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孩子的路,能让孩子无路可走吗?

近期,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的小女孩坚持要在冬天穿单薄的公主裙,妈妈劝说无效后,直接带女儿出门体验,并跟在女儿身后不住地问她:“冷不冷?”最后小女孩支撑不住哭着要回家。

一时间,“反向式育儿”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让孩子感受一次比说教一百次效果还要好!”“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可也有不少网友担心,如果家长操作不当,是否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那么,“反向育儿”究竟是否可取呢?

1

AUTUMN

“反向育儿”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雯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在人多的场合总是很拘束。为了提高雯雯的社交能力,妈妈想了一个办法。一次,妈妈带着雯雯外出游玩。假日的景区游人如织,妈妈假装和雯雯走散,实则偷偷尾随在女儿身后,想“逼迫”雯雯主动向岗亭的志愿者求助。

雯雯发现和妈妈走散后,先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等了十分钟,眼看妈妈还没回来,拨打手机也是无人接听,又东张西望在周边找了一圈,还是找不到妈妈。雯雯越来越慌张,最后不得不去求助岗亭的志愿者,这时,妈妈才现身,假装找到了女儿。妈妈对自己的“社交培训”很满意,可雯雯却比以前更沉默了。

反向育儿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教育,能减少亲子之间的对抗和冲突。父母将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并承担失败的结果。但父母的适当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完全做“甩手掌柜”。

像雯雯这样的孩子本身比较敏感脆弱,妈妈故意把她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让她一下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她会因为害怕而担心:妈妈为什么会丢下我?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如果我下次犯了错,爸爸妈妈会不会真的抛弃我?长此以往,她会失去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因为害怕被“抛弃”而刻意迎合父母,压抑自己的想法,变得自卑怯弱,形成讨好型人格,造成“亲子关系倒置”。

妈妈想帮助雯雯克服“社交障碍”,需要循序渐进。妈妈可以假装自己迷路,带着雯雯问路,然后装作认不清方向,在雯雯面前“示弱”,鼓励雯雯开口向志愿者求助,并不断地给雯雯加油打气:“雯雯真能干,帮妈妈找到了路。”让雯雯在“被需要”的感觉中找到自信。

平时带雯雯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根据雯雯的特长给她报名兴趣班,多给雯雯制造一些和同龄人互动的机会。此外,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爸爸妈妈要关心雯雯的生活起居,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多和雯雯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雯雯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2

AUTUMN

“反向育儿”切记过犹不及

苗苗迷上了网络直播,收获了很多留言点赞,还有不少粉丝给苗苗“打赏”。苗苗很高兴,爸爸妈妈却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苗苗沉迷直播,影响学习,可是反复劝说,外加威逼利诱,都收效甚微。

于是他们反其道行之,假装十分配合苗苗的直播,不仅提供道具场地,还给苗苗制定了严格的“直播计划”:每天直播十二个小时以上,直播内容不能有重复,直播结束后要复盘当天的留言评论,如果粉丝人数下滑,总结原因,寻找改进方案,和爸爸妈妈讨论并整理次日直播的内容。

刚开始苗苗很兴奋,可没过一星期,苗苗就累得放弃了直播。但爸爸妈妈沮丧地发现,苗苗对直播失去兴趣后,对学习似乎也提不起兴趣。

【把脉】

“反向育儿”和“厌恶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孩子沉迷喜欢的事物与某种不愉快的体验或者惩罚性刺激结合起来,通过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最终达到使孩子对沉迷的事物感到厌恶,主动戒断或者减少对该事物的接触。但这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爸爸妈妈想要让苗苗对网络直播厌倦,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可是,苗苗对网络直播产生厌倦后未必就会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最终的结果是苗苗对直播和学习都失去兴趣,甚至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陷入轻度抑郁的状态。此外,爸爸妈妈的做法也存在一定风险,有可能让苗苗“直播上瘾”更加难以自拔。

【支招】

关于苗苗沉迷网络直播的问题,爸爸妈妈首先要思考苗苗为什么会沉迷直播。有时候,父母因为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学业压力过大,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这些消极感受都会让他们充满挫败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陌生人的点赞和留言能让他们找到成就感,获得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情感支持。

爸爸妈妈可以尝试和苗苗一起做直播,在直播的过程中给予苗苗肯定和鼓励,顺便约束苗苗,控制好她每次直播的时间,同时与苗苗制定相应的直播规则。让苗苗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这样才能自觉遵守。

3

AUTUMN

“反向育儿”需要把握好尺度

拉拉有些大大咧咧,不管学习用品还是手机证件总是随意摆放,等需要的时候就急得满头大汗,到处翻找,还经常丢三落四。爸爸妈妈批评数落过拉拉很多次,可收效甚微。

一次,学校召开运动会,老师规定统一着装,准时出席。拉拉作为班里的运动员代表,信心满满地期待一举夺冠,可出发前夕,他怎么也找不到学校统一发放的运动服了。原来爸爸妈妈想让拉拉改正随手乱放东西的坏习惯,偷偷把拉拉随手放在茶几上的衣服收了起来。最后拉拉错过了运动会,还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了一番。爸爸妈妈发现从此以后拉拉似乎得了强迫症,每次出门都要检查好几遍书包。

【把脉】

“反向育儿”的初衷是给孩子提供“试错”的机会,让孩子在碰壁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做出改变,但前提是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有些父母觉得“让孩子出糗”后,会加深他们的印象,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毕竟孩子也不傻,当他们识破父母的伎俩,发觉父母表面肯定鼓励自己,实际上“降维打击”,故意惩罚自己,逼迫自己改正错误,会产生敌对情绪。父母反向在育儿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给孩子“设置障碍”时要预估惩罚造成的后果,把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然会衍生出其他问题。比如拉拉的粗心大意有所改正,却导致了“强迫症”的倾向。

【支招】

消极的暗示并不可取,爸爸妈妈想要让拉拉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不能故意制造困境让拉拉难堪。拉拉每次出门前爸爸妈妈可以提醒他是否有遗漏的东西,但是不要自己动手帮助拉拉整理书包;拉拉到学校后发现有遗漏向爸爸妈妈求助时,则要坚定立场拒绝提供帮助,让拉拉意识到粗心大意造成的严重后果,但记得不要用冷嘲热讽的语气。

平时帮助拉拉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东西不能随手乱放,用完后放回原处,每次出门前整理一下必备用品清单,检查是否有遗漏等。此外,孩子的很多缺点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爸爸妈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丢三落四的毛病,如果有的话就和拉拉一起做出改变。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孩子   无路可走   粗心大意   拉拉   社交   爸爸   父母   女儿   兴趣   妈妈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