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当时只道是寻常

记忆中的茶,是祖母手制的菜囮茶。

老家安岱后群山环绕、郁郁葱葱,坐落在松阳县最高峰箬寮岘的山脚,海拔有800多米,气候温润,云雾缭绕,日夜温差大,茶的品质非常好。在这里,田埂上、菜园间、小溪边或山坳中,狂放而任性地生长着一株株老茶树,不施肥、不打药、远离污染,很天然。初春时节,一个个嫩芽从枝头悄悄钻出,懵懵懂懂,把小山村的各个角落都染得翠绿。

老家海拔高,茶叶抽芽晚,清明前后,祖母便会拎着大大的竹编篮子,从自家的菜囮里、后山上采摘鲜叶,我也会屁颠屁颠跟着,美其名曰帮助采茶叶,实则流连在山涧里,在采雷笋、摘野草莓中不亦乐乎。

回家后,祖母也没闲着,忙着将鲜叶中的老叶片和混入的杂草清除,又招呼着父亲烧土灶、热铁锅,待铁锅热了之后倒入茶叶,然后撤小火,均匀地用双手翻炒。此时,茶叶便如一只只绿色的精灵,在锅里自由地跳跃和舞蹈。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揉捻”环节,祖母将杀青后的茶叶倒入“茶匾”上,便和我母亲一起,将炒热的茶青分成两团,一人一边开始揉搓、翻转,使茶青迅速成条、卷曲,并散发出灵魂的清香。这个“茶匾”,是我们当地“揉捻”茶叶制作的器具,用竹篾编织而成,形状呈一个“中”字,置放于两条凳子之上,两端坐人,因竹篾摩擦,能将炒热的茶青很快揉细。

经过祖母的巧手,杀青、揉捻、摊晾、干燥等环节,香高味醇、色绿条紧的香茶便呈现在了杯子里,仅是浅尝,就能使身心有奇妙的感触,让人喝出人生的况味。

父母喜欢喝的茶,基本都是祖母手制或者亲戚家送的,好喝但不贵。平日里,烧一壶山泉水,放入一撮香茶,不浓不淡,晨起一杯,口渴一碗,闲时一口,无关风雅,只是生活。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茶虽是自家种的,父母却舍不得喝,想要留着置换一些必用品。只有客人上门时,母亲才会拿出新制的菜囮茶,取一些放入青花碗里,小心翼翼地加入一勺平日舍不得吃的白糖,注入热腾腾的沸水,再用双手捧上,亲切地唤一声,“咥茶”!主客之间笑意盈盈。

松阳作为茶乡,“茶龄”和“县龄”差不多,在1800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茶叶逐步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日常饮品,成为主要经济来源。客人上门,无论是谁,主人都先会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茶,有的还会和我母亲一样,在茶叶中加入白糖,俗语“糖霜细茶”,表示热情好客。客人喝过清香甘甜的绿茶后,往往赞不绝口。所以,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多谢茶》的歌谣:“多谢茶,多谢茶,多谢盛情泡好茶;一碗茶儿清又清,到你宅堂保人丁;一年四季都清吉,年月日时保平安”。

雨中,行走在明清老街,赴一场浅斟慢饮的约。

友人的茶室隐于街巷,是老房子改造的,推开木门,入口就是“不急”两个大字,不禁让人感慨,这一方静室,亦是修身养性。朋友准备了三款茶,淡雅的、浓郁的、平和的,有苦,有涩,有甘甜,不断冲击着味蕾,口齿生香。

我们笑着说着,用一盏茶的时间,静待花开、静坐听雨,时间也在一冲、一泡、一抿、一入喉中,不见了踪影。不知为何,特别想念祖母手制的那款“菜囮茶”,想念那个带我采茶的可爱老太太,想念她翻炒茶叶时的认真模样,一直延伸至心间。想来,或许在于,那是一个孩子对茶的初印象,那是最好的茶时光。

此刻,雨水浸润的青石板格外明亮,亦如这生活。(陈聪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松阳县   松阳   竹篾   炒热   翻炒   铁锅   祖母   寻常   茶叶   客人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