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谣言遏止:不止是靠“谣言止于智者”

刘雅萱 (华南理工大学)

10月12日下午,一则“广州地铁遭受恐怖袭击”的信息在网络社交平台传播,对此信息,广州警方立即开展核查。经查,广州地铁运行正常,该信息系谣言。目前,警方正在追查造谣者(10月12日 广州公安)。而在12日中午,“郑强回应婚内出轨包养情妇”也登上了微博热搜——郑强教授在微信公号中发布了声明,网络上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账号“华趣”发布人为刑满释放犯罪人员,所发布内容为不实信息。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两则谣言传遍网络,再次展现了互联网时代谣言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在官方辟谣声明中,一再进行了“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的呼吁,可辟谣声明总是难以抵消谣言所产生的社会恐慌与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谣言遏止,不能仅靠“谣言止于智者”的自觉。

互联网存在匿名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这些也让造谣的成本大为降低。无论是广州地铁恐怖袭击的谣言,亦或是出轨包养类的流言信息,只需要简单的文字、图片构想,抑或“小作文”、短视频,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掀起渲染大波。即使许多人在看到“广州地铁遭受恐怖袭击”后第一时间会下意识觉得不可相信、不可想象,但也很难消减这样的信息在广泛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恐慌。即使通过理智、作为“智者”明确告知自觉“不可信”,但依旧难以避免看到信息后心理所留下的印象与恐慌感。在该谣言辟谣之后,相关话题下也还有不少网友表示了自己的恐慌感、气愤感与心理阴影。

同时,“网络止于智者”的广泛传递往往给人一种相信谣言的网友都并非智者、智商欠缺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谣言或基于精心的编织,或通过社会危机的渲染,都有可能让“智者”上当。互联网时代客观存在网民之间的数字鸿沟、信息差,谣言往往就有心者的恶意编排下,在这样的暗处滋生、传递并引发恶果。

对于网络谣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谣言的发布与传播都存在一定法律责任,但往往由于匿名性、谣言惩罚力度不够、谣言编织精心、社会危害性难以清晰确定等原因,网络谣言依旧层出不穷,像病毒一般传播。

如果没有清朗的网络环境,没有具有权威性的、广为人知的辟谣平台,没有网络平台对信息的细节审核、没有对造谣者严惩的态度与表达,只靠“谣言止于智者”的呼吁与个人自觉,互联网谣言总难以遏制,往往春风吹又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谣言   智者   恐慌   恐怖袭击   自觉   声明   广州地铁   社会   时代   网络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