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相遇·记者手记丨一场相遇,更是人与体育的“相见恨晚”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婷 杨朝波

一场美好的相遇,必然有人与人之间的“倾盖如故”,与各代表团的运动员、媒体同行等相谈甚欢,即使语言不通,赛场内外碰面,依旧能连比划带猜,表达着各自的善意。

这场值得铭记的相遇,更是人与体育的“相见恨晚”。

让一个不爱运动的记者迷上体育,只需要一场亚运会的时间。

记者杨朝波和中国柔术运动员周小绍合影。

在杭州亚运会赛事报道工作中,现场看到的比赛氛围,远比通过手机等媒介看到的比赛要来得惊心动魄。

此时此刻,再回忆起亚运赛场,场馆内的加油声,还在脑海盘旋。无数次都想加入观众席,与他们一起放肆呐喊,一起摇动“人浪”,或是喊出某位运动员的名字,为他“定向”加油。

又因身处媒体席,需冷静客观地从事报道工作,更多时候将声音咽了下去。这种既澎湃又克制的情绪,贯穿了整个赛事报道周期。

尽管如此克制,还是对每位运动员都充满敬意。萧山场馆群的武术、举重、柔术等比赛项目中,计分牌上同时也在计时,运动员在台上的时间,都以分钟计算。

杭州亚运会第一枚武术金牌得主孙培原,展示男子长拳的时间只有约一分半,切实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至于举重、柔术、柔道等项目,输赢更是只在一瞬间,有时候还没反应过来,某位运动员就告别了这场亚运会,胜者则继续奋进不停。

预期不一定会实现,局势随时会扭转,胜者赢得应有的奖章,输者毫不气馁下次再战,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助威声,竞技体育的魅力就这样裹挟了每一位观赛者,让人着迷。

记者徐婷和新加坡武术运动员曾俊愷合影。

让一名关注体育的记者更理解运动项目的内涵,也可以通过一场亚运会实现。

以武术项目为例。此前对武术运动员的设想,大多来自中国的武侠剧、武打片中的角色形象。

刚走进武术赛场,却为之惊叹——

金发碧眼的“老外”耍起大刀有模有样;运动员选择《我爱你中国》《茉莉花》等中国经典歌曲作为配乐;武术散打决赛上,伊朗代表团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待在武术赛场几天,就能认识不一样的“武林”——

获得女子剑术枪术全能亚军的扎赫拉 基亚尼的主要习武途径之一是看视频,她说武术是生命,这是坚守热爱;东南亚运动员常来中国训练,不少人服装是杭州定制,这是友好往来;伊朗教练对失利的对手运动员“摸摸头”,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这是心系后辈……

武术散打决赛,伊朗三败中国代表团,收获2金3银。赛后,我在场馆外见到了伊朗武术项目媒体官员Hamed Abdolmaleki。我向他表示祝贺,他对未能斩获更多金牌略显失望,轻叹了口气,转而又大笑着拍了拍我,行了一个抱拳礼,“多谢你们才是,我的朋友。”

武术赛场上,大家都行抱拳礼,以示尊敬,以和为贵。因为采访工作才接触武术的我,有时因场上对峙心跳加速,有时为场边和谐动容不已。

队与队之间互相竞争,又很融洽,还真像是个大家庭。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运动,正在扩展这个大家庭的范围,“家人们”心心相惜,互敬互助。这恰恰是武术运动的内涵。

杭州亚运会让人与人相聚,让人与体育文化相识,也让我们对未来更多的赛场重逢,充满无尽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记者   伊朗   柔术   体育   相见恨晚   杭州   亚运会   手记   中国   武术   赛场   运动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