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实验,让无数科学家怀疑月球是人造天体!月球的真实用途…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在月球的背面。这是人类测器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022年,中山大学肖智勇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月球上的半透明玻璃球」的论文,引起轰动。

论文称嫦娥四号在探索月球背面的南极盆地时,发现了数颗直径在厘米级的透明玻璃珠,个个都很圆,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耀眼的光线。

消息一出,网友们都乐了,纷纷说「嫦娥也会玩儿弹珠啊」,还有的说「怪不得我小时候的弹珠找不到了,原来是弹到月球上了」。

玩笑归玩笑,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透明玻璃珠出现呢?目前科学家的解释是,月球表面的贫铁岩石在陨石的高速撞击下,快速融化又快速冷却后,就形成了这些半透明玻璃珠。

可是这种月球撞击玻璃珠的直径大多远小于1毫米,而嫦娥四号发现的玻璃珠,直径最大的却在4厘米。

这还没完,早在50多年前,阿波罗10号在环月试飞行动中,当飞船飞行到月球背面时,宇航员们听到了无法解释的哨鸣声,这个声音后来被浪漫的称为「宇宙音乐」。

月球背面、玻璃珠、宇宙音乐,月球究竟还隐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今天咱们来聊聊月球。

天之巧合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于一条直线时,出现的天文现象。届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都呈椭圆形,与正圆形间的偏差约为6%,所以地月距离和地日距离都是不断变化的。

当地月距离最大时,产生的是日环食,此时月球看上去比太阳要小一点点,露出了太阳的边缘。

当地月距离最小时,产生的是日全食,此时月球看上去比太阳要大一点点,完全遮住了太阳。

除了日环食和日全食,在月球半影范围内的地球上的观测者,还可以看到日偏食,即月亮遮住了一部分太阳。

而日食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存在着一个神奇的天文学巧合。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距离的400倍,同时太阳的直径又约为月球直径的400倍。

这两个巧合的数字意味着距离抵消了大小,使太阳、月亮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看起来,圆面几乎一样大。

当然了,刚才我们也提到,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的,这就导致了太阳和月亮的视觉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月亮稍大一丢丢,有时候太阳稍大一丢丢。

不过,从地球人的视角来看,两个视觉上大小粗略相同的天体,一个管白天,一个管夜晚,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数字400的天文学巧合,在整个太阳系里还没有第二个同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真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

巨大卫星

太阳系中的不少行星都拥有卫星,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地球的卫星月球,却看起来非常违和。

地球的直径是12742公里,月球直径是3474公里,地球的直径是月球直径的3.6倍,重量是月球重量的81倍。

这些数字,乍听之下没什么问题,但细品我们会发现,月球作为卫星,实在是太大了。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火星直径6779公里,有两个卫星,大的一个直径22.5公里,是火星直径的0.33%。

木星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直径有139820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1倍。

截止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共发现了92颗木星的卫星,但最大的一颗「盖尼米得Ganymede」直径5250公里,只比月球稍大了一点,是木星直径的3.75%。

太阳系中,所有卫星与母行星的比例都比月球与地球的比例要小得多。

如果说木星和卫星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个成年人拿着一颗橘子一样轻松的话,那么地球控制月球,就像是一个孩子抱着一个大西瓜一样吃力。

但可能正是这种违和感,保障了人类能在地球上惬意地生活。

地球的保护神

地球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自转。所有人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圈是1天,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地球一开始的自转速度并不是这样的。

数十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圈也就几个小时。到了恐龙时代,地球的自转周期才降到了23.5小时。如今地球自转一圈,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而这一切都跟月亮有关。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大约是1个月,比地球自转的速度要慢的多。月亮又足够大,离地球足够近,它的引力就会拖地球的后腿,让地球自转变慢,相当于月球就是地球的刹车片。

这个刹车的作用,同样适用于月球本身。

月球原本的自转速度要比现在快得多,但数亿年来,由于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月球自转速度不断变慢。

如今,月亮自转一圈的速度就等于绕地球公转一圈的速度,所以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这就是「潮汐锁定」。

同理,地球有一天也可能会被太阳潮汐锁定。到那时,地球的一面将始终面对着太阳,另外一面会陷入无尽的黑夜之中,地球将没有昼夜交替。

如果两个相互影响的天体个头差不多大,那么就有可能产生相互「潮汐锁定」的现象,比如矮行星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卡戎,他们两者就相互潮汐锁定了。

考虑地球和月球的大小比例,也许在非常非常遥远未来,地球也会被月球潮汐锁定,届时,地球自转一圈的速度将相当于月球绕地公转一圈的速度,也就是一天等于一个月。

不过,在那之前,人类可能早已灭绝,或者冲出太阳系,走向宇宙了。

月球的潮汐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促使了陆地生命的诞生。潮涨潮落是非常有趣的现象,相信居住在海边、港口附近的人们对此深有体会。

地球上的潮汐主要是月球引起的,小部分是太阳的贡献,因为太阳距离地球较远。

数十亿年前,地球的陆地还是一片荒芜,但咆哮的海洋中就开始孕育生命了。涨潮时,海水拍击海岸。

退潮时,把大片浅滩暴露在阳光下。原先栖息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经受了锻炼,一些生物就在陆地生存了下来。

大约在距今3.5亿年前,两栖类动物出现了,之后是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大约在300万年前,出现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

可以说没有月球带来的潮汐力,如今称霸地球的可能就不是人类了。

除此之外,月球还是地球的稳定器,使地球的自转轴不至于产生太大幅度的摆动。旋转的陀螺相信大家都见过吧,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陀螺旋转时,轴一直是在轻微摆动的。

尤其当陀螺转速慢,快要停下时,轴的摆动角度是相当大的。地球就像是一个旋转的陀螺,南极和北极的连线就是它的旋转轴,也就是地轴。

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自转的,所以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也就是黄道面,是存在一个夹角的。

数亿年来,这个夹角都稳定在22.1 至 24.5 之间,目前的角度是23.5 。而地轴能保持这样的稳定性,全是因为月球的引力。

如果没有月球,地轴将发生大幅度摆动,变化角度甚至可以高达90度。

这意味着两极地区和赤道地区会产生对调,同一地区的气候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冰河期每过几千年就会在全球的不同地区出现。试问,谁能受得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呢?

从这种角度来看,月球就像是造物主为地球量身打造的守护神一样。没有月球,地球将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神奇的月球是怎么诞生的呢?

月球起源

关于月球的起源,科学界目前其实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有几种不同的假说。

第一种是「捕获说」,也就是月球是地球硬抢过来的闺女,在月球飞过地球附近的一瞬间,就被地球的强大引力所捕获,最终成为一颗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

但这种假说有一个致命的硬伤,就是月球的质量和体积都太大,想象一个小娃娃去抢一个大西瓜,很有可能西瓜没抢到,自己也被甩出去了。

第二种假说是「分裂说」,也就是月球是从初期还没有完全冷却下来的地球上分离出去的。按照这种理论,月球就像是一个被失了控的旋转木马甩出去的孩子。

这自然需要旋转木马有很高的转速,可科学家们后来研究后发现,地球即使是在形成初期,自转速度也达不到那么快。

第三种假说是「大碰撞说」,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假说。这种理论认为,45亿年前的一天,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忒伊亚(Theia)从天而降,倾斜撞向了尚未完全长成的地球宝宝。

剧烈的撞击迅速粉碎和融化了忒伊亚(Theia),也把地球的一部分物质撞了出来。这些碎屑物质散落在地球四周,又通过引力和碰撞重新聚集起来,形成了如今的月球。

然而,2001年科学家在对阿波罗登月任务中收集到的岩石进行研究后发现,氧的同位素组成在地球和月球的岩石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氧有氧16 (O16)、氧17(O17)和氧18(O18)三种同位素。

在太阳系中,由于不同星体的演化历史不同、与太阳的距离也不同,它们所含的氧同位素的比值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科学家们常用氧同位素的比值来推测两个星体是否同源。

地球与月球岩石中高度相似性的氧同位素比值,意味着它们有着相同的组成,这就与大碰撞假说产生矛盾了。

按照大碰撞假说,月球应该是由部分被撞碎的地球和忒伊亚(Theia)的碎片组成的,不应该和地球的成分一样,难道忒伊亚的贡献被月球吃了吗?

为弥补大碰撞假说的缺陷,一些科学家又提出,那次相撞抛射出了约两个月球质量的物质,一部分在洛希极限内,被拉扯回了地球。

另一部分在洛希极限外,最终凝结,形成了月球。这就合理解释了月球和地球氧同位素组成高度接近的问题。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科学家开始转向支持其他假说,比如「同源说」。

这种说法认为,原始的太阳系是一团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云,而月球和地球就是在太阳系星云的同一区域内形成的孪生姐妹星球。

2018年,哈佛大学的行星科学家Simon Lock西蒙·洛克和加州大学天文学家莎拉·斯图尔特,在大碰撞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甜甜圈理论」。

她认为地球和月球共同诞生于一个名为索内斯蒂亚(Synestia)的外型酷似甜甜圈的全新天体。新理论的故事仍然以一次巨大的碰撞开始,但这次撞击直接把地球给撞散架了。

45亿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上了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地球。碰撞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直接将小行星和地球外层粉碎融化了。

但地球的引力和自转的角动量依然吸引着这些碎片和气化的岩石一起旋转,于是就形成一个酷似甜甜圈的天体索内斯蒂亚(Synestia)。

索内斯蒂亚的直径很大,可能是地球直径的10倍。随着时间的推移,甜甜圈的内层不断落回地核,凝结形成现在的地球。外层则形成了月球。地月系统就这样出现了。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理论,还有一个被科学家们嗤之以鼻,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的说法,那就是月球是空心的。

月球空心说,最初是由苏联的两位科学家迈克尔.瓦辛和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提出的。起初,这种说法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俩哥们是在搞科幻呢吧。

后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莱顿.尤里也成了月球空心说的支持者,他的依据是月球的密度。

早在人类登月之前,科学家们就通过天文学观测,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月球的密度:3.34 g/cm³。而地球的密度是5.51 g/cm³。

同为岩石构造的天体,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了足足40%,这难免让人怀疑,月球是不是空心的。

不过,月球空心说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是因为「阿波罗月震实验」。

月震实验

1969年的11月20号,月球的表面发生了一次人为制造的月震,背后的始作俑者是阿波罗12号的登月舱,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1969年的11月14日,阿波罗11号首次成功登月4个月后,阿波罗12号踏上了它的征途。有了11号的成功经验,NASA对12号的这次出征更加信心满满。

他们让阿波罗12号携带了众多月面实验装置,其中就包含一台用于测量月震及其他月球地壳活动的被动地震仪。其实翻译成「月震仪」更为准确。

11月19日,阿波罗12号成功着陆月球,两名宇航员将月震仪等实验装置安装在了着陆点附近。11月20日,完成所有月面任务后,宇航员乘坐登月舱离开月球。

登月舱与指令服务舱对接后,宇航员进入指令服务舱,接着,登月舱被扔回了月球。重达0.5吨的登月舱,重重地砸在月球上,月球的第一次人为地震就这么发生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把登月舱扔回月球」,这里简短解释一下。阿波罗飞船是由服务舱、指令舱、登月舱三个部分组成的。

服务舱是放置引擎和燃料的地方;指令舱是飞船的主要控制中心,也是三名宇航员的生活住处;登月舱是搭载2名登月宇航员降落在月球上的装置。

宇航员执行完月面任务后,登月舱与指令舱对接,宇航员回到指令舱,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登月舱会被丢弃。

飞船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服务舱也会被丢弃。最终,落在地球海面上的就只有小小的指令舱。

再回到月震实验,阿波罗12号登月舱撞击月球后,产生了相当于一吨TNT炸药爆炸的冲击力。月震仪捕捉了到长达1小时的月震的冲击波。

震动在8分钟时达到峰值,大约一个小时才完全停止。而在地球上,地震所产生的震动通常不会超过半分钟,即使最猛烈的地震,震摇也不会超过2分钟。

有科学家甚至形容「月震中的月球像一只长鸣的铜铃」

后来在阿波罗14号、15号、16号、17号登月任务中,宇航员们都在月球上放置了月震仪「Apollo 12 Passive Seismic Experiment」

多年来这些仪器鉴别出了1.3万次大大小小的震动,一直工作到1977年才寿终正寝。

阿波罗13号登月任务中,飞船切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地面控制人员还操控运载阿波罗13号的土星V号火箭的三级火箭撞向了月球表面。

结果这次科学家们捕捉了长达3个小时的震动波,真可谓是「月钟长鸣」了,人们分析,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振荡应该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

就好像你用力敲击一个空心金属球时,它会发出嗡嗡而持续的振动,而敲击实心球时,只会听到短暂的振动一样。

另外,月表还存在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陨石坑的深度都很浅,绝大部分都在6公里以内。月球著名的加加林陨石坑,直径将近262公里,而深度却只有4.8公里。

即便是直径约 2500 公里的月球南极艾肯撞击盆地,深度也只有 13 公里。要知道太阳系内,其他岩质天体上的撞击坑的深度 / 直径比例大多都在0.17-0.2 之间。

按照这个比例换算,月球南极艾肯盆地的深度起码要在425公里才对。再加上,月球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月表之下含有大量的钛金属元素。

这就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月球就是一个表面覆盖着月岩的中空金属球。外星人居住在月球内的都市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说法当然是无法获得主流科学界的支持的。科学家们解释说,月震之所以持续的时间更长,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无法起到减震的效果。

而且如今遥感测绘技术大大进步,通过人造卫星,人类已经可以精确的绘制出月球的内部结构图了。

和地球类似,月球内部也具有层圈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可分为月核、月幔和月壳三层圈。月球的密度之所以比地球低的多,这也不能怪月球,主要是地球的密度太高了。

地球的密度是非常不均匀的,越向地心密度越大,地球内核的密度高达12.8 g/cm³,是月球平均密度的4倍还多。

总之,「月球空心说」的真实性见仁见智,但在科学家眼中就是个天马行空的传说。

登月争议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月球遐想不已。嫦娥翩跹,吴刚伐树,它是无数文人墨客灵感的来源。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成功载人登月曾经让全世界激动不已。

但一提到登月,必然会有一批阴谋论者站出来说「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就是一个骗局!」不过,反驳他们其实也很容易。

1971年7月26日,阿波罗15号飞船在登月时,还携带了一件特殊的设备:「巡行者1号月球车。7月30日,2名宇航员和巡行者1号月球车一起在月表成功降落。

有了「巡行者1号」的加入,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停留了67个小时,并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月球飙车」,总车程约为27公里。

2011年,NASA发射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在距离月表25km的极低高度拍摄到了被留在月球上的「巡行者1号」,以及巡行者1号昔日留下的车轮轨迹,一切仿佛还是40年前的模样。

不仅是巡行者1号月球车,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们还在月表安装了一个激光反射器,坐标是北纬26.1334 这个位置,东经3.6285 E位置。

地球上的任何人,只要有相关设备,就可以朝这个坐标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束。这个激光反射器是用来精确测量月球到地球的位置的。

也正是通过这个仪器,科学家们知道了,月球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另外,阿波罗计划6次登月,从月球上带回来了大量的岩石样品,总重高达300多公斤。

截至到2015年,全球各地的科学工作者利用阿波罗带回的岩石等资料,已发表了超过2500篇科学论文,每年有数百家科研机构向NASA发出「样本研究请求」。

这么多科研机构不可能共同编织一个登月的谎言吧。

1972年,如日中天的阿波罗计划在阿波罗17号成功登月后,被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叫停。

这背后最大的可能性是,在这场太空竞赛中,美国已完胜苏联,苏联取消了登月计划后,美国失去了对手,继续登月的动力也不存在了。

同时,1961年到1972年间,阿波罗计划共花费了250多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500多亿,美国没有钱可以再烧下去了。

但戛然而止的阿波罗计划还是引来了很多猜测。有人说,是登月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了不明飞行物,也有人说,是美国与外星人达成了协议,从此不再进犯月球。

2007年4月1日,一位名为「retiredafb」的用户在Youtube上上传了多支执行登月任务以及发现月球三眼女外星人的视频,引起了全网轰动。

如今他频道里的原视频早已被删除,不过还是有热心网友做了备份。

视频疑似拍摄的是阿波罗20号登月任务,有飞船内部的影像,宇航员在月球上执行任务的样子,月球城市遗址的远景等等。

最劲爆的是,视频显示,宇航员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个长3000米的巨大外星飞船残骸,在飞船内还有一具「三眼女外星人」的遗体。

当年视频在互联网上传开后,意大利UFO研究员、独立记者卢卡Luca Scantamburlo就联系上了retiredafb,并对他进行了专访。

Afb声称,他的真实名字是威廉.拉特里奇,他就是执行阿波罗20号秘密任务的三名宇航员之一。

阿波罗17号成功登月后,美国并没有真的立刻叫停阿波罗计划,而是秘密进行了阿波罗18号、19号、20号任务。

目标是找到阿波罗15号在执行的登月任务时,拍下的一艘巨大宇宙飞船。神奇的是,我们在美国地月研究站的官网上确实可以找到这张照片,编号是AS15-P-9630。

威廉·拉特里奇说阿波罗20号任务的执行时间是1976年8月,那是一次美苏联合任务。

三位宇航员分别是他自己,还有美国女性宇航员莱昂纳.斯奈德以及著名的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莱昂诺夫。

威廉·拉特里奇和莱昂诺夫乘坐登月舱,平安地降落到了那艘巨型飞船附近,并成功进入了飞船。随后发现了一具身高大约在1米65左右的三眼女外星人的遗体。

女外星人的身上粘连了很多管状设备,似乎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控制飞船。为了能将女外星人带回地球研究,威廉·拉特里奇拿掉了女外星人身上的管状设备。

由于视频拍摄的过于真实,一时之间,月球是外星人秘密基地的言论甚嚣尘上,即使retiredafb的故事中存在着诸多漏洞。

比如互为死对头的美国和苏联,为什么会执行联合登月行动?又比如说,威廉在触碰女外星人遗体时,为什么没有戴手套呢?

后来有人踢爆,这不过是retiredafb在法国摄影师蒂埃里·斯佩斯Thierry Speth的帮助下拍摄的愚人节恶作剧视频,但依然有很多人相信阿波罗20号任务是真实存在的。

重返月球

2017年10月,美国政府高调宣布将实施「阿耳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

目标在2024年将宇航员重新送上月球,并在2028年前于月球表面建立永久基地,为登陆火星和更深层次的太空探测任务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预算不足、技术障碍和疫情等种种原因,阿耳忒弥斯计划被迫多次推迟。

时隔尽50年,美国突然宣布要重返月球,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重新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这次的对手自然不是早已解体的苏联,而是中国。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突飞猛进。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中国人叩开了太空的大门。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开启了中国人奔月的梦想。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一直以来,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由于月球的遮挡,无法实现和地球的实时无线电通信。

这对于环月飞行的探测器来说,问题还不大,继续保持原有姿态绕月飞行即可。但对于登陆月球的探测器来说,地面测控站必须做到实时跟踪测量,信号一旦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发射一颗通信中继卫星。这颗通信中继卫星被命名为「鹊桥」。在神话传说中,鹊桥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桥梁,这也为探月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

「鹊桥」通信中继卫星是围绕地月系统的L2拉格朗日点运行的。

所谓拉格朗日点,就是大型天体之间的引力平衡点,航天器能够围绕这个点做稳定的飞行运动。地月间的拉格朗日点一共有5个,L1、L2、L3、L4、L5。

「鹊桥」则被发射到了位于月球背面的L2附近,围绕L2飞行。鹊桥并不是世界上第一颗中继卫星,但它是世界上第一颗运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通信卫星。

这样一来,鹊桥就能够同时看到地球和月球,保证地月间的实时通信,解决了月球背面「看不见、摸不着、联系不上」的问题。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鹊桥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中国在探月道路上取得的这些成就,早已被广而告之,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宇航员在太空中,还遇到过很多怪事。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点,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他将围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然后返回地球。

当天下午6:40左右,飞船稳定运行到第七圈,杨利伟和地面汇报完工作后,准备休息几分钟。

除了飞船舱内仪器微弱的运行声音,太空中一片寂静,杨利伟仿佛觉得这浩瀚的宇宙中只剩下他自己了。

就在这时,杨利伟突然听到了一阵「咚咚咚」的敲击声,他浑身上下的汗毛都立了起来。

这声音类似于用一把木槌敲铁皮桶,不像是从宇宙空间里传来的声音,也不像是飞船里面的声音,就像是谁在外面敲击飞船的船体。

杨利伟趴在舷窗上仔细听,想找出声音的来源。他在职业生涯训练中专门学过听声辨位,可奇怪的是,这次他怎么都无法判断声源的方向。

之后,这种敲击声又出现了好几次,且毫无规律。幸好仪器并没有出故障,杨利伟平安返航。抵达地球后,杨利伟立刻向上级汇报了他在太空中听到的怪声。

相关人员进行了反复地、详细地设备检修,但始终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只能安慰杨利伟说,是他思想压力太大了,在太空中出现了幻听。

可5年后,2008年9月27日,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执行太空任务时,也听到了类似的敲击声,当局不得不重新重视起此事来。

最终,官方给出的解释是,飞船在太空行驶的过程中,内外温差会导致船体金属热胀冷缩,于是就产生了「砰砰」声。

可很多人对这种解释并不买账。金属热胀冷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深夜里,冰箱有时候就会突然发出「砰」的一声,这是温度变化引起箱体热胀冷缩的响声。可这样的响声与连续的敲击声,明显是不同的。

总之,对于这些宇宙怪声,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

回到美国重返月球的「阿耳忒弥斯计划」。在希腊神话中,阿耳忒弥斯是月亮之神,同时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

按理说,有了之前阿波罗计划的成功经验,美国人重返月球应该易如反掌才对,可事实上,阿耳忒弥斯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原定于2022年4月执行的「阿耳忒弥斯1号」任务,因为屡遭雷击、燃料泄漏等问题,数次被推迟,直到2022年11月16日,阿耳忒弥斯1号才成功发射升空。

NASA也将送宇航员重返月球的目标日期调整到了2025年。而且阿耳忒弥斯1号是一次无人绕月飞行测试,让很多人不禁产生疑问

50年前美国已经成功把大活人送上月球了,为什么如今又要从头进行无人绕月飞行测试呢?

借着这个疑问,中文互联网圈内悄然出现了一种传闻,说「NASA承认50年前登月的技术资料都弄丢了」!

不少人开始吐槽,这NASA又不是个皮包公司,怎么连个仓库管理员都请不起呢?与此同时,登月造假的阴谋论又从坟墓里被掘了出来。

还有人说,就算登月不是造假的,那美国登月的技术也肯定不是他们自己的,一定接受了外星文明的外援,现在不知道因何原因,外援结束了,美国重返月球才显得那么吃力。

不得不说,故事往往都很好听,但真相总是容易令人失望的。实际上,只要稍微有一点英文资料检索能力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的NASA登月技术解密资料。

NASA也从来都没有说过,他们把登月技术资料弄丢了。

唯一不见的东西可能就是,阿波罗11号宇航员们月球漫步录像的原始磁带了。这卷磁带被项目管理人员洗掉重新利用了。

磁带虽然被洗了,但录像视频并没有消失,因为视频早就被传输到约翰逊航天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保存下来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登月技术资料虽然没丢,但当年的那批技术人员很多都不在了。阿波罗计划结束时,生产和组装登月飞行器的工厂要么被重新分配任务,要么被关闭。

模具被拆毁,技术人员、工程师和科学家们转到其他工作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有图纸,要把过去的技术重新拾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更何况,不少以前的技术都已经过时了。

就拿运载阿波罗飞船升空的土星5号火箭来说,NASA之前还特意回应过「土星5号图纸丢失」的传闻,说图纸并没有丢,但是复刻一个土星5号出来意义并不大。

土星5号成千上万的零件都已停产了,要一一找到上世纪60年代的那些硬件设备生产商,可能还不如重新设计火箭来的容易呢。

而且土星5号当时的控制中心,是基于50多年前的笨重初代大型计算机设计的。

它的内存模块总容量只有16K字节,主机频率只有2MHz,重量却高达几十公斤,和现在的计算机完全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一句话,拿着当年的图纸复刻,就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

另外,当年美国登月,可以说是「大力出奇迹」。1966年,阿波罗登月计划进展到最关键的时期时,NASA拿走了整个联邦政府4.41%的预算。

而目前NASA的年度预算仅占到联邦政府预算的0.48%。不得不说,现在的NASA确实是手头有点紧。

这些才是美国重返月球看起来这么费劲的真正原因。但不管怎么说,新一轮的太空竞赛似乎已经打响,未来人类又会发现月球和宇宙中的什么秘密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月球   阿波罗   登月舱   假说   宇航员   天体   美国   飞船   直径   科学家   用途   地球   真实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