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的艺术创新和叙事表达

作者:马 翱

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佳作频出,受到广泛关注。诸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因其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新解,频频“出圈”,成为“话题之作”。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虽以传统文化载体为对象,但讲述的内容并不“复古”,反而具有契合观众审美的文化创新和叙事表达,对传统文化作了贴合时代的精彩转译。

科技赋能革新文化的时代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审美却因时而变。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取向已然改变。如何革新对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让其易被当代观众理解和接受,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面对的首要问题。纵观当下的众多节目,虽体裁不同,对象各异,但大多选择了共同的解决办法,即贯彻“科技 艺术”的方针,用科技赋能艺术,让传统文化时尚化、当代化。具体来说,主要有文本和制作两个方面。一是在节目文本中,加入科技在历史和当代的对比叙事,在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之余,又革新了传统文化当代讲述的表达方式。二是在节目制作中,采取数字化技术,与时俱进地表现传统文化。

就文本内容来看,《非遗里的中国》采用真人秀的制作模式,重在通过人物亲身体验、游戏竞争,详解非遗的历史发展和工艺特色。此外,节目有意加入对比叙事,在历史和当代的时间跨度中,着眼于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生动讲述了传统非遗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新变。例如,青瓷、蚕丝、白茶等非遗项目,均有其相应的新旧技术应用,分别是传统青瓷和青瓷屏扇、平纹绢和蚕丝骨钉、白茶和白茶宴。

就制作形式而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用数字技术对历史文物予以复原和再造。比如《登场了敦煌》对破旧的敦煌壁画,用高清镜头进行高度还原。同时,利用数字技术生动再现飞天神女的动作、姿态和服饰,让观众充分领略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书画里的中国》则运用3D复现技术,让观众如临其境地感知古代书画,让静止的书画“活起来”。显然,无论是文本内容的科技叙事,还是节目制作的数字化,文化类综艺均注重使用当代科技创新,去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新貌,革新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媒介融合表现文化的精神旨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介得到普及应用,其与旧媒介的双向融合已成主流。当下观众早已习惯了戏剧、影视、访谈、综艺的娱乐方式,审美趣味变得更加多元、杂糅。同时,从“大屏”到“小屏”,从文字评论到互动观看,观众的观看方式更加网络化,追求实时参与和互动。为适应观众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的变化,文化类综艺节目采用了媒介融合的制作方式,用不同媒介的表现方式和传播路径,力求全面深入地表现传统文化的精神旨趣。这些节目注重融合不同媒介,整合迥异的表现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具体而微的文化深描。《一本好书》《经典咏流传》《书画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将戏剧、影视、诗画、歌舞等媒介表现方式,应用于综艺节目的文本叙事中,从不同角度、深层次地表现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

当然,综艺节目因聚焦于迥异的对象,其文化表达存在差异,选择融合的媒介亦有不同。《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文化类音乐节目,采用现代音乐的表演方式,将歌舞和诗词的媒介融合,来表现传统诗词内蕴的文化旨趣。《故事里的中国》是一档文化类故事综艺,将戏剧和影视融合,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传达故事背后的文化精神。此外,当下的文化类综艺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发挥新媒体传播的网络性、互动性和实时性。通过电视媒介与各种新媒介深度融合,催生多媒介、多层级、多场域的传播力度,达到“大屏 小屏”“云端互动”和实时参与的传播效果,让传统文化真正“破圈”,吸引观众自发、主动了解其深蕴的精神旨趣。

“剧式”综艺培育文化价值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各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文化创新。时间为传统文化蒙上了神秘面纱,历史则充盈内容,共同让其成为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但是,正因传统文化距今遥远,且体量巨大、内容驳杂,也使得观众在认知、共情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文化类综艺节目面对传统文化这一庞大的议题时,有些亟需处理的问题。比如,如何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如何让今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振和价值认同?紧抓观众的观赏习惯,打造兼具观赏性、活泼性和知识性的“剧式”综艺,被证实是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所谓“剧式”综艺,是就节目叙事而言,具有综艺剧场化、节目故事化的鲜明特征,以剧场舞台和节目故事为节目叙事的重中之重。除去介绍节目的定位、内容、嘉宾、流程等固定工作,主持人也肩负参与故事讲述、串联单元故事的重任。比如《国家宝藏》系列节目惯用主持人作故事旁白,引出“国宝守护人”的剧场表演,让历史故事的展演更加自然有序。同时,生动的剧场表演和通俗的戏剧故事,经由演员的言语、动作和仪式得到完美呈现,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沉浸于历史演绎,切实与人事产生共情。

随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不断完善,“剧式”叙事已逐渐打磨成既符合观众观赏习惯、又能唤起文化共情的叙事模式。如果说《国家宝藏》只是将主持人作为功能性旁白者,串联故事叙述,可能会造成观赏不流畅,不易共情。那么,《典籍里的中国》则直接将主持人推至舞台,让其成为参与剧场表演的演员,彻底融入剧场表演之中。如此,作为当代人的主持人,建立起更具奇幻性的“古今对话”式的故事演绎,让“剧式”综艺更有观赏性和吸引力。另外,主持人也是当下观众的剧场化身,代表当代人去认知传统文化。主持人的言行举止和情感抒发,直接唤起观众对历史、文化的情感共振。可见,“剧式”综艺的叙事模式能够将历史“打薄”、情感“做厚”,培育观众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文化类综艺节目立足当下的审美新变和现实需求,充分借助科技、媒介手段,建立切实可行、效果卓著的叙事策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价值认同。但是,仍需注意的是,观众的审美趣味随时而变,鉴赏能力日益提高,文化类综艺节目应敏锐捕捉这些变化,适时创新综艺节目内容及形式,深挖和细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蕴和时代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成为大众文化浪潮的引领者。

(作者马翱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综艺   文化   媒介   传统文化   中国   综艺节目   观众   节目   方式   艺术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