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苏州“运河十景”人文经济价值

9月26日,在首届苏州“运河十景”建设论坛上,专家学者从人文经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典型场景建设等视角探讨了提升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水平的路径与前景,为推进苏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高质量建设苏州“运河十景”提供宝贵建议。

“运河十景”蕴含人文经济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认为,人文经济学是对现代化文化经济体系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引领新时代我国新型人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擘画。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对城市、特别是江南城市发展的概括总结,或者说基于苏州杭州的历史发展经验。二是把文化放在经济的前面,阐述了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走在经济的前面的新思路。大运河文化带是一条区域文化引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新路子。无论是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还是文旅产业带的打造,大运河文化体在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上取得重要进展,可以看作是人文经济建设的先行者。

刘士林指出,新时代的苏州,以打造“最江南”城市品牌和大运河文化带“精彩苏州段”为目标,走在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前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苏州应以人文经济为统领,重点研究“运河十景”中蕴含的人文经济价值,打造“一面是经济,一面是人文”的新时代苏州运河的双面绣,描绘文化和经济比翼齐飞的现代版姑苏运河繁华图,更好地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运河十景”丰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苏州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姚秀利认为,苏州与运河密切相关,是一座运河滋养和深刻影响的城市。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苏州也是被评价为文化资源富集,文化价值较高的城市,且文化与运河与城市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是一种活态传承的状态。具有较好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苏州依托亮点资源创新提出的苏州“运河十景”的建设方向,成为江苏段一大特色,较好地把运河景观、运河文化、文旅产业以及公众认识聚合在一起,是一种创新探索,也切实丰富了江苏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案例,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姚秀利分析指出,运河资源的富集程度远远大于“十景”,需要进一步向更大的面去拓展,形成更多具有社会共识和品牌美誉度的,为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需要进一步从“景点塑造”向“文化挖掘”向“价值呈现”探索,凝练形成一批更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景观;需要进一步探索国家文化公园在苏州的创新呈现方式,把苏州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小点”转变成“大点”;需要在现有的文化资源管理运营体制下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把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共享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运维实践推向更深的领域,贡献苏州方案。总之,苏州“运河十景”已经成为江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地方实践的闪亮名片,苏州有基础、有能力输出更多经验和成功案例。

“运河十景”铺展了三大愿景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永博认为,“运河十景”的未来愿景可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运河十景”联结“流动的人群”。大运河沿线区域不仅是城市服务市民、吸引游客在城市中流动的重要文旅休闲廊道,也是城市吸引新人口,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运河十景”建设和运营中,要时刻关注城市空间中流动人群的审美和消费需求,为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项目、产品、体验和文化价值。

二是以“运河十景”描绘“流动的风景”。大运河文化带、国家公园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空间,其沿线景观呈条带状分布,与一般“中心地”式的文化或旅游地理空间结构有明显不同。 “运河十景”各景点之间虽然主题关联但空间距离较远,后续联动运营需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结构,在大运河主题之下结合优势资源,建立更加丰富的主题线路,帮助人们更好串联、完整理解大运河这一线性文化空间,例如推出“苏州大运河City walk线路”关联各节点,围绕“运河十景”建立体验丰富、内容多元的“流动风景线”。

三是以“运河十景”滋养“流动的文化”。我们要利用好古城、大运河这种富有魅力的文旅空间,建立一批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培养一批夜间文旅消费群体,塑造一种源于“夜泊姑苏”又超越“夜泊姑苏”、只属于苏州的独特夜间生活方式,为依托“运河十景”培育城市中的“流动文化”提供土壤。


(苏报融媒记者 朱琦)

编辑:金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苏州   运河   姑苏   人文   经济   大运河   公园   价值   国家   城市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