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楹联门牌都暗藏“宝藏” 沉浸式探秘安徽黄山西递村

安徽黄山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西递村。最近这些年,这里就以文化为魂,通过浓厚文明的乡风,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来引导村民尚德向善。我们跟随总台记者,一起通过骑行的视角去沉浸式全景看乡村。

总台记者 任譞:古牌楼、古祠堂、古民居、古街古巷,现在在西递村里,至今仍然保存着300多幢明清时期粉墙黛瓦的徽派古建筑,一砖一瓦间留下的是时光的印记,存住的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传世之道。

总台记者 任譞:西递村山多地少,村里的房屋都成排相连,组成了条条的街巷,“高墙窄巷”非常不方便通行,所以古时候的村民修建房屋时,都会自动把墙界后退一步,或者把墙角削去三分,方便邻里通行,这栋老房子门额上题写的“作退一步想”五个大字,不光光被保存得很好,邻里和睦之道现在也被后人代代传承。

总台记者 任譞:一面墙的“退”促进的是村民的“和”,这里是村里打造的“作退一步想”调解室。拼起“和合桌”,共饮“和气茶”,大事小情好商量。

总台记者 任譞:借祖辈哲思,解后人困惑,在西递村随处可见,这是一副刻在木板上的楹联,分别悬挂在村民家中厅堂两侧,像这样的楹联在西递村村民家中还有144副。

西递村村民 戴琦:楹联大致可以分为重儒、重教,比如说,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我们西递村现在针对每一位每年考取大学的学生,最高还奖励8000块钱,这也是从古至今我们这个村庄对文化的重视程度。

总台记者 任譞:在西递村,一副副楹联里,一块块牌匾中,流传下来的是徽文化的瑰宝,更是村民们的精神财富,而留住这些并不容易。

总台记者 任譞:以前在村里,由于村民缺少保护意识和能力,所以很多的古建筑就面临着倒塌损毁的危险。后来,当地把保护古民居写进了村规民约里,引导村民共保共享。

总台记者 任譞:同样的一扇窗,一面墙,修旧如旧,保护加利用,现在留住老房子,也守住文化和文明,村里有了新面貌,而且也变成了景区,更多的年轻人也选择回村创业。

西递村村民 吴蕾:原来这个房子一些木雕我们把它保留下来进行装饰,其实做民宿也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在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个房子里,真正地感受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台记者 任譞:这张384个字的村规民约,现在贴在每一户村民家中,用24句话把“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的理念,深植入更多村民的心里。

总台记者 任譞:现在在西递村,还有一个个书香门牌,挂在一户户人家的门前,短短的两行字,提醒人们要恪守的行为准则。

西递村党总支副书记 黄煜:挣钱了,家风家训不能丢,这都是每家每户自己选出来的家风家训,我们也要把我们的诚信跟徽商之前传承的家风家训传承好,挂在墙上一个是为了相互监督,另一个是为了把自己生意做得更好。

西递村村民 吴新成:西递村本身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古村落,现在的人文化素养都在提高,这个店只要价格标好,我每天来补货,人就可以走了。互相信任,你信任我,我信任你,因为有了诚信和信任,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经营。

西递村村民 查桂华:这是我画的水粉画,每一年都有好多大学老师,还有特别多来村里写生的学生,我作为一个西递人,我为什么不能学画画呢,就这样产生了兴趣。我就是想把我自己想要的东西,用这个画面把它表达出来。

总台记者 任譞:新村民找到了梦想乡村,老村民学会了弹琴、画画,大家都在西递村找到了各自的和美生活。

(总台记者 任譞 张慧 黟县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楹联   黟县   村规民约   黄山   家风   家训   总台   安徽   门牌   村里   宝藏   村民   记者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