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登月的经济账

证券时报记者 张一帆

投入大量的资源,把一个人送上38.44万公里以外的月球,究竟价值何在?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这是展示人类探索精神的最直接办法”“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飞天梦”“这是激发公众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的有力方式”。但是,证券时报记者与不少参与航天事业建设的业内人士沟通发现,大家在表达对宇宙探索高度热情的同时,也会理性地算清一笔笔经济账。

从最宏观的视角分析,月球的存在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月球的位置是资源,38万公里的距离在宇宙尺度与地球不远不近,永远一面背地的特点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月球的环境是资源,没有大气,没有磁场,重力只有地球1/6,还有强太阳光照射,这种环境条件在科研上想象空间巨大;月球的物质更是资源,月球有什么物质,什么元素,能够干什么用,掌握先发优势很有价值。

其次,开发月球的过程将激发科研的全新方向。比如说,要在月球上盖空间站,首要的问题就是建材的缺失,月球没有水,月壤成分不明确,我们拿什么盖房子?建材研发成功了,低重力环境下,怎么打地基又要如何砌墙?空间站建设成功了,无人环境下如何维护?如果后续在空间站驻扎,要建设水站等功能设施,我们有没有可能利用环境元素合成水?一系列全新的问题,将一步一步促进前沿科技的进步。

最后,前沿科技产业化的可能性,将对国计民生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历史上,载人航天工程30年中有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的各行各业。正如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所介绍的,以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为例,利用飞行任务开展的航天育种搭载实验,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材料短板问题、改进相关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等作出了贡献。

一位长期服务于航天事业的企业家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航天领域独特的应用领域和高标准的要求,对这家公司的科研、工艺水平起到了极强的练兵作用,通过进一步的产业转化将航天技术应用在民品领域中,展现出了极强的产品竞争力与技术壁垒,帮助这家公司切实地取得了经济效应,也助力相关产业取得进步。

事实上,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就长期将充分发挥应用效益作为目标之一,这反映了工程的设计师们认识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无论任何事业,唯有可以创造回报,实现共赢多赢,这项事业才能可持续、可壮大。

作为国家的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当然需要“仰望星空”,以国家力量为牵引在超前的重大战略领域保持投入,但是产业链企业的“脚踏实地”也同样重要。依靠商业化、产业化的力量,帮助高新技术不断走向成熟、走向低成本,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才能飞得更远、飞得更稳,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林西   空间站   重力   月球   科研   领域   环境   国家   工程   经济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