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孩子成长中的“隔离墙”

人处在社会当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孩子尚且稚嫩,社会环境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常常被孤立冷落,甚至被嘲笑欺凌,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如果不及时处理,孩子的成长势必会受到影响。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拆掉那些影响孩子成长的“墙”,让孩子找回自己的美好天地。

1

嘲笑不是玩笑

这几天,东东说他不想去学校了,爸爸妈妈问东东怎么回事,是作业没写好吗?是被老师批评了吗?东东表示都不是。妈妈没有办法,只好打电话给老师,老师表示东东在学习方面没有问题,她要去问问,会不会是东东在班里和同学之间有什么不愉快。后来,东东的同桌跑过来悄悄对老师说,班级里有一群男孩子喜欢嘲笑东东,因为东东长得胖、个子又不高,所以男同学动不动就叫他 “矮冬瓜,矮冬瓜”,还编儿歌,一下课就围着东东念。东东受不了一群同学天天这样嘲笑他, 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找来那群男生,他们还笑嘻嘻地说, 他们只是在开玩笑。老师严厉批评了那群男生,告诉他们:嘲笑会伤人,不是简单的玩笑!

【把脉】

人具有社会性,我们害怕在群体中被排斥,害怕不能融入群体,所以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担心自己会遭到公认的负面评价,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孩子来说,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自身影响力的大小, 是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留意的事情。东东被班级里的一部分同学公然嘲笑,他认为这影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从而导致他回避这个集体,不想上学,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接下来,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他正确地应对这个问题,让他回归集体,帮他重新找回集体中的安全感。

【支招】

和友善的人待在一起:家长要引导孩子去辨识群体中友善的小伙伴,多和友善的人待在一起,和这些友善的人成为朋友,大家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拒绝与回避不友善的人,比如案例中的东东,他可以不理会那些嘲笑他的人,久而久之,对方会觉得无趣,也就不再起哄了。积极正向地考虑问题: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冷静地面对别人的嘲讽,如果自身的不足可以改进,那就要努力改进 ,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不足之处无法改善,就要坦然面对,接受自己,相信自己仍然值得被爱。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最大的包容和爱,告诉孩子:“别人的无礼嘲笑并不可怕,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2

孤立不是独处

婧婧成绩比较优秀,爸爸妈妈从小就告诉她,只要把书读好,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最近这段时间,婧婧却一直闷闷不乐,常常长吁短叹,妈妈问她怎么回事,婧婧说媛媛让班级里的一群女生都不要理她。妈 妈说:“那有什么大不了的,咱们婧婧优秀呀!大家都在嫉妒你,所以不理你。”婧婧看了看妈妈说:“您这样说,我依旧不开心,您没有帮我真正解决问题。”妈妈说:“能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呀,成绩好的人可以独处啊,不要和她们混在一起!” 婧婧跳起来说:“妈妈,我一个人要在学校里待8个小时,我不喜欢这样孤单,我不希望大家都不喜欢我,我不喜欢一个人来、一个人回,我觉得自己很可怜!”

【把脉】

我们首先要辨明概念,孤立和独处不是一回事,独处是自主的选择,而孤立是一种被动的处境。婧婧的情况是被孤立了,并不是她主动选择的 独处。其次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感受,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主要不是天赋,不是客观环境,而是儿童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感受,以及他们对自身 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看法。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负面的感受中,他们的成长将受到很大影响。婧婧已经向妈妈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被孤立,妈妈还鼓励她独处,这就忽视了婧婧的感受。

【支招】

审视不恰当的表现:一般来说,优秀的人更受欢迎。因此,如果比较优秀的孩子被孤立了,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目中无人、是否过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是否缺乏同理心等。这些高人一等的姿态,可能是导致自己被疏离与孤立的原因。

主动出击,积极联结:如果孩子没有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重新整理人际关系表,找到对自己比较友善的伙伴。让孩子重新调整与他人的相处模式,把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善意和支持传递给需要帮助的小伙伴,但也不必刻意迎合他人,做到真诚就好。

3

勇敢面对欺凌

康康的眉毛没有了!一天,妈妈看着郁郁寡欢的康康, 突然发现了康康的异样,仔细一看,康康的眉毛没有了。妈妈问康康发生了什么事,康康说自己拔的,然后回到房间倒头就睡。妈妈反复追问,康康回了一句:“告诉你也没有用!”后来康康父母联系了老师,他们觉得康康一定是遇到什么大事了。学校立即组建了一个以政教主任为组长、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大家 协同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学校高年级的一些男生伙同校外势力欺凌低年级学生,对他们进行财物敲诈和肢体攻击,康康就是受到欺凌的一位。这段时间以来,康康一直觉得自己无力反抗,又不敢告诉老师、家长, 痛苦而绝望,就不由自主地扯头发、拔眉毛,以此转移痛苦。

【把脉】

欺凌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的不尊重,是对他人生命、尊严的践踏,我们对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都要做到零容忍。在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身心痛苦,有的伤害终身难以抹去,有些压力过大者甚至会选择自杀, 而施暴者成年后更可能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并从事犯罪活动。因此,我们不能助长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不能让欺凌变成一种群体文化,更不能让欺凌行为变得不可收拾。案例中的康康因被欺凌而产生很大心理压力,幸好被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支招】

沟通了解要常态化:家长要做到时常与孩子面对面聊天、肩并肩散步,在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与策略分享。家长要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意识:无论我在外面遭遇了什么,都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家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形成合力,打组合拳:面对欺凌,个体的力量往往有限,家长要鼓励被欺凌的孩子及时向老师说明情况。家庭、学校、未成年人保护部门,甚至警方要形成合力,打出抵制校园欺凌的组合拳,只要是恶意的欺凌行为,不管有无严重后果,都要及时有效地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友善   孩子   孤立   群体   爸爸   家长   集体   妈妈   老师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