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他们跟了;055,他们也跟了;空间站、登月他们跟不起

当歼-20服役于空军之际,某些国家就准备搞五代机;当海军装备055之时,一些国家也打算建造万吨级驱逐舰。

可见,在军事领域出现一种风气,那就是“中国行,我也行”。

然而,我国天宫空间站组建完成;祝融号火星车和玉兔号月球车相继登陆火星和月球;航天员也进行了出舱行走。

怎么不见那些国家跟进呢?

根本原因就是:航天工业是需要一个国家的“财力、科技、人才”共同支撑起来的,耗时长久,中小国家根本就没那个财力、技术、人才支撑的下去。

由此可见,当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骄人成就之后。那些跟风的国家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它们终于明白,航天工业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不间断研发,才能够取得成果的事业。

换言之,航天工业在短时间内是没有什么成效的,这些国家自是看不到航天工业对自身的益处,认为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自然是不会跟进。

其实仔细想一下也正常,美俄两国在冷战期间航天竞赛了数十年,可最后的结局如何,还不是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美国发射的诸多探测器对当下也没实质性的帮助。

最后在航天工业投入巨资后,产出的成果无非是美国掌握了更加高端的航天技术,将探测器发射到月球和火星上,还发射了太阳和深空探测卫星。

这些成就看着比较高大上,但是对现实中的影响也不大。

航天科技在现实中的应用成果也不多,月球车、火星车要来干啥?挖点月球的土壤又如何?土星五号不是老老实实躺在博物馆里?无非是多花些钱,让世界各国开开眼界而已。

既然航天工业对当下的发展用处不够明显,那还不如另谋他处,将资金用在军工、其他科技等领域,估计很多国家都是这样想的。

事实上,航天工业对当下,对未来都是有着莫大的裨益,绝对是值得长时间的投入。

航天科技对当下的价值

如今用的导航软件、天气预报、农业普查、通讯、网络等等都离不开人造卫星的支持。

还有方便面中的脱水蔬菜包,也用到了航天冷冻脱水技术。以及食用的小麦、玉米、南瓜、大米等等也是由航天育种而来的。

在乘坐高铁时,你手机还可以畅通无阻的打电话,聊天这也用到了二相控阵用户站。

可见,由航天工业衍生而来的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并非是毫无用处。

另外,在军事领域,航天科技也无比重要。

各种弹道导弹也就是由运载火箭改变而来的,卫星也可以为舰船和飞机提供导航服务,更可以作为情报侦察系统预警使用。

由此可见,航天科技对当下还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只不过是那些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投入而已。此外,它们也没有那么好的战略眼光,换言之就是格局不够大。

航天工业对未来的价值

千万不要只盯着地球上的这点家当,毕竟储量是有限的。殊不知,总有一天,当地球上的资源用尽之后,势必要开采其他星球上的资源。

这时,也就只有航天强国可以进入这个行列之中,主导开采地外星系的能源。

另外,月球上的氦3储藏量极其丰富,它是可控核聚变的理想燃料。目前探测到的储量约有100万吨,大概可供人类使用1万年。

而中、韩、美、欧、日、俄等国都在尽力研究可控核聚变,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可见,当可控核聚变研发成功,且投入商业运行,那对核燃料的需求就比较大。

这样一来就体现出来了航天科技的重要性。毕竟也就只有航天强国,才有可能登陆月球并开采出氦3,再返回地球。

当然了,除了开采地外星系的能源之外,未来还可能进行星际移民,毕竟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那人类脱离地球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概而论之,航天事业还是必须要持续投入的,这事关乎于国家未来能源的安危。

所以说,航天工业也只有大国才可以玩的转。小国嘛,一没财力、二没人力、三没物力,看看得了。

严格来说,航天工业是一个烧钱、重科技、要人才的综合性的超级工程。

航天工业是一个极为烧钱的氪金的工业

可以说,航天工业起源于冷战。为了彰显自己的国际地位,并要稳压对方一筹。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强国就开启了军备竞赛。当然了,这个竞赛也慢慢发展到了太空之中。

美苏两国在向航天工业砸了不少资金,据统计,自从太空竞赛开始,到结束。

单独是载人登月美国就投入了250亿美元,整个探月工程的投入高达480亿美元。那时的两百多亿美金堪比如今的千亿了吧。还有前期的发射各种行星的探测器,整个投入的资金会更高。

前苏联就有点差了,整个航天事业的投入仅有240亿美元,仅仅与美国的载人登月开支一样。

由此可见,那个时期的前苏联都感觉240亿美元就算是一笔巨资了。

在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看到美国的载人航天投入高达280亿美元~560亿美元,就削减了大部分的计划,仅剩下“水星计划”。当然了,等到其他总统上台之后,又重启了载人登月计划,这才有了阿波罗登月这一伟大壮举的出现。

所以说,在冷战期间,两国的航天竞赛是一个漫长、投资巨大的工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那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别看冷战期间航天工业的资金投入巨大,即便是今天的航天工业,那投入依旧不小。

例如: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就投入了70亿元,这算是比较节省的工程了,折合也不过10多亿美元。

印度的探月工程预计将要拨款16亿美元,欧洲要在未来3年内投入176亿欧元,在航天领域与中美一较高下。

日本 发射失败的H3型运载火箭就耗资180亿美元。

在2022年,世界航天预算前十大国家从弱到强分别是:西班牙支出了7.5亿美元;英国耗资11.5亿美元;意大利拿出了17.5亿美元;印度投入了19.3亿美元;德国花费25.3亿美元;俄罗斯仅有34.2亿美元;法国给了42亿美元;日本投入49亿美元; 我国耗资119.4亿美元;美国高达620亿美元。

在今年,各国的航天花费大概率还会有所增长。

概而论之,航天工程是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没点实力的国家根本就玩不转。

你看像阿联酋豪掷300亿元与我国合作,在2026年进行月球车登月计划,相当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总花销,这就是豪气。

故言之:航天工程要么是大国,要么是豪国才玩的起,其他国家也只有看看的份了。

航天工业是一个对前沿科技极为依赖的工业

航天工业可不是有钱就可以搞定的,关键还需要相关科技的支撑。

还是以阿联酋为例子,它没有能力研发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登月器,但是有钱啊!它可以拿出巨资让有实力开展航天工业的国家,为其研发设备带着他的航天器登月。

最基本的还是那些各自具备较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只有研究出可堪大用的航天设备,剩下的就变得容易了。

而大推力运载火箭、载人登月飞船、卫星、通讯系统、航天监测网等等都是需要高端科技才可以研发出来的。

如今,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也就只有中、美、俄、欧、印这些国家具备相当强的科研实力,进而支撑起来航天工业。

说起航天科技,最基础的工具就是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其次就是载人飞船和运货飞船,以及各种通讯卫星;还有就是航天服和生命保障系统。

上述的各型设备必须是要有高端技术的支撑。

例如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在运载火箭中,氢氧火箭发动机,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的开发与制造,就无比考验一个国家的设计和材料功底。

迄今为止,可以独立搞定这些发动机的国家也是凤毛麟角,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中、美、俄、日,印、欧这些国家。

毕竟火箭发动机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所用的材料是需要在高温、高压、强离心力的作用下稳定的运行。这就对材料的耐高温、强度等性能有较高的需求。

而如何合成出符合制造火箭发动机需求的材料才是一个难点,原料的配比如何,合成条件是什么,这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来的。

再来看载人飞船和无人探测车

受制于运载火箭的推力限制,载人飞船的重量和体积注定无法做的太大。这就要求在规定的体积和重量下,要能够保证人员的安全以及生存的必需品,还要携带足够的燃料供飞船返回。

这就要求所用的技术和材料能够保证具备足够的性能,可以抵御太空环境的影响。比如:在飞船返回地球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高温等等。

所以说,航天工业还要有强大的科技做基础。

概而论之,航天工业是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的。所以说,那些国家自然时是跟不起,跟不上的。(图源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火箭发动机   运载火箭   空间站   美国   月球   航天   美元   工业   国家   工程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