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育意愿,关键在于形成新的生育观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项生育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群众的二孩生育意愿略有上升,超五成“90后”的理想子女数为2个,其中,想要“儿女双全”以及“给老大做个伴”,是广东群众选择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这个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群体的生育观念正在慢慢向能维持社会赓续的正常状态转化,毕竟2.1的生育率才能维持社会稳定发展。

人的生育观是源于现实的。数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不仅约束了很多人的生育行为,也改变了社会基本细胞——家庭的行为模式,从而改造了社会和人对家庭、婚姻、家族、生育、养老、亲情、关系网络等的观念。比如,简单的一句“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就塑造了生育、养老上的一系列行为与观念。

再比如教育,只能生一个孩子,家庭的所有希望就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独生”必然“精养”。小皇帝般的养育、不计成本的教育,是一个家庭对独生子女现实的本能反应,这就使得养育成本变得非常高。

这些行为模式,其实是家庭产生的与独生子女政策相适应的生育、养育的行为与观念。在这种生育观、养育观下,人们觉得一孩是正常的,也足够了。在这种观念下,各种物质刺激必然是低效的,因为人们不觉得生育二孩、三孩是正常的,自然动力不足,或者对物质补贴要求很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此之上形成从众效应。

提升生育率,可以考虑从根本的生育观念入手,尝试改变生育意愿。

很多人对生儿子有执念,觉得那样才能传宗接代,人生才圆满,这也是一种观念。那么,有两个孩子人生才圆满,儿女双全才是人生赢家,多子多福,为什么不能是今后流行的一种观念?

很多人说,一个都养得那么累,怎么可能生第二个、第三个?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家庭的养育观念还没变,把鸡娃视为必然,不管生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养,自然难以负担。

实际上,多生育之后,在每个孩子身上投入的金钱、精力都会变少。假设父母总的付出不变,可以选择鸡娃,把时间、金钱、精力都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哪怕这个孩子明显不是读书的料;也可以练小号,生第二、第三个,把资源分散到第二个、第三个孩子身上,家庭的负担并不会明显加重。

以前是没有办法进行这样的选择的,而现在可以这样选择。鸡娃和多生,其实是花一样的钱、费一样的力,无非是家庭对资源的不同安排。实际上,多生的安排更好,教育要看天分,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个机会,更何况还有避免失独、减轻子女赡养负担等一系列好处。是否选择这样的安排,不是成本问题,本质上是个观念问题。

社会观念源于现实,但现实改变之后,观念的变化有滞后性。独生子女政策结束了,生育观的变化会慢一些。人们慢慢会发现鸡娃无效,练小号似乎更划算。当无数家庭这么选择之后,新的社会惯例和新的观念就会形成。比如,广东的这次调查中,群众所说的选择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想要“儿女双全”以及“给老大做个伴”就是一种新观念,对人们生育愿望的驱动是巨大的。

观念转变后,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大不一样。促进生育的政策,要在观念上发力,加速生育观念的转变。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改变生育观念,不能一味本着为社会生娃的角度去讲生育,要更多地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告诉人们生育对家庭的好处。

其次,所谓政策在生育观念上发力,不是说不要物质,要继续在补贴、善待母婴、帮助照护、加强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基础性政策,切实降低生育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生育观念转变,实现生育意愿快速提升。 刘远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生育率   独生子女   广东   意愿   负担   观念   身上   孩子   政策   家庭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