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穿秦岭值不值?我国耗资516亿的陕西“南水北调”,到底有多牛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江畔雨落

编辑/江畔雨落

说起我国的水利工程,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惠及一亿多人的“南水北调”工程,因此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也被称之为“奇迹工程”。

这种别国想都不敢想的工程在我国竟然还有一个,耗时十年、耗资516亿,甚至凿穿了被誉为我国“龙脉”的秦岭,整个工程隧道长度近一百公里,实现了让长江黄河“会面”的壮举。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引汉济渭”这项工程,究竟实现了那些不可能,未来又会对周围造成哪些影响?为什么非要凿穿秦岭,难道就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吗?

凿穿秦岭的项目

不管是从农业大国的角度出发,还是人口大国的角度出发,水对于我们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自然的馈赠是我们一直无法控制的,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南涝北旱”的说法,其实这点从我们国家的农作物种植分布就可以看得出了。

北方主要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而南方就主要种植水稻等需要大量水源的农作物,因此自古我国就有着“南稻北麦”的说法。

尤其是陕西等地方,更是北方地区的干旱重灾区,甚至在山西的先出现过连续半年未曾降雨的情况,甚至导致大雁塔出现了倾斜的情况。

关于这种“南涝北旱”的情况,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伟人就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设想,南方水比较多,如果可以的话,借点来用用也是可以的。

当然在现代,伟人的这些设想已经得到了实现,除了南水北调,还有我国的“引汉济渭”工程,虽然没有“南水北调”工程那样的浩大,但是难度上一点也不比“南水北调”逊色。

“引汉济渭”工程全程只有不到一百公里,但是这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全线都是隧道,需要凿穿整个秦岭的“脊梁”。

秦岭我们都知道,我国南北的分界线,甚至更是天气预报上的常客,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南方湿暖气流北上等等,这些在我国南北气温、降雨差异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而且秦岭全长1600公里以上,因此想要绕行基本不可能,于是为了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引入水资源贫乏的黄河流域就只能完成“凿穿”秦岭的壮举。

为了实现这一项目在2005年我国就对李凌志先生委以重任,“引汉济渭”工程的重任就交到了他的身上。

经过多次的实地勘察,以及项目规划,预计该工程完成98.3公里的隧道,然后实现洞穿秦岭的壮举。

项目的困难

如果这样一个项目能像说的那样简单就好了,但是很明显这是不现实的,首先就是秦岭在本身就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脉,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更何况是以隧道洞穿它的“脊梁”。

与此同时秦岭还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更是有无数的珍稀动物,如何降低施工影响,保护环境、降低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影响就变得极为重要。

但是好在李凌志工程师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多次参与我国铁路线的建设工作,在降低施工对自然影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尽管有了目标,也可以以最小的影响完成这个项目,但是在这个项目上并没有任何可以取经学习的地方。

因此为了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李凌志带领队伍一共完成了十几套的项目图纸,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李凌志总工程师多次顶着中暑、脊柱压迫神经等身体不适的现象工作。

最终确定了两批施工队同时施工的方针,虽然可以极大提高降低工程的进度、降低工程的难度,但是也有一个最为难的问题,那就是精度的问题,一但出现丝毫偏差这其中的返工成本、时间等等可不是一星半点。

但是经过反复地勘察后,李凌志的团队依旧决定这样施工,随着工程计划的制定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水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因为引力的原因水往低处流,但是长江支流汉江处于低势。

也就是说如果正常施工的话,要完成水往高处流不可能举动,于是就需要在工程起点的黄金峡大坝处设置一个水泵站,完成100米的抽高,否则根本无法将水调出。

奔着节约的出发点,在这里选择通过发电的方式解决水泵长期需要的用电,在解决这一困难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挖掘工程的最大埋藏深度高达2012米,是目前世界隧道最高的埋藏深度。

施工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甚至排水、通风等等最基本的问题解决起来都会变得极为困难。

但是顶着这样的压力,这个项目还是坚持选择开工,但是施工的进度、难度还是远远超出了当时预料,据说项目的预算从原本的120亿左右,在项目结束后直接暴增到516亿。

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就有着“三高、二强、一长”说法,岩石强度高、石英含量高、湿度高、岩爆强、涌水强、距离还长的地狱级难度。

这点也跟秦岭的形成有分不开的关系,据说秦岭的形成是因为数万年前的地壳碰撞形成的,经过这些年的变化岩石中的石英含量更是高达96%。

这样的强度即使我国使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盾构机,不论是作用、还是施工速度都无比的缓慢。

为了防止岩爆、涌水,每施工50公分都需要异常的小心,甚至工人都是穿着防弹衣带着钢盔进行工作的。

而且隧道内的温度更是常年处于40度左右的高温,工人们不仅要承受高温,还要小心突如其来“岩爆”飞来的碎石。

据说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一共产生了4000多次的岩爆,十年的时间才3000多天,也就是平均下来每天至少1次,甚至因为岩爆当地的地震检测局,曾监测到三天近一百次的地震记录,最高的震级为1.6级。

据说为了凿穿秦岭使用的报废的刀片,堆积起来可以达到一个小山的,因为岩石极为的坚硬,强达到了300兆帕一些新换上的刀片没一会就被磨平了、

300兆帕是什么概念的呢,航母最外层钢板的硬度为500兆帕,300兆帕的强度相当与一级钢筋的强度其坚硬强度非常吓人了。

除了这些施工难度上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非常恐怖的问题就是,工人的上下班通勤时间,单程高达4个小时,也就是一天工人在路上需要花费8个小时,这其中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即使这样为了造福更多的人,我国还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这其中克服的困难,绝不是一句两句就可以表述的。

但是如果想想那些因此得到改善的民生、缓解的灾情、造福的人类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程带来的影响

经过十年的建设,在今年的7月16日,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建成通水,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的吊水工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意味着无数的人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在陕西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缺水的事件,在上个世纪甚至一度没有出现过旱情的汉中,都出现了连续三年大旱的灾情,农民颗粒无收、池塘干涸、黄土漫天,整个陕西地区出现了大量农民依靠接济粮生存的现象。

就算在最近几年,渭河流域地区的人均水资源也是处于严重缺水的地区,人均岁资源只有317立方米,而国际的标准是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就算严重缺水地区。

其实大家爱关注过的都知道,虽然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是他的岁流量远不及长江,而且黄河还有严重额断流现象。

而在这次工程的影响下,每年将会有15亿立方米的水流从黄金峡水库,通过“引汉济渭”工程调入黑河金盆水库,可以极大程度的缓解当地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涉及的面积高达1.4万平方公里。

受影响有包括西安在内的四个重点城市,以及十几个区县,受影响的人口超过1400万,甚至还可以极大程度的缓解当地的灌溉问题。

通过这写数据来看,这516亿完全是花的值,同样的“引汉济渭”工程的带动的效益也远不止于此,不仅可以极大的调动水资源的,还可以串通地区间的经济联合,相信会非当地甚至周边城市带来跟大的影响。

总结

对于我过来说,有了此次新的尝试,意味着在未来我国将会有更加丰富的经验,来应对未来的相关项目,这为我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同时还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地区的水资源,甚至缓解南方多发的洪涝灾害,相信在未来这个项目一定可以为地区带来更加多样的改变。

科技的发展就是为了造福人类,在我国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类似项目,相信在未来这些项目一定可以为我们的后代带来更加多的好处。

往期精彩

神秘组织“天津大麻花”,没人买却遍布全国,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谁在砸中国人饭碗?200万年形成的“土中熊猫”,被4元贱卖给美日

俄罗斯自己不经营西伯利亚!反而主动对中国开放,背后有什么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秦岭   南水北调   我国   黄河   陕西   水资源   隧道   难度   地区   项目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