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将课堂送进家中

再度相逢时,小辉已经18岁了。尽管多年不见,但陈艳辉还是在一声“嗨,老师好”的招呼声中,一眼认出了曾经的“小不点”。看着送教对象长成如今的大男孩,陈艳辉心中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她念叨着:“小辉长高了,更加开朗了!”

陈艳辉是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界首中心小学的一名“90后”语文老师,也是当地一名送教老师。“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能让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同样的受教育权利。2016年以来,陈艳辉以“送教上门”的方式,累计为21名重度残疾儿童送去家庭课堂。

小辉患有智力和肢体残疾。陈艳辉还记得,第一次到小辉家中送教时,小辉又吵又闹,甚至挥舞着棍子想赶她走。

“送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智力和生活习惯,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耐心对待,因材施教。”陈艳辉说,她从听歌玩游戏开始,拉近和小辉的距离,慢慢教会他吃饭、做家务、读写等基本生活技能。

重度残疾儿童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长期的耐心教导。在陈艳辉看来,每个孩子都像一朵花儿,等待他们绽放的过程也许会漫长,但每一点小进步都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很大帮助。

陈艳辉的父亲陈二文同为界首中心小学教师。被女儿长期坚持送教感动,2018年陈二文也申请加入了送教队伍。从此,一块小黑板,一个装满教具、教材、零食的小书包,一辆摩托车,数万公里的送教路上,父女俩奔走在乡间小路的匆匆身影,成为乡亲们眼中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9月7日,陈艳辉(左)和父亲陈二文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界首中心小学白洲教学点留影。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现在,父女俩负责给6名孩子送教上门。每个孩子的培养各有侧重,他们根据送教对象的特点,实施“一生一案”,打开孩子们心扉的同时,也培养起他们不同的能力。有的孩子从生活无法自理到能主动承担家务,有的孩子还发展了画画、体育等兴趣爱好。

小静患有多重残疾,不爱说话。陈艳辉发现,小静对体育特别感兴趣,跳绳时体力特别好。课程设计中,便为小静安排了双人跳绳、板球、踢毽子等活动,辅以拼图、讲故事等课程。陈艳辉在教案中写道:“小静是个体育‘苗子’,我希望把她培养出来,静待花开。”

9月7日,陈艳辉(右)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界首镇贺铺村的小静家中带小静做运动。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茶陵县地处山区,乡村的孩子住地偏远分散。为了多给孩子们上几堂课,陈艳辉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周末和午休时间都奔波在路上。她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刻,有时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偷偷躲在被子里哭一场”。哭过之后,陈艳辉还是坚定信念:“每个孩子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要给孩子们一双完整的‘翅膀’。”

孩子们的成长也给了陈艳辉父女坚持的动力。第一次去送教对象小宇家中时,小宇把陈艳辉关在门外,拒绝交流。通过耐心的沟通和交流,陈艳辉父女对小宇开展了识字教学和艺术治疗。几年下来,小宇进步很大,如今能认真参与课程,完成作业,还会主动承担家务。

“送教不仅是送知识,还要送去生活技能和生活态度,孩子们会做人、懂感恩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陈艳辉说,“每次孩子主动和我打招呼,那一刻,我的心感觉很温暖。”

9月7日,陈二文(前)和陈艳辉利用午休时间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界首镇送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截至目前,茶陵县残疾人联合会和各乡镇对辖区残疾儿童进行了摸底,将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儿童均列为送教上门教育对象,共有送教老师82名,服务送教学生134名。

“我们正努力地把温暖的‘阳光’送进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体验被人关怀的温暖。送教虽苦,我们却很乐意。”陈艳辉在教案中写道。(记者阮周围、薛宇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茶陵   界首   株洲市   茶陵县   家中   湖南省   残疾   课堂   耐心   对象   残疾儿童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