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视域下屏幕电影叙事研究

屏幕电影以电脑桌面、手机界面、摄像头画面等“封闭”界面为载体,具有跨媒介属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电影强势进入数字技术生成的新媒介中,并发展出全新态势。屏幕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网络及媒介间的交流共通,其形式依赖跨媒介融合,内容也显示出跨媒介的特点。

屏幕电影叙事形式的跨媒介属性

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在2003年提出跨媒介叙事的概念:“一个跨媒介叙事的故事穿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内容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

自屏幕电影诞生以来,就存在着媒介与媒介间的交流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融合互通,屏幕电影的内容构成中也明显带有着跨媒介的特性。屏幕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其内容涉及到广播、电视、电话等电子媒介,以及PC端、手机端的各种软件设备,把屏幕的内容与网络、电影等充分结合,展示出跨媒介的性质。

“当下的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和影院形态意义上的电影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从而具有了‘跨媒介’叙事的性质和特点。”

后媒体时代基于装置艺术的电影叙事形式装置艺术是指将现成品通过组接、拼贴、叠加等手法进行重新建构,放置在新的场所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影像装置艺术是电子媒介时代所产生的新兴艺术形式

“影像”表明该艺术是一种基于电子媒介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则表明其广泛吸收了装置艺术的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倾向。影像装置艺术的可视化、直观化、交互性等特点在面对后媒体时代的受众时有着天然的优势,再加上影像装置艺术本身具备艺术吸引力,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电影产生了新发展。

后媒体时代的“吸引力电影”

屏幕电影的新奇之处,不在于其叙事方式有多么新颖,而在于如何借助技术的进步与媒介间的融合展现电影的吸引力时刻。屏幕电影这一新兴电影类型以其全新的视听表达方式吸引观众的目光:光标的移动紧紧牵动着观众的目光,不同媒介画面的开启与变动也让观众注意力集中,试图在不同画面中获取更多信息

1986年,汤姆·冈宁提出“吸引力电影”,指出吸引力电影是通过一些奇观化现象吸引观众注意力,通过电影形式的特殊激发观众好奇心,得到内心快感。“吸引力”法则在新的电影形式出现时绽放光彩,而屏幕电影在人物塑造、故事冲突与画面构成方面都遵循了“吸引力电影”的原则。屏幕电影的吸引力由其展示装置、镜头特点以及其隐私性内容构成。

第一部电影诞生时,吸引大众的不是电影本身的讲述内容,更多的是电影的展示装置。屏幕电影的吸引力同样来自于它的载体,即各种屏幕设备。屏幕中的符号、计算机语言等构成了屏幕电影吸引力的组成部分。在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电脑本身特性的彰显:开关机画面、等待的加载画面、卡顿的时刻等等,都在使观众产生恍惚感与新奇感,仿佛自己在电脑前操控这一切

在甘宁那里,“吸引力电影”是一种“裸露癖”电影,“它通过演员直视摄影机等视觉特性,意欲撕破一个自闭的虚构世界,构建电影与观众的联系。”屏幕电影大部分为内视角,极具私人化的电影画面极大刺激了观众的感官,电脑与电影两种媒介在对屏幕/界面进行着争夺,与生俱来的窥视欲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带入电影叙事,期待主人公的下一步操作。不同媒介交互进行,共同叙事,观众仿佛全程观看别人的隐私,其“裸露癖”暴露无遗。

影像装置艺术推动下的叙事变化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膨胀,屏幕的地位愈发提高,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各种屏幕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从屏幕中获取信息、传递观念、塑造身份等,屏幕已与社会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屏幕的影响下改变着生活方式。在屏幕飞速发展的时代,观看影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信息时代,屏幕的职责加大,人们在屏幕中交流沟通、在网络中获取信息,信息以叠加、拼贴、并置的形态出现在屏幕的多视窗中,塑造出复杂的含义关系。在足不出户的疫情后疫情时代,屏幕更是以绝对的地位占据人们的生活,为人们传递信息,分享心情。

手机等微屏幕比重的增加,使得屏幕由公共转为了私有,屏幕不再是大众共同享有进行观看的媒介,而成了单独个人可以随意操控随意进行私人化表达的工具。屏幕已成为私人空间,观众拥有了更大的操控权,不再受限于单一内容,而可以在各个媒介来回穿梭,进行跨媒介的交流与内容获得。电影叙事就是通过屏幕向观众进行讲述,观众透过屏幕观看故事,感受真实。

《网络谜踪》中,主角大卫·金在社交媒体、视频通话和网页搜索间自由穿梭,不受限于单一内容,可以进行跨媒介间的交流沟通。屏幕塑造着故事,屏幕的发展与变化俨然影响着电影的讲述和表达,电影叙事方式与内容随之发生变化。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早已进入了后媒体时代。媒介的发展催生了后媒体时代的到来。

在电影发展上,也显示出更加隐私性与娱乐化的特征,电影叙事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产生了新的方式。

屏幕电影正是适用于电脑手机等小屏幕微屏幕进行观看。电影在虚构的叙事中呈现真实感,屏幕电影更是将真实感提升到更大程度,观看过程中,观众被带入第一视角,仿佛成为电影主人公,一步一步揭秘与探索,在不同媒介间来回穿梭以进行叙事。屏幕电影的叙事自产生就有着跨媒介的特性,屏幕电影的主体是各类媒介交织的屏幕内容,极具个人性和私密性。

屏幕电影的电脑屏幕与电影屏幕完美融合,使观众的代入感达到极致,仿佛自己身处电脑前操作着屏幕中的一切。不同时空的画面并置于同一屏幕上,不同媒介交织串联,共同进行叙事。

屏幕叙事的“再媒介化”“‘再媒介化’就是媒介在社会的作用下被影像、被渗透和被改变的过程。电影的再媒介化指的是各类活动影像(电影、电视、流媒体等)、广告图像、图片摄影等视觉信息被电影作品“重新征用”的现象。”电影的视听语言、叙事方式及播放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进而延伸出数据库电影。

以“数据库电影”作为内在属性

新媒体理论家列夫·马诺维奇提出了“数据库电影”,是指电影不依靠传统的拍摄手段,而是单纯借助互联网就可以完整呈现电影内容。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数据库一样,制作者在里面选取需要的素材,进行拼接组合等形成全新景象。这一概念直接颠覆了以往百年的电影拍摄制作方式。数据库电影通过调取“档案/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各类海量素材编纂出全新作品。

随着计算机网络带来的数字化变革,列夫·马诺维奇也提出了“文化的计算机化”这一概念是“文化的计算机化不仅使得新文化形式出现———诸如电子游戏和虚拟世界,也重新定义了摄影、电影等已存在的形式。”这说明计算机与网络正对文化产生着颠覆性的影响,文化在媒介间的相互作用下被重新书写,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表现出更多数字与技术的成分,原本的媒介形式变成了内容本身。屏幕电影就是这一变革下的产物。

屏幕电影证明了“文化的计算机化”这一理念,屏幕电影多窗口的计算机界面可以讲述完整故事。电影屏幕与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摄像头画面等重合,不同画框并置在同一画面中,如人物文字聊天、网络搜索、观看视频等等,屏幕内的来电甚至会让观众产生错觉以为是影片外自己的私人来电。

这意味着计算机中的内容可以间接充当一个电影数据库,因为叙事发生在计算机数据的搜索、集成和处理过程中。屏幕电影的出现意味着电脑操作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使这种叙事呈现出亲切感和有效性

丹麦的传播学家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曾提到:“在媒介和传播研究领域,一个常见的术语是‘再媒介化’,它通常指新媒介从旧媒介中获得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有时也继承了后者中一种具体的理论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彭兰提到“5G时代,万物皆媒”,“万物皆媒”时代,媒体将不会以单纯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单一形式严格区分界限,媒介间的交融性增强,媒介间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逐渐产生互相融合的态势。在互联网的连接赋能与价值创造下,媒介也成为了内容本身。

在传统的“媒介化”环境中,电影进行影像艺术的展示,是作为文本出现。“再媒介化”运用到电影中,电影借取传统电影的部分形式和内容,如叙事方式、视听符码等,就会使电影形成新的表现形式。

电影不仅是作为文本,还作为表现的形式,影像成为了媒介,代表媒介的一种方式进行展示,这就使电影承担了双重属性。从媒介化到再媒介化,电影的边界在逐步消解,电影内容正逐步发生变化。电影影像由现实变为了数码影像,新的电影形态必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而快速产生和发展。

屏幕电影是旧媒介再媒介化的产物。电影本身是一种媒介,我们在电影中观看屏幕中的表演,体会电影中的故事。而在屏幕电影这里,电影多了一重属性,它不仅作为媒介出现,发挥着媒介的作用,还作为电影的内容展示给观众。屏幕电影承担了表现形式与文本内容的双重属性。观众在屏幕中观看屏幕发生的事情,电影依靠网络、视频通话等新媒介展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进入了电影。媒介成了被叙故事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媒介   屏幕   视域   电影   吸引力   装置   影像   观众   形式   艺术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