的信息差,港商想用以前的方法赚钱,有些行不通了。

(曾经的港商)

但现在仍然有不少港商来内地做生意,但他们更多吃的是南方经济带的收益而并非香港

这就特别类似以前的“北漂”。在北京发展,在北京赚钱,在北京生活——因为北京好,机会多。

港商也是如此。内地是一块肥肉,机智的港商也想坐上这辆车。他们来内地建工厂、做生意,初衷就是在内地赚钱求发展,而不是和以前一样过分地依赖香港。

(港商)

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在内地赚钱,在内地消费,在内地扎根。

生意人牟利方式的改变,让当初可谓是“异军突起”的港风中的“中流砥柱”全部撤离,导致现在的港风变成了“微风”,进而引起“香港不香”的问题。

接下来,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多,对香港的冲击也会越来越大。

曾几何时,香港最引以为傲的“低关税”、“免税店”,也是生意人撑起来的一大支柱。

(港商)

现在的海南岛也有免税店,也有奢侈品专柜,在珠江三角洲这再正常不过了。这就打破了曾经香港对这方面的“垄断”,群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香港的生意人“苦不堪言”。

因此,他们也更愿意直接到内地谋求发展。

不管怎么说,香港还是以前的香港,但曾经席卷全国的港风是不可能再出现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认知差距只会越来越近,内地的经济发展只会越来越快,即便现在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低迷”冲击。

(香港)

想要香港在内地消费地位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让香港和内地切断联系,一定要加强双方的交流,消磨误会和矛盾。同时还一定要着重打击“高喊港独”的“小汉奸们”。

香港永远都是祖国儿女,同其他的省份没有任何区别,香港人永远也都是中华儿女,和你我没有任何区别。

(香港回归)

参考资料

陈昊.传播舆图与经验反思: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的跨文化扩散[J/OL].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

林至颖.香港也应借道“一带一路”走出去[J].中国商界,2015(07):28-29.

刘琼. 港货港风“潮” 高端消费热[N]. 深圳商报,2023-05-27(A0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香港   内地   内地人   港商   生意人   专柜   北京   热度   香港人   游客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