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世界之“最”古生物化石喜迎亚运-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古生物科普奇妙夜活动

来源:【看余杭】

为深入阐释古生物化石发现发掘、研究保护和科学意义,响应“喜迎亚运会,当好东道主”的号召,9月9日晚,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古生物科普奇妙夜活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副厅长朱海闵,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处处长董富全,浙江自然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严洪明等领导,十位国内知名的古生物研究学者,一百名社会观众,媒体记者等150余人线下参加活动。线上通过央视评、Z视介、博物馆头条等平台同步直播,观看人数近30万人次。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致辞。他表示,古生物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是薪火相传的文化印记,是国家治理的有力镜鉴,在揭示远古密码的同时,也启迪我们在当下更智慧地把握好可持续发展。浙江古生物学研究一要彰显得“地”独厚,争创古生物研究发掘新高地;二要培育科学“爆款”,探索古生物科普传播新玩法;三要挖掘“无用”之用,拓展古生物研学旅游新蓝海。

活动由浙江卫视首席主播席文主持。嘉宾们首先参观了“海怪之谜——重返海洋的三叠纪爬行动物”特展,一睹全国多个“最早”或“第一”的古生物化石,并观看院科教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开幕暖场科普剧表演《最后的旅程》。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博士作《寻找飞向蓝天的恐龙》讲座。他讲述了来自中国的恐龙化石,如原始中华鸟龙化石、中国鸟龙化石、小盗龙化石、奇翼龙化石等是如何填补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缺失链条。他通过亲身科研经历,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古生物学家不屈不挠、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十位国内知名的古生物研究学者,通过现场讲述或录播视频,作古生物标本最早发现及研究意义的讲述,向观众呈现古生物化石中的世界之“最”。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讲述最早的真兽类:中华侏罗兽。中华侏罗兽化石产自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距今1.6亿年的侏罗纪髫髻山组,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记录。中华侏罗兽的发现为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将以前的白垩纪记录提前了3500万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化古生物学家,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地质学系教授舒德干讲述最早的脊椎动物:昆明鱼。他提出,寒武纪爆发创造了第一动物树。5亿多年前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目”代表着刚刚创造出头脑和原始脊椎的“宏型”人类祖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幼安讲述最早的下颌:初始全颌鱼。他表示,颌与有颌类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的一大飞跃。初始全颌鱼在古生物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类似于始祖鸟、游走鲸和南方古猿等,是重要的“过渡化石”。他还介绍了最原始的有颌类西屯副云南鱼、完全的颌硬骨鱼式颌骨起源、鱼类登录演化历史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淳讲述最原始的龟:半甲齿龟。半甲齿龟发现于贵州省关岭县距今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早期地层。他分享了其研究半甲齿龟所得的重要结论:半甲齿龟是最原始的龟,具有牙齿;其甲壳的形成不同步,腹甲先于背甲出现;其肋板仅有肋骨构成,椎板具有真皮骨板的成分;而且认为龟类为水生起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兼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讲述最古老的银杏属化石:义马银杏。义马银杏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和张伯乐高级工程师等,在河南义马侏罗纪地层中发现,距今约1.7亿年前。这是一百多年来古植物学家在地层中找到的唯一可靠的、具有种子器官的银杏化石,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具有可靠胚珠器官的银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训来讲述地球上最古老的复杂生物群:蓝田生物群。蓝田生物群,距今约6亿年,是复杂生物崛起的重要标志,是地球早期微体生物向复杂生物演化的关键环节,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复杂生物组成的底栖生态系统,为寒武纪大爆发,乃至地球复杂生物圈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古生物学院名誉院长孙革讲述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辽宁古果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义县组,距今约1.25亿年。辽宁古果及其所属的古果属成果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研究发现该类群为水生草本植物,因而提出了被子植物水生起源的可能性。古果的发现为我国及全球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讲述最早发现的四翼恐龙:顾氏小盗龙。顾氏小盗龙属于驰龙类,是最早发现具有四个翅膀的恐龙。前后肢不对称飞羽的出现,表明了羽毛在非鸟兽脚类恐龙中已经演化出非常复杂的结构,而且这些飞羽已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同时也首次显示在早期鸟类飞行的起源演化过程中,曾经历一个“四翼阶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讲述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圣贤孔子鸟。孔子鸟是热河生物群中保存数量最为庞大的古鸟类化石。他表示,研究孔子鸟具有三大科学意义,一是孔子鸟展示了鸟类从牙齿到喙的演化;二是孔子鸟发现时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有很多原始特征;三是孔子鸟化石羽毛保存较好,有利于研究其性双型现象。

浙江自然博物院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郑文杰讲述最早的甲龙类尾锤:中国缙云甲龙。中国缙云甲龙生活在距今约1亿-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属于鸟臀类的甲龙科。化石保存了近完整的头骨和尾锤,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

浙江自然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严洪明致辞,向到场的专家学者和观众表示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他表示,古生物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缩影,在探索生命起源、讲述生命故事、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藏品资源优势,精心策划举办本场活动,进一步宣传展示中国古生物研究对世界科学的重大贡献,讲述中国古生物故事,与各位嘉宾共同打造一个充满知识、好奇和启迪的“古生物科普奇妙夜”。

本文来自【看余杭】,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古生物   义马   浙江   化石   中国科学院   被子植物   孔子   脊椎动物   博物院   亚运   起源   奇妙   自然   发现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