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过的是两种人生

在育儿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体罚孩子。


尽管体罚在很多文化中都被视为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家长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那么,“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会有何不同呢?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经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观念。


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他们很可能会感到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会对自己形成负面的评价。


这种自我观念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


有一个研究案例显示,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IQ测试得分往往较低,这也许正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的环境中,影响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另外,这些孩子在处理冲突和问题时,也很可能采用暴力或者攻击性的方式,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情绪。


而且,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心生恐惧,而长期处在恐惧状态的孩子容易内分泌失调,导致失眠、精力不足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发育。


万一家长没控制好,失手了,还容易把孩子打伤打残,留下终身的遗憾。


与此相反,“从不挨打”的孩子不管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更有可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支持,会让孩子更有可能拥有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


研究发现,那些在和谐、没有体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往往更好,他们的社交技巧也往往更优秀。


这些孩子更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更能够用积极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不是采取暴力或者攻击性的方式。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从不挨打”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毫无原则的溺爱或者放任。


在育儿过程中,建立明确的规则、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和冲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示范、解释、鼓励等方式来实现。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给孩子立规矩:


明确规定和期望:家长应该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且要让孩子知道违反规矩的后果。


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家长应该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当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给予奖励;当孩子违反规矩时,要给予适当的惩罚。


父母榜样:家长应该做孩子的榜样,遵守规矩并执行奖励和惩罚措施,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遵守规矩。


充分讨论和沟通:家长应该充分讨论和沟通规矩的意义、期望和后果,并与孩子一起探讨如何遵守规矩。


鼓励孩子参与制定规矩: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制定规矩,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矩。


坚持执行:家长应该始终坚持执行规矩,不要轻易放弃或违反规矩,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适度宽松:在制定规矩时,家长也应该适度宽松,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和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不要过于严格或苛刻。


就像人民日报说的: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须,父母的循循善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的养分。


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是父母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无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寻找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孩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有价值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孩子   人民日报   自信心   自尊心   规矩   暴力   观念   家长   自我   方式   环境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