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三国文化的了解

最近,英国工作室Creative A ssembly发布了一款游戏《全面战争:三国》,以孙坚为主角,配合上一个以围棋暗喻袁曹之争的预告片,开发者展现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深刻见解。这游戏在玩家中引起一阵骚动,在惊叹游戏制作精良的同时,也对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颇为惊叹。那么,西方到底对中国三国时期的文化有多了解,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三国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西方的交流可以追溯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而三国时期也可见吴大帝孙权接见罗马商人的记载.而在晚些时候的晋葛洪的<太清金液神丹经>中也有提到有中国的商人在东南亚遇到风暴后误打误撞的到了罗马的境内。然而这些交流并没有从商业文化技术等方面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的罗马作品《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便记载道:只有很少的海员胆敢航行进入中国海。

西方对中国三国文化研究

在接下来的很多年内,因为种种原因,东西方交流被阻断,直到蒙古帝国建立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东传, 一部分传教士来到中国的土地,除了传教他们最大的目的就是撰写中国历史的书籍来满足欧洲上层社会对东方的神秘幻想。

这些西方作品中,最早有提到三国,是西班牙人胡安-冈撒雷斯-德-门多萨的著作《中华大帝国史》,书中记载当时的皇帝汉献帝(Yanthey)是个懦弱的人,被别人控制着,他的侄子刘备(Laupy)起来反抗他,他和结拜兄弟关羽(Quathy)和张飞(Tzunthey)一起,设法登基坐上皇位。 虽然这本书虽然对比真正的历史满是错误,但仍在当时引起强烈的轰动,被译成了英文, 意大利文,法文等多种文字,多次发行。

《中华大帝国史》以后,也有多部提到三国的作品问世,然而大多对于这个时代的描述都是迷乱的,自相矛盾的。直到法国传教士DeM aillac(冯秉正)的《中国通史》的问世,书中与汉末、三国历史相关的是第3和第4卷,大概在160页左右——在这里大部分我们现在熟悉的三国人物和事件都已经能找到了。

虽然这些关于三国的记载看起来不少,但和整部著作13卷、超过6000页的篇幅相比,它显然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部分——作者只是把三国时期当成了一个连接东汉末和西晋初的可有可无的过渡时期而已。其实这种安排并无不妥,毕竟较汉唐宋等强大的统一大王朝相比,只有不到100年的三国,在历史地位上本是远远不及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在了解中国历史,当然包括三国史的道路上,除了依然存在的部分语言和地理障碍之外,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三国一直处在边缘的地位,是被忽略。

虽说许多当时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清楚中国人心中三国文化的意义,但他们很少把目光放到这里,对三国研究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如之前的汉,之后的唐,甚至是上古时代,对那些传说中的故事,都比对三国的热情高。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他们往往只会把关注寻找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规律,并加入许多主观的意见。

例如:在勒内•格鲁塞《中国简史》中对刘备的描述:“与此同时,第三位觊觎者刘备出现了,他是汉的一位亲王之后,是个出身高贵的人,但他来自这个家族中一个衰落的分支 眼见得堂侄——洛阳城里那位无能懦弱的小皇帝——就这么堕落,成了曹操的提线木偶,刘备感觉自己血管里奔涌的皇室的血液在沸腾,为了帮助自己,他找到了三位举世无双的同伴来。

第一位是关羽,后来民间的宗教中被奉为战神。第二位是张飞,一个出身卑微的平民(他只是个屠夫),但凭着无所畏惧的精神于当世闻名,他和关羽都愿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主公。最后一位是诸葛亮,他既是一位谋士同时也是一位外交家,他放弃了自己的田地,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觊觎者刘备的事业中,成了后者的首席顾问。事实上,刘备正是听从了诸葛亮的忠告,才选择了在四川来建立自己的权威。”从这段描述加进了许多西方式的逻辑思维,与我们所熟知的三国史存在不少出入,对此我们毫不奇怪。

另外,在这个时期,《三国演义》出现了英文版。1820年,汤姆斯(P.P.Thoms)译《著名丞相董卓之死》,载1820年版《亚洲杂志》(A J)第一辑10及在1821版《亚洲杂志》第一辑卷11的《三国演义》第一回至第九回。 1889年11月出版的《中国评论》第18卷第三期上刊登了“The Death Of Sun Tse(孙策)”(中译为《孙策之死》),译文几乎与原文一一对应。

其后,邓罗又陆续在《中国评论》上选译《三国演义》,到20世纪20年代初,他将《三国演义》全书译成英文,他的译本San K uo,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由别发洋行(Kelly& Walsh Limited)分成两卷在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三地同时出版,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个英译本。

在1980年代,外国也翻译了公认的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海外研究者获得第一手的三国研究资料已经不是什么重大难题。此时,一批真正意义上可以全方面了解研究三国的西方学者也就出现。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澳大利亚的历史学者张磊夫(Rafede Crespigny),1980年代开始,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中的国东汉、三国和两晋时代的历史。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读大学第一年,我看到了布雷威特-泰勒的《三国演义》译本,并对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其中找到了许多与西方亚瑟王传说共通的元素,不仅如此,这些元素还是拥有现实基础的。

正是因此,我一直试图找出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小说背后的历史真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张磊夫并没有像东方的学者一样关注《三国演义》的主人公刘备,而更多是采用了西方历史学者的逻辑。张磊夫后来回忆说:“汉帝国为什么毁灭了?它的结构是什么,致命弱点又是什么? 这导致了许多对地理、边疆战事、行政和税收的研究,还有太学生的抗争,以及关于太监和后宫的问题。”

这表明了西方学者和中国人对三国完全不同的态度:在这方面,国外的学者一般是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探求规律;而在国内,人们往往是在接触过与《三国演义》相关的作品之后,才会产生兴趣去阅读《三国志》等正史。

至今,张磊夫已发表了5部以上,关于汉末和三国时代的著作,既有大环境汉末的动荡局势,也有东吴势力强盛起来的一些研究,还写过多达500多页的关于曹操的传记。作为一名西方学者,不可避免的在处理细节上,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过,其中的记录已经是相当的详尽,另外,作者也没有受到《演义》的影响,而是用行政、经济、政治等现代化的唯物分析手法审视了当时尖锐的社会问题。

这些专著如果翻译成中文,引进国内,其内容与市面上看到的三国类图书相比也不逊色,更比某些自称是正史内容却是戏说的作品要更胜一筹。至此,西方人对三国文化的了解由浅入深,甚至在三国的维基上,某些人物的介绍可以与国内比肩(当然也可以参照了百度百科)。

启示

一、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我们应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以西方文化易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使更多西方人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三国,了解三国,对三国文化产生兴趣,进而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

二、中华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道路还任重道远,我们要搭着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在加强经济交流的过程中,顺带传播中华文化,让西方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更客观,各深刻的了解。

三、可以通过多元的方式,如通过影视、小说、动漫、游戏等,激发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主动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国文   中国   罗马   国史   正史   中华   演义   西方文化   学者   作品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