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湘西中国传统村落 - 树比村:靛房河上的“沃土”情

龙 蛟 田 甜

树比村位于龙山县中南部的苗儿滩镇东北向,这里风景秀丽,水美、天蓝水清、英才辈出。

树比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47年历史。树比古村遗产丰富,有树比冲天楼、罐厂明代古窑遗址、四水屋、转角楼等土家标志性文化符号,揭示着树比古村的文化内涵。以冲天楼、转角楼为代表的清一色明清木质建筑群,与土家织锦、腊肉、霉豆腐、糖糁、粑粑、山歌、拉拉渡、鱼俗、猎俗、转角楼建造技艺、汉戏、阳戏、土家年、四月八等活着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演艺着树比古村的悠久传统,讲述着树比古村的民间传奇。

2016年11月,树比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树比村,龙山县苗儿滩镇的一座古老村庄,毗邻惹巴拉景区。这里土家民族气息浓厚,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土家冲天楼、巴列长屋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特殊的用途远近闻名,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典型代表。

穿过惹巴拉长桥,向东南行进三公路,便来到一段清幽的峡谷,靛房河由北向南蜿蜒连绵,虽经历大旱,依旧清波不断,芊芊的细流引来三五小孩戏水游玩。河的北岸悬崖陡峭、古木参天,南岸民居拥簇,依水傍山。山腰上的冲天楼和巴列长屋,显得格外的显眼和傲然,对,就是它了这,树比村。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缓入村内,一片祥和的盛景映入眼帘,青瓦木屋,石墙围栏,桐油刷的墙面,经历岁月的洗刷,呈现出黝黑的年轮斑。不远处的木屋里升起了袅袅炊烟,那烟雾不曾消散,绕着村子若隐若现,给这座古老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路旁的农屋里看不出一丝凌乱,青石板庭院看上去一尘不染,劈好的木柴就整齐的堆放在两边。谈到村容村貌,村支书骄傲地说这就是树比人的特点,勤劳朴实,做事细严。

在村中央,古老的冲天楼依旧巍然,全屋木质,未有一钉一砖。该建筑造型独特,用技精湛,流水阁台,雕窗挑檐,为现存捞车河文物群之重点,系惹巴拉景区之奇观。据悉,该楼建于康熙年间,由王氏第三代子孙王文胜所建,经历三百年风雨变迁,现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古建筑,惹巴拉景区景点。

在冲天楼右侧,一栋巴列长屋一字排开,傲立村中。现居有八户村民,大家共同守护,它是树比人团结协作的最好见证,一屋八户,同生同息,很好地诠释了少数民族同祖同源之说。

据了解,树比村在近百年来都是远近闻名的“富俗之地”,这得益于树比先民的重农好学。早些时期该村设有私塾学堂一处,在明清时期培养出了文相公王可全、武相公王国泽和典相公王国典三位秀才。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求学热情更是高涨,相继培养出名牌大学生七名,其中不乏成为大学领导、教授之辈,以至于现阶段龙山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榜上有名的都会有村里的生源。以至于树比村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为村训,世代传习。树比人不仅好学,而且勤奋,自古以来就奉行劳动创造价值,先前就在村里修葺有水碾3棚,油坊3座。因为这里盛产桐油,村民依靠榨油的手艺生活过得相对富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就有“桐油之乡”的称誉,这里也成为土家人繁衍生息的一方沃土。

我们来时,村头几位老人在闲聊往事,在获悉我们的来意,都推荐我们采访退休教师王焕礼。当来到他家门口时,七十有余的退休教师王焕礼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门。据述,他一生为人谦逊,乐善好施,从教50载,相继在苗儿滩、靛房等学校教书育人,每每出门行教时都乐意带着村里的学生一起求学,久而久之,他成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可谓是功德圆满,桃李满门。虽已退休多年,身体不便,但每每聊起教育事业,王老师依旧神采奕奕,风采不减。王老夫妻育有子女两个,儿子已在县城工作成家,女儿远在广东。用王老的话说,教育子女是他此生著作,如今他们走出大山,立足城市,是作为教师的骄傲,也是树比的荣耀。当问及为啥不随子女入城同住时,老人说,在这里生活一辈子,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有情感了,去城市反而不习惯。我想,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故土难离吧。

所谓山一程,水一程,树比学子跃龙门。说的就是游历在外的树比学子们,在树比村这方沃土上,深耕希望,实现理想。而今,在乡村振兴大潮的驱动下,促学兴村已成为树比的施政航向,相信不久的将来,树比村将以更高昂的姿态,享誉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龙山县   沃土   土家   湘西   桐油   远近闻名   相公   景区   村落   转角   中国传统   村里   子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