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重度饥饿,为何大量土地宁可用来种芝麻,也很少种植粮食?

2022年,我国进口芝麻103.28万吨,坦桑尼亚一国就独占了10%的份额。

从出口的角度看,目前全球40%左右的芝麻产量都是由非洲贡献的,确切一点说,是由东非和西非这两块主产区贡献的。而且,非洲每年八成以上的产量都出口到了国外。

这样一来,不少人内心可能会产生某种疑惑:既然非洲能出产数量众多的芝麻,为什么还会有饥荒问题呢?既然非洲能产出芝麻,为何不改种粮食作物来缓解饥饿问题呢?

芝麻比粮食多:非洲为何要大肆种芝麻?

芝麻原产自非洲,其科属的20多个物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区域。历史上,我国的芝麻是通过丝绸之路逐渐扩散开来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种植,也是通过逐次传播以及大航海时代的带动发生的。

因为芝麻的老家就在非洲,所以主产地种植,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非洲的传统农作物,主产区的农民亦有十分丰富的种植经验。再加上非洲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芝麻的产量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也会高出很多。

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其种植的芝麻品种为白芝麻,榨油率可以轻松达到50%以上。对比之下我国虽然也出产白芝麻,可出油率仅仅才达到45%。

产量高,而且又是传统的农作物,在全球化经贸的大背景下,非洲大量产出的芝麻能换取外汇。

除了埃塞俄比亚是芝麻的产出大国外,南北苏丹、坦桑尼亚以及西非的几个国家,其芝麻出口的比例同样也很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和非洲的经贸合作步入快车道,非洲主产区种植芝麻的意愿就更高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芝麻需求国和进口国,每年进口的芝麻占全球总出口量的50%。需求量大,直接催生了双方更紧密的合作。从2007年开始,包括非洲出产的芝麻在内,我国对非洲的多种产品实行了进口零关税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和非洲国家在避免双重征税和保护投资等方面,都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协议。随着中非之间农业贸易的加深,非洲地区种植芝麻的意愿也水涨船高。

一系列的因素,都使得非洲的芝麻种植逐年攀升。在一些芝麻的主产地,芝麻作为经济作物的种植,超过了粮食的种植。仅坦桑尼亚一个国家,其芝麻的年出产量,占比就达到了全球需求量的一成左右。

虽然说了这么多芝麻种植的因素,但还是会有国人不理解。毕竟非洲人都饿着肚子呢,为何偏偏非要种芝麻,改种水稻、小麦和玉米多好。

种芝麻和种粮食并不冲突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非洲56个国家和地区,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种植芝麻,其主产地只是部分非洲国家。

所以,那些没有把芝麻当成主要农作物的国家,他们的农民也会种植粮食等其他农作物。

哪怕是芝麻种植大国,农民也并非把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种芝麻了,他们同样也保留了自给自足的产粮地。

非洲目前的耕地面积有两亿多公顷,而且这并非土地产力的全部,根据中非联合工商会蔡立华的分析,非洲未开垦的土地至少还有60%,农作物种植潜力十分巨大。

未来开垦出来的新土地,是继续种芝麻还是种植粮食作物,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看,非洲的新开垦土地将来应该种植粮食作物。但是从非洲经贸发展,以及外部市场需求来看,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更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非洲没有实现工业化,各国拉动经济的增长点既不是汽车工业,更不会是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非洲国家以农业经济为主,其产出的作物并非供给本国,大量的经济作物都用以出口。

就以芝麻为例,非洲的年产量之大本地完全消化不了,而出口之后的芝麻,既可以作为食用品榨油和制作饲料,也可以用于工业化以及制造药品。

所以直白一点说,非洲在全球经贸和产业化发展的供应链上,就是只管供应原料的。或许在非洲人的内心深处,他们也想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但目前非洲整体没有这样的实力。

也因此,非洲出口芝麻等经济作物,跟别的国家出口汽车、手机等工业产品,其产生的经济效应虽然差距很大,但本质其实是一致的。

当然,非洲国家可以拒绝出口经济作物,可即便改种粮食,产量也不一定会提升。原因同样是由于非洲没有实现工业化,化肥农药等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粮食产量也是靠天吃饭。

假如真的不再出口经济作物,粮食产量非但上不去,就连原本靠出口经济作物换取外汇的增长点也没了。何况,此前靠着出口经济作物,才能利用赚取的外汇购买化肥等产品,进而来反哺和维持粮食的出产量。

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非洲的经济作物种植和粮食种植之间,有一个十分微妙的平衡点。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粮食缺口的问题反倒会加剧。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因为非洲没有工业化基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早已通过第二和第三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

而非洲除了土地,就没了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既要靠土地来种粮吃饱,又得靠土地产出的经济作物来维持仅有的经济发展。

在这种局面下,种芝麻和种粮食并不冲突,因为经济发展和吃饱肚子都很重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也正因为如此,非洲的粮食问题才更加复杂。

非洲缺粮是因为非洲人懒?

网上有一种说法,非洲土地肥沃撒下种子就能有收成,缺粮问题完全是由于非洲人懒,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思进取才造就了当下这种局面。

这种观点过于想当然,当今世界早已不再是19世纪之前的小农经济,世界各地的经贸和产业发展都深度绑定在了一起。

非洲起步晚,可也被拖上了这条赛道,别的国家开着车,再不济也能骑自行车往前走。而非洲只能在最后的位置跑的跌跌撞撞。要是不想跑,无形中的枷锁就会从发达国家的战车上甩下来,然后继续拖拽着非洲往前跑。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19世纪的大清,原本做的是闭关锁国的小农经济梦,可西方列强追着撵着也要让你开放市场。历史上的非洲也有着类似的遭遇,而且导致的结果比我国还要惨。

非洲的农业发展现在如此被动,就是因为历史上外部的干预,直接打断了非洲农业的自行演化进程,彻底扭曲了农业产业结构。

从15世纪开始,西方列强主导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四百多年,这直接导致非洲大陆上至少丧失了1亿的劳动力。从那以后直至到现代,非洲的农业进程就被打断,长期处于低位发展。

到了19世纪,虽然奴隶贸易逐步终止,但非洲又成了西方列强的“原料基地”。西方各大国,拼命从非洲的土地上榨取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橡胶和咖啡。

比如臭名昭著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为了从刚果地区获取橡胶,强迫当地人去割胶。如果不服从,要么剁手剁脚,要么直接以肉体消灭来威胁。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近代臭名昭著的暴君)

数据显示,正是由于这位屠夫国王主导的殖民活动,直接或间接导致刚果地区的人口损失了1000万到1500万。有些是被直接杀死的,有些是因为强迫割胶不能从事粮食生产而活活饿死的。

(由于无法完成橡胶收割配额,一位父亲看着5岁女儿被砍下的手和脚)

这种外部势力深度干预的行为,导致了非洲农业此后一直处于单一化状态,粮食生产始终被忽视。

哪怕进入20世纪非洲各国先后独立,农业领域的发展,还是被以往的观念左右。有些非洲国家将农业发展放在辅助工业的位置,不重视粮食安全,直接影响了种粮积极性和粮食产出。

时至今日,非洲农田基建落后,靠天吃饭的方式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但由于经济发展底下,农民又没有更多的钱去购买化肥和农药,粮食产量自然也提升不了。

于是,一些非洲国家就只能再去种植经济作物,这样一来又挤占了种粮的比例,由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粮食缺口遇上发展,最终就变成了联合国所说的系统性问题。

然而一旦离开全球化的这个体系,非洲小农化的生产模式,是完全可以保证粮食供应的。

非洲底层农民并不缺粮?

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李小云,曾带领团队在非洲一些国家推广农技。在他看来,非洲本地的小农生产模式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完全可以保证各自的粮食供应。

(李小云在坦桑尼亚)

以坦桑尼亚的莫洛戈罗省为例,当地农村人主要以玉米为食物,每户农民拥有的土地一年至少可以产出12袋玉米,这些产量完全可以供给一个五口之家全年的粮食消耗。

李小云十多年的调查显示,坦桑尼亚并没有出现过极端的饥荒。这表明小农经济的模式下,非洲的农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真正的问题在于,通过现代农技提高粮食单产量之后,多余的粮食既消耗不掉,农民也卖不出去。这样一来,农民本身就没有增产的动力需求。

再加上农业产业落后,农民收入底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无法转型提升,有些非洲国家还将经济作物的种植放在首位,这一系列的因素最终使得小农经济很脆弱,农民每年的收成存在很大变数。

所以归根结底,种不种芝麻看似是一个选择题,但对非洲来说却是一个系统发展的问题。既要保障粮食需求,又要推动社会发展,怎么去把控经济作物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平衡,目前看来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资料:

《环球深壹度 | 非洲为何缺粮?》 新华社 2021年11月26日
《非洲底层农民并不缺粮,中国为什么要帮他们搞农业现代化?》 观察者 2022年6月24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非洲   坦桑尼亚   芝麻   粮食   土地   小农经济   经济作物   饥饿   产量   农民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