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术后会有什么影响?中医治疗效果的如何?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更能方便随时回来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胃肠道癌症死亡的人数占中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的45%,其中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0.0%、9.4%,排在第三和第二位,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5.6%、7.7%,排第五和第四位。

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operation)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手术方法,因其损伤小、无需剖腹手术,腹部切口小,病人术后恢复快,很快被医生和病人们接受。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也逐渐被应用到胃肠癌的治疗中。

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的目的是在达到同样的疗效的同时,减少其对患者的创伤并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尽管腹腔镜手术在很大程度上能根治外科疾病及解决病痛,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D)仍然不可避免,对患者康复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一直是外科的一个难点和关键点。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继发于手术、创伤、休克及其他全身疾病的胃肠道的病理学变化,其特点是胃肠道黏膜受损,身体免疫功能失调,屏障功能受损,胃肠动力失调。本病主要表现为术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等胃肠道症状。

胃肠癌患者由于长期的胃肠疾病、梗阻和肠道粘连,导致术前已经出现气阴两虚、气血不和、本虚标实的症状。由于手术时损伤经脉,导致机体气血循环不畅,气血瘀积、气血耗损、脾胃功能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困难等症状。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病名

中医里没有相关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中医内科学中的脾胃病“痞满”“腹胀”“呕吐”“呃逆”“肠结”“纳呆”“积聚”等。《伤寒论》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素问·厥论》曰:“厥或令人腹满何也?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胀满”。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是由于手术、麻醉等因素,术后患者出现气血运行不畅和瘀血阻滞,使得脏腑功能受损,气血循环不畅,致气虚、血瘀并见。由于经络的损伤以及气血的耗损,出现了术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气不足,则使水谷不得下行而上逆。

随即患者出现纳呆食少、腹胀、大便稀溏等脾胃气虚的表现,脾虚则运化失职,胃失健运而致气滞血瘀,则使气血运行不畅或瘀血阻滞。脾胃相受于理,理亦相动,故脾为湿困,而清气不升,胃失于受纳和降,则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心腹胀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另一方面,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术后久卧,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恢复。由此可见PGD由脾胃虚弱或气滞血瘀所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机不畅”,即术后气血不足、津液亏虚为本,气血瘀滞、腑气不利为标。

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食物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脾、胃、大肠和小肠等脏腑,其中脾起主导作用。《类经·藏象类》云:“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胃者受谷,先化食,乃通幽门,入小肠。

脾气盛,则消化而息之,乃能为化生气、血、津液足以养,故形得而神安矣。脾失其性,则身消谷损,腹胀飧泄,怠瘦气不足。

中医认为胃肠属六腑范畴,六腑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胃肠是人体重要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导糟粕,具有消化吸收并传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类经·脏象类》:“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

胃的主要作用是分解和消化。如果胃有问题,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出现消化不良、胃脘胀闷等。

胃气盛则能食,胃强;胃气衰则不能食,食必不饱。手术本身是以创伤为代价治疗疾病,当人体受到创伤时,可导致胃肠气滞血瘀、精气亏损、中焦气滞、瘀血内阻、气机运行不畅,邪气阻滞肠腑,造成腑气不通。

如果出现了胃肠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候,所以一定要保证六腑的畅通,使它们之间的功能协调。

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药治疗内治法

中药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广泛,具有安全、有效、价廉等特点。例如调胃承气汤仅大黄、芒硝、甘草三味中药,配伍恰当,兼具润肠、促动力、通便而又力缓和、固护胃气的特点,术前应用可清理胃肠道,促进肠道运动,增加胃动素的释放等。

研究发现中药排气汤可以有效缓解术后胃肠道的不适,同时可以调节胃肠道激素水平,帮助术后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正常。

研究发现在直肠癌术后应用四君子汤,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VEGF、aFGF、bFGF等指标明显降低可有效阻止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可更有效地调节胃肠激素,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研究发现FOLFOX-7方案与四君子汤联合应用,可改善血清中Cor含量,抑制肿瘤发展,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外治法

穴位贴敷疗法集传统针灸和药物治疗为一体,它本质上是经络、压痛点和药物的结合。在体表相应的穴位上涂抹药物,并以皮肤为关口,将药物传入全身循环,调节人体经络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经过对降逆止呕方穴位贴敷对预防和治疗化疗的效果研究。

用降逆止呕方穴位贴敷神阙、足三里、内关,可以有效地减少胃肠肿瘤患者在化疗延迟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这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有帮助,并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采用四逆汤穴位贴敷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作对比,用超声波对两组达到标准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四逆汤的确可以改善败血症休克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且使用起来既安全又简单。

选择82名晚期肺癌因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患者,治疗组加中药神阙穴的穴位贴敷,提示中药穴位敷贴神阙穴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是有效的,可以改善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是安全的。

中药外敷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俱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研究发现,中药热奄包能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改善术后胃肠道恢复的整体效果。

研究发现对穴位进行中药热敷可以促进胃癌患者腹膜的愈合,它们还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缓解气虚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部饱胀和疼痛。

研究发现中药外敷的应用可能更有助于改善临床效果,能有效地恢复胃肠道的功能,如缩短首次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穴位注射在中医学上属于针刺疗法的一种,是通过特制的注射器或其他穿刺器具,将一定剂量的药物注入穴位的方法。

因此,穴位注射结合了穴位效应和药物效应两种作用。研究发现维生素B1穴位注射在结直肠癌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具有良好的作用。研究发现,足三里穴注射黄芪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有效,副作用发生率低,可能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改善术后肠道功能障碍,改善手术预后。

研究发现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配合针灸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产生协同作用,明显减少炎症因子的含量,加快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缩短病人的病程。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如果机体出现了损伤,耳廓就会有一些局部性的反应,比如触痛,结节,变色等。可以通过摩擦和压力适度刺激耳廓上的反应性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肠功能。


在耳轮底部周围有对应于消化道的穴位,通过对耳穴的刺激,可以起到调节内脏器官的作用。通过搜索数据库中最近10年发表的关于耳穴贴压治疗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发现耳穴贴压疗法在改善患者骨折术后疼痛方面具有优势,临床疗效明显且患者满意度高。

庞菊芬的研究结果表明,腹部外科术后病人在常规镇痛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观察组患者术后8小时VAS评分和镇痛泵药物加注次数明显改善,可提高腹部手术镇痛的整体疗效。

研究发现耳穴压豆对直肠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Miles术患者术后疼痛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针刺通过刺激人体表面的穴位,然后在体内的经脉中进行传导,调节气血,调节脏腑的机能,以达到“扶正祛邪”和“治病保健”的效果。

针刺在临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治疗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病,而且效果显著。手术后,往往会出现气血凝滞的情况,以不通则痛为标、为实,故为虚实夹杂之症,临证治疗,不能单纯的用通腑攻下,而要注重调养气血。

经临床实践证明,采用针灸及各种穴位推拿治疗腹部外科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异常,其治疗方法简便,且对脏腑器官没有损害,已逐步为广大病人所接受。


温针灸足三里、内关、太冲、三阴交在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方面有较好疗效,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等均缩短,且胃肠激素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针刺可以双向调节胃肠功能,抑制肠道蠕动的增加,并对过载和反应缓慢的肠道进行刺激,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治疗临床上的胃肠疾病。

研究结果表明,低频断续波电针可以安全有效的干预胃肠道肿瘤开腹术后胃肠功能持续性障碍,缩短术后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同时临床愈显率也优于常规治疗,结论是电针可以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加速术后康复。“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

艾灸具有温热、消散和调理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中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认为灸法有着针刺无法取代的优势。

它易于操作,安全且被广泛接受,是协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重要选择。采用辰时艾灸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干预,证实子午流注辰时选穴艾灸疗法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

通过观察术前艾灸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发现了术前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持续性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作用,即术前艾灸能更好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PGD是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药复方制剂、针刺、艾灸、耳穴等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且可减少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有助于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消化道症状。

针刺辅助治疗可以减轻疼痛及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在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早期康复方面,而且其方法简便、安全性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本研究紧密结合临床需求,针对临床外科常见的手术后胃肠道康复的问题,采用中西医并重发展理念,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技术,促进手术病人顺利恢复,体现了中医整体、绿色医疗的核心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术后   胃肠道   艾灸   耳穴   穴位   针刺   气血   胃肠   肿瘤   患者   腹腔镜   中医   手术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