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肿瘤医院研究揭示新辅助治疗对“癌王”的作用和机制

新华网上海10月18日电(记者 龚雯)1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虞先濬、施思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微观层面产生的作用和机制,证实靶向CD36可以显著促进抗肿瘤免疫,并与标准新辅助治疗方案产生协同作用抑制胰腺癌进展。《细胞报道医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

据悉,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五年生存率仅约10%,因而被称为“癌中之王”。外科手术是胰腺癌唯一的根治手段,但整体手术疗效尚不令人满意。

虞先濬教授团队在给患者做胰腺癌根治手术。(受访者供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原本放在术后的综合治疗,提前到术前进行,有望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这种在胰腺癌手术前进行的抗肿瘤治疗,即被称为术前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在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和具有高危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从治疗效果来看,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使胰腺癌降期降级,进一步提高手术根治性。然而,从作用机制层面来看,术前新辅助治疗对胰腺癌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又对胰腺癌产生何种影响,医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

为阐明这一作用机制,虞先濬、施思教授领衔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团队通过对经/未经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方案新辅助治疗的胰腺癌组织进行蛋白-转录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新辅助治疗后上调的基因与胰腺癌患者较长的总生存期相关。这提示除了外科学获益外,新辅助治疗在微观的分子生物学角度也能为患者带来获益。

同时,通过对样本进行分子分型,发现新辅助治疗后,胰腺癌由“冷”变“热”,即“免疫热”的分子亚型比例显著升高。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测序及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也提示CD8+T细胞以及TCR克隆扩增在新辅助治疗组中的比例上调。

此外,结合代谢组学测序以及代谢流实验的结果,发现新辅助治疗后胰腺癌的状态由“糖”转“脂”,即糖酵解水平显著降低,而脂肪酸受体CD36其配体油酸出现上调。

由此,研究团队认为CD36的上调可能是化疗压力下胰腺癌产生的一种代偿性的代谢支流,为肿瘤细胞提供能量支持。如果阻断这一支流,有可能提高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进一步,研究团队通过类器官模型及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设想,即靶向CD36可以显著促进抗肿瘤免疫并与AG方案产生协同作用抑制胰腺癌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副教授施思表示,该研究为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提供了AG联合CD36单抗这一种全新策略。尽管该研究是基于新辅助治疗后的发现,但研究结论可以推广到晚期转移性胰腺癌等更多人群。研究团队未来将开展临床试验,在不同分期的胰腺癌患者中验证AG联合CD36单抗方案的疗效。

来源: 新华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复旦   作用   靶向   肿瘤医院   胰腺   疗效   患者   胰腺癌   手术   机制   团队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